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皮点心到夹心月饼:我的中秋我的月
作者:王微波
在我模糊的记忆里,第一次对中秋节有团圆的印象,大约是在1974年或是1975年的农历八月十五。那天父亲下班回家,手里提着一封点心,我们姊妹几个一下子围了上去,急切地想看看爸爸带了什么好吃的。父亲满脸笑意,告诉我们今天是八月十五,他带回了我们最爱吃的点心,但又嘱咐现在还不能吃,要等到晚上月亮圆了时。
那天的天气特别好,秋高气爽,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傍晚时分,又大又圆的月亮仿佛通晓人情,低低地矮矮地悬在半空,明亮极了。妹妹们叽叽喳喳地喊:“爸爸,快看,月亮圆了!”只见父亲缓缓从床上起身,从小橱柜里取出一只白瓷盘,又小心翼翼打开放在案板上的那封点心。九个圆圆的白皮点心,每一个中心都点着一个红点,两两相叠摆成方形,多出的一个放在正中央。父亲用右手拈起一块,左手托着,极轻极稳地将它们一一请进白瓷盘——一共五块,依然摆成方形,中间放一块。妹妹们年纪小,父亲就吩咐我,快把饭桌支到院子里。然后他双手捧着盘子,虔诚地将点心放在圆桌的正中央。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从那时起,我的脑海里便深深印下了中秋节庆团圆的画面。
已不记得之后是不是每年都这样团聚,只记得当我再度意识到中秋来临之时,圆月与祭月的白皮点心,早已被各式各样的月饼取代——广式、京式、潮式、宁式等,各具特色;馅料也有五仁、豆沙、莲蓉、蛋黄,不一而足;饼皮分浆皮、混糖皮、酥皮;口味有甜、有咸、有咸甜,还有各式水果相伴。后来通过学习和阅读,念起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才渐渐明白,中秋不止是庆团圆,更有盼团圆、祭先贤、怀故人的情思。字里行间,盼比庆更深、更重、更浓。
父亲在世时,我们姊妹虽都已成家,也都在父母周围身边工作,并未远行,但每年八月十五,他仍坚持摆上月饼,延续那份庆祝团圆的老习惯。他总会一个一个打电话问儿女能否回来,结果却常常只剩下他们二老,所谓的庆团圆,到底成了盼团圆。
转眼间,我们兄妹几人也都步入老年,父亲离开已近二十年。昔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画面,不复再现,取而代之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惦念,与日俱增的遗憾。我惦念他老人家在那边过得好不好,我遗憾没有好好珍惜与父母短暂相处的时光,遗憾父亲未能安享幸福便早早离去,遗憾父亲再也不能参与我们与我们共庆团圆,遗憾我们一家,竟也将“庆团圆”过成了“盼团圆”!
作者简介:王微波,文学爱好者,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有多篇(首)散文、诗词发表于省、市报(刋)和发布于《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网络平台。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