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写小说
作者:赵庆熙
读书做笔记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在工作上,我每天晚上也会将当天的重要事情做一记录。这主要得益于我高中的班主任秦老师的教诲,他常告诫我们,好脑袋不如烂笔头,多写多记对积累知识,充实提高自己很有益处。
自己写点东西,我在农场时就曾经有过念头,苦于当时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当时我们连队有一名知青作家叫卢群,是六十年代初期下放的苏州知青,他就以农场知青生活为题材,撰写并出版了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由于共同对文学的爱好,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并成为好朋友,他还将自己出版的小说送一本给我,并鼓励我可以动笔写,当时被我一笑置之。一九八0年无旦,我顶母亲职,回到盐场上班,除了每天工作几小时,还有着大把的时间,真的可以考虑写点东西了。
这个念头一出现随即挥之不去,经过几天的冷静思考,反复推敲,一个框架在脑子中形成。一个以农场生活为原型,农业科研为主线的小说雏形出现在脑海之中。
目标一有了,我就开始整理笔记,收集素材,把几年在农场的十几本读书笔记,工作日记翻阅整理了一遍,重点将青年排,科研班的几年科研活动,种植试验成果等集中起来,梳理、归纳、思考、整理。整整用了十多个晚上,才完成了小说的主题和雏形框架。
接下来是收集相关素材资料。我先后两次去农场,回一次母校请我的班主任秦德佐老师帮忙查找资料。秦老师是建国初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写作方面,他可以说是专家。老师对我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非常支持,并对我文章的主题构想和框架提出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并带我到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查找相关材料。我又多次出入书店收集购买相关书籍。忙是忙了些,但是干事有目标,也就充满了乐趣。
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准备,在那年的五月一日我开始动笔了。写作的环境倒还不错,我们圩子刚好有间空房子,在我们家的前一排,我将房子收拾了一下,放张床和一张写字台,一个人住宿写东西没有人打扰很安静。这个自由空间倒是很适合。
不少朋友说做文章不容易,“码字” 很辛苦,之前我还很不以为然,现在自己动起笔来才知道其中的艰辛。写小说并非一般人想象那么简单,小说既来源于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要有文学色彩,要能够吸引读者、打动读者,若像纪实文学那样平铺直叙肯定不行。因此我写得很艰难,然而我也没有气馁。坚持下去,既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练,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积累更多的经验。
就这样写了改,改了再写,直到年底才将四十多万字的初稿完成。面对这近一年时间的劳动成果,自己感觉不太满意,本来打算认真修改一下,也联系个出版社碰碰运气,无奈那年春节刚过,我的工作又有了变动,等待我的又是无尽的忙碌,可怜我那一年辛苦的劳动成果,一直被丢弃在书橱的底层。
2015年8月16日写于江苏连云港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