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 永记九一八
词/廖尚光
(一)
凶倭鬼,
这天侵略神州毁。
神州毁,
中华被辱,
庶民遭罪。
红军抗战心如铁,
国兵溃败民流泪。
民流泪,
惊惶躲命,
失家难退。
(二)
倭狼恶,
同胞被害堆成垛。
堆成垛,
伸冤呐喊,
不知谁错。
不能抵抗丢东北,
造成恶果谁之过。
谁之过,
神州遇害,
庶民迷惑。
临江仙. 难忘九一八事变
词/廖尚光
鬼子侵华谋计久,居然借故兵逃。突然发动犯华潮。同胞无处躲,被害命遭夭。
犯下滔天之大罪,从而激励英豪。起来抗日不能饶。同仇敌忾愤,靖宇是天骄。
创作于:2025年,9月,18。
字字含愤忆国殇,句句铿锵祭英魂——评廖尚光“九一八”主题词作
这组词作以《忆秦娥》两首、《临江仙》一首,聚焦“九一八”事变这一沉重历史节点,用词质朴却情感浓烈,既控诉侵略暴行,又缅怀抗日英豪,字里行间满含对历史的铭记与对家国的深情。
一、《忆秦娥·永记九一八》:以“愤”为核,直击历史伤痛
两首《忆秦娥》均以短促有力的句式,将“九一八”事变的惨烈与国人的悲愤具象化,情感直击人心。
1. 首阕绘“难”,诉侵略之苦:开篇“凶倭鬼”三字,以直白的贬义称谓点明侵略者本质,奠定愤懑基调;“这天侵略神州伟”(注:“神州伟”疑为“神州地”笔误,若按“神州地”解,则更贴合“侵略国土”的语境)后,用“中华被辱,庶民遭罪”八字,凝练概括事变对国家与民众的双重伤害。下阕“红军抗战心如铁,国兵溃败民流泪”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红军的坚定抗争,一边是部分军队溃败下民众的苦难,再以“惊惶躲命,失家难退”描绘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让历史的痛感愈发真切。
2. 次阕问“责”,抒悲愤之慨:“倭狼恶,同胞被害堆成垛”用“堆成垛”的夸张与写实,极写日军暴行的残酷,触目惊心;“伸冤呐喊,不知谁错”则转向民众的无助与迷茫,暗含对当时局势的追问。下阕“不能抵抗丢东北,造成恶果谁之过”直接发声,以连续设问直指“不抵抗”政策的恶果,“神州遇害,庶民迷惑”则延续这份悲愤与困惑,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劫难紧密相连,情感更显沉重。
二、《临江仙·难忘九一八事变》:以“志”收尾,点燃抗争希望
相较于《忆秦娥》的悲愤控诉,这首《临江仙》在回顾苦难后,更侧重展现民族抗争的力量,情感从沉郁转向激昂。
- 上阕忆“殇”,还原历史真相:“鬼子侵华谋计久,居然借故兵逃”点明日军侵华的蓄谋已久与“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突然发动犯华潮”勾勒事变的突发性;“同胞无处躲,被害命遭夭”则再次聚焦民众的悲惨遭遇,与《忆秦娥》的伤痛感一脉相承,让历史记忆不被遗忘。
- 下阕颂“勇”,彰显民族气节:“犯下滔天之大罪,从而激励英豪”实现情感转折,从控诉暴行转向歌颂抗争者;“起来抗日不能饶”以直白的呼告,传递出全民族反抗的决心;末句“同仇敌忾愤,靖宇是天骄”将情感推向高潮,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抗日英雄为象征,既赞美了英烈的壮举,也凝聚起民族的精神力量,让词作在铭记苦难的同时,更焕发出不屈的斗志。
整体而言,这组词作紧扣“九一八”的历史主题,情感从悲愤到追问,再到激昂,层次清晰且真挚动人,既是对历史的沉痛回望,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颂扬,达到了“以词记史、以情动人”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