鹿文明老师的这幅抗日题材国画,是一场以笔墨为媒介的历史回溯与精神礼赞。它以传统国画的艺术形态,将抗战岁月里的民族气节与英烈风骨,凝练成极具张力的视觉语言,在写意与写实的交融中,完成了对历史记忆与爱国情怀的双重塑造。
主题:以史为鉴的精神叩问
画面左侧“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抗日英烈浩气长存”的题款,如金石之声敲响历史的警钟。画中主体——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民间志士,以坚毅的姿态手持烟火器具,其神情与动作的刻画,将普通民众在国难当头时的血性与担当具象化。周围几名日军士兵或惊慌、或狼狈的姿态,形成鲜明的戏剧冲突,既还原了抗战时期的斗争场景,更以艺术化的对比,凸显出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正义性与无畏精神。这种主题表达,并非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以书画为载体,对“铭记历史、致敬英烈”这一命题的深刻叩问。
技法:水墨语言的叙事张力
在技法呈现上,作品充分展现了鹿文明老师对传统国画语言的娴熟驾驭。人物塑造采用写实与写意结合的方式:志士的面部神态、服饰褶皱的线条勾勒,细致入微,传递出人物的精神内核;而日军士兵的动态与肢体语言,则在写意的笔墨中强化了戏剧感。背景的烟云以泼墨技法铺陈,浓淡相间的墨色既营造出战火硝烟的氛围,又为画面增添了国画特有的空灵韵味。色彩运用上,以黑白灰的水墨基调为主,仅在日军军装处点缀土黄,既符合历史语境,又通过色彩对比突出了正邪阵营,让水墨的叙事张力在视觉层面得到充分释放。
价值:红色艺术的传承与唤醒
作为红色题材的书画创作,这幅作品的价值远超艺术本身。它将抗战历史的厚重记忆,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视觉艺术,让观者在笔墨的晕染中重温那段山河破碎却热血沸腾的岁月。这种艺术表达,是对革命先烈“浩气长存”精神的致敬,更是对当代人“勿忘国耻”的精神唤醒。在当代语境下,此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通过书画艺术感知的精神遗产,在传承红色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鹿文明老师的这幅作品,以笔为戈,以墨为魂,在宣纸之上构筑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丰碑。它让我们看到,书画艺术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历史的载体、精神的镜像,在铭记历史、砥砺精神的时代命题中,绽放出深沉而持久的艺术光芒。
艺术简介
鹿文明
74岁
现任哈尔滨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哈尔滨界画研究会会员,黑龙江北天书画院会员,文化家园书画研究会会员。哈尔滨红叶书画研究院会员,哈尔滨市艺联书画会会员,齐白石爱心书画家联盟会员。本人青年时酷爱书画,多次参加本系统及省市区域的书画展,並获得一二三等奖,继续深造。积极参与公益志愿进社区学校医院企业部队商城传承书画艺术,笔耕不辍勤奋钻研。
文字作者简介:
孙成贵,笔耕不辍,退休后专注书法创作与文化公益志愿事业。现任哈尔滨滨江书画院、松滨书画苑院长,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楹联学会等多家书画组织成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研究院签约艺术家,中哈爱心书画艺术联盟副主席。同时为中华志愿者协会、黑龙江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多家志愿及慈善组织成员。其文学、书法作品多见于《都市头条》《百花齐放网》等媒体。
来源 |作者
编审 |黄现
编辑 |长久
出品 |海内外文学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