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韵律
诗律讲座
冯宝哲
第一讲 关于诗韵的知识
各位群友:
大家晚上好!根据群主的安排我们从今晚开始举行诗词讲座,我非常高兴能同大家一起探讨切磋诗词的基本知识,这也是我学习进修的一个好机会,我对群主和主持人表示感谢!在群友中对诗词基本知识了解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是门外汉,有的是刚入门,有的则是行家里手,我们的讲座该作怎样的定位?按照群主的要求,应是启蒙性质,那么我们讨论的范围就应当从入门开始,讲讲诗词的基本知识,对未入门或刚入门的群友起一点引导作用,对于已是行家里手的群友,那就请他们把把关,看看我讲的有没有错误论点,如有发现,请及时指出,以免谬种流传。
一、关于诗韵的知识
写诗必须先懂韵,无韵则不成诗(自由体诗除外)。学写对联虽然不要求用韵,但是有人喜欢写韵联,特别是有的人喜欢用古声写联,其每字平仄的分辨则要依“平水韵”,因而也是需要了解用韵知识的,我们这里所说的诗韵,不仅写诗者要融会贯通,写联者也有必要熟练掌握。
(一)什么是诗韵?
诗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中韵母的发音,但不是所有的韵母都是诗韵。韵是指字音中声母、介母以外的部分,即一个音节收尾部分的拖音或者落音。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拖音分别是熬、安、恩、衣、欧、乌、鞥、昂,这些拖音就是韵。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有所谓“同声相应谓之韵”的话,就是说诗句和诗句呼应起来有押韵的关系。
(二)什么叫押韵?
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要求是句子的落音必须一致,具有声音的回环美和节奏感,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因此我们陕西本地方言又把押韵叫做连句。
(三)什么叫韵部?
韵的分类叫做韵部。每部都由一个汉字来表示,称为“韵目”。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四)我国声韵的历史变化。
我国的韵书很多,古今韵部差异较大。先秦两汉的音韵以《诗经》为代表,这种音韵距后世遥远,变化太大,早已没有人用,也无韵书传世。最早的韵书有三国魏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张诔《四声韵林》、南朝齐梁周颙《四声切韵》、沈约《四声谱》等均已失传。隋陆法言以四声分一百九十三韵,又以反切分其声之清浊,作《切韵》一书,传至唐代经孙愐重新刊定,改名《唐韵》,宋陈彭年等又奉诏据之重修为《大宋重修广韵》。《广韵》是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韵书。随后,又有丁度等据《广韵》重修之《集韵》,两书均为二百零六部,可以视为增订《切韵》之作。金时,王文郁把二百零六部简化合并为一百零六部(平声三十部,上声二十九部,去声三十部,入声十七部),编成《新刊平水礼部韵略》,习惯上简称《平水韵》。元明清以来,考试赋诗,均以《平水韵》为准。明时有《洪武正韵》,清时有《佩文韵府》,称为官韵,大体均属《平水韵》系统,即今所说的“旧诗韵”。
金元以来,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北京话的影响日益扩大,其地位也日益显著,诗歌押韵就逐渐依照北京语音。元代周德清著《中原音韵》,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说法,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归纳为十九个。在流行中又演变为十八韵。“五四”以来的新诗创作,基本上就拿十八韵作为押韵标准。依此编撰的重要韵书有黎锦熙、白涤洲的《佩文新韵》和黎锦熙诸先生的《中华新韵》。这种分韵法一般称为“新诗韵”(十八韵)。 把新诗韵的十八韵部和现行《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可以略加修改配合成图如下:
五支 七齐 十姑 十一鱼
我们现在所用的新韵(今声韵)即以此为准。2018年3月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新韵研究”课题组又提出了一个“中华通韵”(十六韵)的概念。现把新诗韵的十八韵、十六韵和十四韵以及民间自然形成的十三辙与现行《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可以略加修改配合成图如下: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声韵的发展历史有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隋陆法言的《切韵》分一百九十三韵,《广韵》《集韵》增为二百零六,王文郁的《平水韵》即简为一百零六,“五四”以来的《中华新韵》先是十八部,现在简为十四部。
《中华新韵》十八韵与十四韵以及《通韵》的区别。
十八韵是由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演变而来的。按照黎锦熙诸先生的《中华新韵》,十八韵分别为:一麻a(ia、 ua),二波o(uo),三歌e,四皆 (ie、ǖe),五支 -I,六儿 er,七齐i,八微ei(uei),九开ai(uai),十模u,十一鱼 ü,十二侯ou(iou),十三豪au(iau)即ao(iao),十四寒an(ian,uan,üan),十五痕en(in、uen、ün),十六唐ang(iang、uang),十七庚eng(ing、ueng),十八东ong(iong)。
2004年《中华诗词》公布的十四韵,其实是在十八韵的基础上若干韵部的合并与简化。其中:一麻未变,将十八韵的二波与三歌合并为二波,十八韵的四皆改为三皆,九开改为四开,八微改为五微,十三豪改为六豪,十二侯改为七尤,十四寒改为八寒,十五痕改为九文,十六唐改为十唐,十七庚、十八东合并为十一庚,六儿、七衣、十一鱼合并为十二齐,五支改为十三支,十模改为十四姑。
中华通韵(十六韵)则是把十八韵中的一麻改为一啊,二波改为二喔,三歌与四皆合并为三鹅,五支与七齐合并为四衣,十模改为五乌,十一鱼改为六迂,九开改为七哀,八微改为八欸,十三豪改为九熬,十二候改为十欧,十四寒改为十一安,十五痕改为十二恩,十六唐改为十三昂,十七庚改为十四英,十八东改为十五雍,六儿改为十六儿。(六)什么是十三辙?
在北方把韵也叫“辙”,是戏曲唱词的韵脚,也是韵的一种通俗叫法,把押韵叫“合辙”,戏曲十三辙就是戏曲艺人根椐自己的口语押韵进而归纳出来的。这种韵辙的分类是明清以来在民间自然形成的,大约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十三辙也是北京音系,它是群众在创作和演出实践中根据汉语语音发展实际划分的大致相近的韵类。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说差不多都是按照十三辙押韵的。
十三辙的发花辙同于十四韵的一麻,坡梭辙同于十四韵的二波,乜斜辙同于十四韵的三皆,一七辙同于十四韵的十二齐和十三支的合并,灰堆辙同于十四韵的五微,怀来辙同于十四韵的四开,姑苏辙同于十四韵的十四姑,油求辙同于十四韵的七尤,遥条辙同于十四韵的六豪,言前辙同于十四韵的八寒,人辰辙同于十四韵的九文,江阳辙同于十四韵的十唐,中东辙同于十四韵的十一庚。
从语音的具体内容来看,十三辙无非是把十八韵中的“波(o)”、“歌(e)”合并,“支(-i)”、“儿(er)”、“齐(i)”、“鱼(ü)”合并,“庚(eng)”、“东(ong)”合并,实际上就是两个或几个发音相近的韵部,在诗的语音上通融互押的关系,是新诗韵的一种通押,
十三辙的名称是从每辙中随便择出两个平声同韵字而产生的,并不表示其他含义,只是时间久了,便约定俗成而成为本辙的固定名称。过去也曾有人从每辙取一个字(不拘平仄)来编成一句诗。例如“月落花浮水面,楼台倒影印池塘”来分别代表十三辙的名称。老舍先生也曾煞费苦心地将其编成了“十三个字、一句话”,即:“俏(遥条)佳(发花)人(人辰)扭(油求)捏(乜斜)出(姑苏)房(江阳)来(怀来),东(中东)西(一七)南(言前)北(灰堆)坐(坡梭)”。笔者也戏凑了一句:“多写诗又爱动脑,押韵对仗难不倒”(除最末韵脚外,其余每辙一字),东施效颦,不知可否?
(七)什么是儿化韵?
除了十三辙以外,还有个儿化韵。普通话里有一个特殊韵母“er”,它名为韵母,可是前面跟什么声母也不拼音,但却可以单独作为音节,例如,“而、二、耳、儿、尔”等,如果把它作为词尾带在别的音节韵母后面,就不再成为单独的音节了。而跟前面的音节结合成一个卷舌音节。这种音节就叫作“儿化韵”,也称为“小辙儿”。通常用的有两道“小辙儿”:一道叫“小言前儿“,它包含发花、怀来、言前这三个韵辙儿化后的字,卷舌韵母是ar、iar、uar、üar,共同的收音是ar;一道叫“小人辰儿”,它包括一七、乜斜、灰堆、坡梭、人辰等韵辙儿化后的字及读音为er的字,卷舌韵母是er、ier、uer、üer,共同的收音是er。儿化韵多用于曲艺,诗歌中除了儿歌,基本不用,故不再赘述。
(八)今声和古声怎样区分?
今声即指《中华新韵》,其发音以《新华字典》为准,其每字分韵的详细情况,可在网上查阅《中华新韵表》;古声的发音因年代久远,今人已无法搞清,现在统一依据《平水韵》。对古声有兴趣的群友,如果用古声写诗,可以在网上查阅《平水韵表》。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这就叫“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九)如何分辨音韵的归属?
古声只能依据《平水韵》,今声的分辨比较方便,只要标出汉语拼音就一目了然了。比如“中华新韵”四字,“中”的拼音是:zhōng,其尾音是ōng,按我们上面第(五)所讲的应属(十四韵)的十一庚;“华” 的拼音是:huá,尾音是ua,应属(十四韵)的一麻;“新”的拼音是:xīn,尾音是in,“韵”的拼音是:yùn,尾音是ün,这两字应属(十四韵)的九文。这就是说,“中”属庚韵,“华”属麻韵,“新韵”二字均属文韵。如要弄清其它各字的韵部归属,可依此法类推。
(十)如何定调和选韵?
要写作诗歌或者唱词,在立意以后必须定调和选韵。定调就是确定作品的感情色彩,是欣快轻松还是悲伤沉郁,前后情调要一致,以达意境的统一。选韵还要考虑使用的方便,要研究作品题材中的语句结尾,看那一道韵辙的字较多,以作为起韵的依据。
(十一)开动脑筋在固定位置上选用同韵字。
定韵以后就要费点脑筋,按照作品的体例在固定位置上选用同韵字,合理地利用语音上的特点显示诗歌语体的音乐美。但是时下一些流行歌曲、新编唱词,却忽略了这一点,不注意节奏和韵律,有的根本无韵,有的经常跑韵,东一榔头、西一斧头,读起来诘屈聱牙,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其实,这都是因为作者怕费脑筋的结果,以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应该说换用同韵字是不会产生困难的,重要的是要掌握“动点脑筋,换个说法”的技巧。以“啼哭流泪”为例,几乎有几十种说法可供选择:押麻韵可用泪如雨下、泪流双颊、血泪洒、泪巴巴;押波韵可用珠泪落、泪滂沱;押皆韵可用泪滴血、哭声噎;押支韵可用泪如丝;押儿韵可用泪人儿;押齐韵可用哭啼啼、暗自泣;押微韵可用满面泪,实伤悲;押开韵可用泪满腮、痛悲哀、泪下来;押姑韵可用放声哭;押鱼韵可用泪如雨;押尤韵可用泪长流、泪难收;押豪韵可用哭嚎啕、哭声高、珠泪掉;押寒韵可用泪湿衣衫、泪满面、泪不干、泪涟涟;押文韵可用泪流双鬓、珠泪滚滚、泪难忍、泪纷纷、泪沾襟;押唐韵可用泪湿衣裳、泪两行、哭声放、泪汪汪、珠泪淌、泪盈眶;押庚韵可用放悲声、泪纵横、泪潆潆、泪如泉涌、悲哀伤痛等。以上各韵虽然表述的意境略有差别,但是足以说明只要肯动脑筋,在对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述中,找出合适的韵脚是完全可能的。用一句顺口溜的话说就是:“立意选韵打腹稿,多动脑筋勤思考。换个说法作比较,合适韵脚不难找。”
(十二)押韵的要求。
押韵的一般要求是,“隔句相押,上仄下平”。这种隔句韵就是通常所说的逢双句押韵,而且在一对句子中,上句用仄声,下句用平声。仄声短暂、急促,不能拉长,拖长了就会变音,所以要放到上句;平声可以拉长,不变音,因此把它放到下句韵脚上,便于行腔拉音,这样吟诵或说唱起来就会音节铿锵,韵律和谐,给人以语音美的享受。律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凡双句都必须押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即只能使用同一韵部的字);只有首句,可以押也可以不押,且可押邻韵。五律、五绝的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七绝的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此为正格;反之,则为变格。
(十三)律诗用韵的禁忌。
律诗用韵有四戒:一为戒出韵,又叫落韵,或者串辙、跑辙,这是律诗的大忌;二为戒重韵,同一个字不能两次用来押韵;三为戒倒韵,不能为了凑韵脚而颠倒词序使语意全非,如把“天地”颠倒成“地天”,这种硬凑韵脚的作法,会造成句子别扭,因词害意,不伦不类;四为戒险韵,即故意用生僻字来押韵,这种险韵故作高深,一般人难予辨解,实不可取。
(十四)律诗同古风的区别。
律诗限定八句,超过八句,不论多长,都叫排律。排,是排比,排律就是一直排比下去的律诗,所以又叫长律。排律至少十句五韵,多则有超过二百句一百韵的。习惯上多用于整数、为十韵、二十韵、二十四韵、三十六韵、四十韵、五十韵……直到一百韵。排律多数是五言的,七言排律也有,但很少。排律也限用平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只有格律出现以前的古体诗,押韵比较自由,诗篇中可以换韵,但一般一个韵用够四句才能再换。现在习惯上把它叫古风。
关于诗韵的基本知识,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尽可以随时提问,以便我汇总作答。
谢谢大家!
作业:
请回答:
一、什么叫韵?为什么要押韵?
二、今声和古声字韵的划分,以何为准?
三、《中华新韵》十四韵的具体韵部都有那些?
四、十三辙的内容是什么?
五、请将“诗词书画影,各路神仙来。结谊尚豪放,微信有平台”这二十个字,分别按十四韵划分到具体的韵部。
第一讲作业答案:
一、韵是指字音中声母、介母以外的部分,即一个音节收尾部分的拖音或者落音。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要求是句子的落音必须一致,具有声音的回环美和节奏感,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二、今声即指《中华新韵》,其发音以《新华字典》为准;古声的发音因年代久远,今人已无法搞清,现在统一依据《平水韵》。
三、《中华新韵》十四韵为:一麻 a ,ia ,ua ;二波 o , e , uo ;三皆 ie ,üe ;四开 ai ,uai ;五微 ei ,ui(uei) ;六豪 ao , iao ;七尤 ou , iu(iou) ;八寒an ,ian ,uan ,üan ;九文 en ,in (ien),un (uen),ün (üen) ;十唐 ang , iang , uang ;十一庚 eng, ing , ong iong ;十二齐 i ,er ,ü ;十三支 (-i)(零韵母) ;十四姑 u。
四、十三辙是发花辙、坡梭辙、乜斜辙、一七辙、灰堆辙、怀来辙、姑苏辙、、油求辙、遥条辙、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中东辙。
五、“诗词书画影,各路神仙来。结谊尚豪放,微信有平台”这二十个字,“诗shī、词cí”属支韵,“书shū、路lù”属姑韵,“画huà”属麻韵,“影yǐng、平 ping ”属庚韵,“各 gè ”属波韵,“神chén、信xìn”属文韵,“先xiān ”属寒韵,“来lái、台tái”属开韵,“结jiē”属皆韵,“谊yì”属齐韵,“尚shàng、放fàng”属唐韵,“豪háo”属豪韵,“微wēi”属微韵,“有yǒu ”属尤韵。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张新荔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