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周明先生的往事
作者:刘颖杰
今早翻阅朋友圈,北京周中校友刘元林老师的一条动态,像一块巨石猛地砸进我心里。他写道:“昨晚您走了,享年九十二岁。在北方,这叫‘喜丧’。但我依然无法抑制悲伤…… 家乡在北京最好的先生走了…… 我们最敬爱的‘第一学长’走了…… 临别时,您告诉家人:丧事从简,不要耽误大家时间;‘送我回周至’。”
短短几句话,把周明先生走了的事、把他最后的心愿,都讲得明明白白。这位在外漂泊了七十一年的周至人,终究是要回到魂牵梦萦的老家来。九十二载的人生落幕了,可我脑子里关于他的记忆,反倒越来越清晰,那些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不只是我和先生的几段交集,更藏着一位从周至走出去的文学人,一辈子守着故土情怀、深耕文坛的模样。
20世纪80年代初,我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小学生,对“文学”二字的认知,就只停留在课本里的课文中。那时候常去邻居周叔叔家玩,他儿子总爱跟我们说他家里的新鲜事,最让我们稀罕和羡慕的,就是听他讲他那位在北京工作的伯伯——周明先生的故事。
他说,周明先生可不是普通上班的,在文学界特别有名。周明先生1955 年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一直在中国作家协会做事,后来还成了《人民文学》杂志的常务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副馆长。更让我们听着惊叹的是,他与老舍、冰心、巴金等著名作家都有密切交往。每次他回周至老家时,总会带回一摞摞带着墨香的文学书籍,既有经典名著,也有不少市面上难寻的文学期刊。
那些书,是我们小时候最宝贵的“宝藏”。一群孩子围坐在院子里,你翻几页,我看几章,从散文到小说,从诗歌到传记,文字里的世界仿佛一扇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周至之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那时候我们不懂,“常务副主编”“文学馆副馆长”到底意味着多大的本事、多大的责任,可从那些书的字里行间,能隐约感受到先生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
这份源自书籍的温暖,成了我对周明先生最早的印象,也悄悄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亲近文学的种子。后来我才知道,先生不仅在编辑岗位上发掘了无数优秀作家与作品,还自己发表了报告文学、散文方面的作品,影响力很大。像《文坛记忆》、《记冰心》等著作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再后来,我有幸回到周至中学工作,和周明先生的交集,也从“听别人说”变成了“自己亲身经历”。周至中学的领导和校友经常讲述周明先生与母校的故事,字里行间满是对这位杰出校友的敬意。
记得学校举办建校七十周年校庆时,周明先生作为50年代的校友代表回到母校。站在熟悉的校园里,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透着对母校的思念和感激。他分享着自己在周至中学的求学时光,讲述着从家乡走出后,怎么一步步在文学道路上往前走——从兰州大学的寒窗苦读,到《人民文学》的伏案编辑,再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悉心耕耘。他还特别提到,自己始终记得母校“立德树人”的教诲,就是这份初心,撑着他在文学界坚守了几十年。
先生的话语中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可每一句都字字恳切,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而他对母校的回馈,远不止于此。在随后的几年里,周明先生源源不断地为周至中学捐赠书籍,从经典名著到当代佳作,从文学理论著作到儿童读物,一本本图书充实了学校的图书馆,为师生们搭建了更丰富的阅读平台。周至中学曾发过一组图书馆的照片,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书籍旁,都贴着“周明先生捐赠”的标签,那标签虽小,却承载着先生对母校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周至中学原校长陈育康等老师的倡议下,建立了周至中学校友艺术馆,周明先生亲自请贺敬之先生题写了“周至中学校友艺术馆”馆名。他还将自己毕生获得的荣誉证书、奖章 —— 包括 2017 年荣获的 “中国报告文学事业终身贡献奖”,以及与文学名人、国家领导人的集体合影原件,悉数捐赠给母校。
当我们在艺术馆里看到那些泛黄却保存完好的合影,看到那枚镌刻着 “终身贡献奖” 的奖章时,仿佛能透过这些物件,看到先生在文学道路上的每一步足迹:他如何协助冰心先生创立 “冰心散文奖”,推动中国散文创作的发展;如何以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组织文学活动、培养青年作家;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勤于写作,著书立说。这些成就,让我们这些后辈既敬佩又自豪——原来,从周至走出去的这位学长,早已成了中国文学界的重要力量。
2020年,周明先生回周至探亲,受学校领导委托,我有幸参与了招待先生的工作。那一次见面,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先生的温文尔雅与和蔼可亲。作陪的还有著名作家文兰先生的夫人吴兰兰女士、著名作家张兴海先生、何举老师,以及我邻家的周文卿叔叔等人。席间,先生与大家侃侃而谈,很低调很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他聊起自己协助冰心先生设立 “冰心散文奖” 时的细节,说冰心先生对散文的热爱深深感染了自己,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推动散文创作的决心。他回忆起在《人民文学》工作时,与作家们一起探讨作品的日子,说每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都离不开作者的用心与编辑的打磨;他还格外关心母校的教学情况,叮嘱我们要多鼓励学生阅读,“文学能滋养心灵,能让孩子们拥有更宽广的眼界”。那顿饭没有山珍海味,可因为有先生在,吃得格外温暖,格外有味;那段时光,没有刻意的寒暄,却因先生的随和,过得特别自在。
时间一晃到 2023年8 月,为了筹建周至中学八十周年校庆,我与周至中学原校长陈育康、副校长王致祥,以及现任校长孟杰智、书记刘淳一同前往北京拜见周明先生。出发前,我们还满心期待能与先生好好聊聊校庆的规划,也想听听他对母校未来发展的建议——毕竟,先生一直是周至中学的“校友榜样”,是老师和学生们学习的楷模,他的成长经历和工作故事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周中学子。可真见了面,我们心里都揪了一下—— 受疫情影响,先生生了一场病,身体大不如前,往日挺拔的身影如今看着憔悴了不少,背也弯了,走路也很慢。可即便如此,先生的记忆力依旧很好。聊起与老舍、冰心、巴金等著名作家交往的旧事,他依旧能娓娓道来,细节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他说冰心先生晚年仍坚持写作,对文字的严谨态度让他受益终身;说巴金先生曾鼓励他 “要做文学的铺路石,多为年轻人搭台”。这些故事,以前我们只在文学史料里看到过,如今从先生口中听到,更添了几分真切与感动。得知我们是为校庆而来,先生更是精神一振,主动提出带我们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 —— 这里,曾是他工作多年,为此呕心沥血和倾情奉献的地方,每一个展厅、每一件藏品,他都熟稔于心。
在文学馆里,先生一边走,一边为我们介绍馆内的藏品:从鲁迅的手稿到茅盾的书信,从老舍的茶具到冰心的钢笔,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文学故事。他还特意带我们来到 “冰心散文奖” 的展示区,指着墙上的获奖名单,笑着说:“这个奖项能坚持这么多年,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散文作家,我也算是了却了冰心先生的心愿。”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先生的身上,他的身影虽有些佝偻,却在文学的光晕中显得格外挺拔。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学早已融入先生的骨血,成为他生命中最坚实的支撑,而他对家乡、对母校的深情,也如同他热爱的文学一般,绵长而厚重。
如今,周明先生已然离去,可他留下的,远不止那些书籍、那些荣誉和那些回忆——他在文学界的成就,为中国散文与报告文学事业做出的贡献,是留给整个文学界的宝贵财富;他对母校的深情回馈,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是留给周至中学与每一位周中人的精神滋养。母校周至中学关于他的报道或许会成为历史,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后辈们。既要像他一样,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追求卓越;更要像他一样,无论走多远,都不忘出发的地方,用自己的力量回报家乡。
于我而言,与周明先生的往事,是童年时书籍里的墨香,是工作后校庆上他的教诲,是饭桌上亲切的交谈,是北京文学馆里他温暖的陪伴。这些片段,拼出了我对先生的敬重和怀念,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意义。
先生虽逝,精神永存。愿周明先生在故土安息,而他所热爱的文学、所牵挂的家乡与母校,也一定会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守护中,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最后再次以两副挽联怀念并致敬尊敬的周明先生:
上联:陕地英才,兰大筑基,作协生涯承文脉;
下联:当代名家,文馆履职,散文报告拓新篇;
横批:德艺双馨
上联:毕生系文学,从编辑到评论,心血浇开文艺花;
下联:终身献事业,由理论至实践,才情铸就丰碑魂;
横批: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刘颖杰,1998年毕业于汉中师范学院生物教育专业,后进修于陕西省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现为周至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中级中学生生涯规划师,西安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西安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西安市优秀班主任。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