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纾解我的认知障碍症
董惠安
不知是落伍了,还是被时代淘汰了?我如今感觉老眼昏花,对许多社会现象有了严重的认知障碍。譬如对一些新名词,不解其意,闹了不少笑话。前几年出现的“山寨品”,我以为是穷乡僻壤的小作坊出产的什么东西,闹了半天是广东话中意指“占山为王者”疯狂炮制“盗版、仿制品”的代名词;明明是结婚了,却说是“脱单”了,乍一看理解成了“脱外套”了;最近又看到某某人“润”出去了,闹了半天才是“移民”出国了。我还认真地查阅一下,才明白英语的“run”是“奔跑、跑出去”的意思。让我还困惑的事情有不少:譬如,奶茶中没有一滴奶,有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喝的还挺有滋有味的;而一些用各种“素”“剂”滋养的葡萄、猕猴桃,果农自家人不吃;文学评奖,获奖小说中竟然有通过AI剽窃“改编”的外国作品;今年“国际护士节”评选南丁格尔奖,某些医院获奖表彰的不是一线护士,而是高高在上的院长。
我不怕大家笑话,认知出现严重障碍的事情还很多,说出来让大家帮我分辨一下,顺便纾解一下我的认知障碍症。
这几年手机上不断弹出“某某被查!”“某某某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纪检委调查”的提示,起初我很受鼓舞,这反腐力度强啊!后来渐渐麻木困惑,寻思这贪官、违纪者难道就抓不完?颇好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公示的信息中,得知他们都有高学历、有过一定的政绩,都曾经是好人,是重点培养对象,怎么就一下子或两下子最终变成坏人了呢?还有一大困惑是,这些人我根本就不认识,他们是怎样当上高官的,我一点都不知情,让我经常看这些信息,我真不知道能从中受到什么教化呢?
这几年也经常看到一些人登上劳动模范的金榜。开始也很受鼓舞,生出见贤思齐的念头,可时间一久,渐渐也没热度了。原因是这些人我也大多不认识,感觉离我们很远很远。我们小区的清洁工大妈大爷,我感觉他们够勤勉辛苦的,被称为环境的“美容师”,可是总不见他们被评为“劳动模范”。让谁当劳模,又不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参与意见。况且一些贪官和企业大佬出事后,公示的简历中,居然也有“五一奖章获得者”等等荣誉,我渐渐就对劳模就敬仰不起来了。譬如许家印这个社会大贪,居然几次当选“五一”劳模,还两次登上过天安门,你说我还能敬仰他吗?
河南某企业的一位名叫范薛林涛的劳模引起了很大争议。在团队中的工友亲人去世时,他主动劝其不要奔丧,留下加班;当同事已确诊癌症,他要求患癌同事每天坚持干活,争取工作不掉队。公司最艰难的那年,他带头并鼓励班组人员放弃加班费、自愿降薪,口号是“企业好了大家才能好”。公司规定干10小时,他自觉带对干16小时,美其名曰为公司省钱。有人认为薛林涛用行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展现了榜样力量。说真的,我蓦然看到这条资讯时,以为是薛林涛“自己患了癌症不治疗去坚持工作、自己家中有人死去却不回家奔丧、自己加了班不要加班费”,这的确值得敬佩,闹了半天是他强制要求手下员工的.......啊啊,我无语了。有人质疑他是“资本家的代言人”;认为他既没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更没有什么创新性,甚至和企业沆瀣一气去违反《劳动法》,骂他是“工贼”。有人算过一笔账:市场上本来可以3个人完成的工作,一个“工贼”用1.5人的工资和2个人的工时来完成,对于企业可以直接降低成本,但是会给社会增加两个失业名额。
面对这种种诟病之词,我真懵懵懂懂,不知孰是孰非。
还有,看到一些作协、美协、书协评选优秀作品,原本是面向大众的,结果变成了关起门来小圈子里的“排排坐、分果果,你一个、我一个”。某省作协给一位“官员诗人”的“羊羔体”诗作评上了奖项,成为了一大丑闻。而南方某高校学生会评选书法作品,获奖者都是学生会的“官员”,而获奖作品却不敢展出。问题是,一些“官员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这事实在让我想不明白,中国的艺术界中了什么邪?
有些很有权威的文学大奖的获奖小说,让人看不懂,有的压根儿就没在刊物上发表过,读者也很少。可一旦评上了奖,吹捧的文章铺天盖地,叫好声如潮水奔涌,好像《皇帝的新装》里面的说法一样,愚蠢的人看不懂,我也只好跟着说好,装作一副看懂的样子。其实,要说获奖小说,我还是真倾心于路遥的《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还有陈忠实的《白鹿原》。
跟着导演的目光去寻找,一般可以找到好的文学作品。这些年,有很多文学青年都是看过影视剧后,按图索骥寻找原著的。譬如,跟着张艺谋的电影,我看到了电影《秋菊打官司》后面的无名小说《万家诉讼》;跟着冯小刚的《芳华》看到了严歌苓的小说《你触摸了我》(后来严歌苓根据冯小刚的建议,将小说名改成了《芳华》)。跟着电视剧《神探狄仁杰》,读到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的小说《狄公案》....可是,跟着跟着也容易误入歧路。譬如跟着电视剧《康熙大帝》等清宫系列剧读到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皇帝》等三部小说,据说这是有史以来最权威、最鲜活的关于康雍乾三位帝王政治生活的演绎,是一整套关于隐忍、铁血、预见力的权力场“百科全书”。可这部“百科全书”是好书吗?质疑者太多太多。以我肤浅的认知能力,实在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有的获奖书法画作,或者在社会上被人追捧的书画作品,我真看不出好坏,可有时候还要努力地装出很懂的样子,言不由衷地吹捧这些书法“龙飞凤舞”“气势如虹”。有的名嘴名人在红火时,其书画作品在拍卖会上被吹得天花乱坠,岂不料名人名嘴失宠后,书画一夜变废纸,如同退市的股票。难道收藏家们看走眼了?说实在的,前些年看罗立正的油画《父亲》,妥妥的现实主义风格,老人满面的沧桑让人很震撼、很感动。可罗中立在1984年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美院研修学习四年后,他又重新画了一幅《父亲》,其风格与第一次画的《父亲》迥然不同。有网友戏谑为“父亲变继父,罗中立留洋学坏了。”他的“新”《父亲》,说不清是“印象派”和“抽象派”风格的,我从视觉上很排斥。为了附庸风雅,也在口头上违心地说好。这又想起大学时期观看过的“现代派”画展,有一些形象含糊、扭曲变异的画作和雕塑,看不明白是什么,不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问主办者,为什么让人看不懂呀?主办人答:你现在看不懂,将来就能看懂了;你以后看不懂,你的儿子、孙子可以看懂!可四十年后的今天,对于这类画作我依旧看不懂,估计孔子看不懂,孙子也看不懂。
社会角色的反串也令我困惑不解,有些作家似乎没兴趣去深入生活写文章,却偏偏的要去当书画家,挤到书画圈子沽名钓誉。有些官员也不好好从政,却要当书法家、作家,作品还出得不亦乐乎。说实在的,作品真不咋地。坦率地说,这不是不务正业吗?
这年头,老婆饼里没老婆,可以理解。奶茶中没有一滴奶,骂一两声,也就过去了。心灵鸡汤中没有“鸡肉”,我可就有点过不去了。一些“心灵鸡汤”熬制者,言不由衷,身不作则,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心里鸡汤”里没有“鸡肉”,岂能叫人信服?鲁迅说过“泉眼里涌出的的是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这就不可理解了。难怪有的专家说出的哲言没人信了,用“人造鸡肉”熬制的“鸡汤”,能有什么真营养?犹如有些官员在台上讲廉政,讲得慷慨激昂。说到自身两袖清风,胸膛拍的“咚咚”的,然而话还没讲完,就被纪检委从会场带走调查了。我就想问问,那他刚才讲的话,还有没有权威性?还有没有政策属性?有的专家整天骂某帝国,却自己偷偷拿了某帝国的绿卡,随时准备“润”走,他骂某帝国的理论我是该信还是不信呢?
当然,尽管我老眼昏花,对许多事物有着严重的认知障碍,尤其和当今的主流观点不太相搭,但有一条绝对符合主流,这就是对于美女官员的认知,我与官方高度的审美标准高度一致。从整体容貌气质上看,我认为这些美女官员的确美!不是一般的美。什么才女型,才色俱佳之类的赞美之词,怎么夸赞都不过分。
有一位专门研究关注美女动向的作家二十年前就曾设美女哪里去了?当时的结论是“钻到小轿车里去了”。不错,不是有位美女说过,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吗?可如今的美女哪里去了,有人说都去带货搞直播了,这只是一部分。我觉得相当一部分高学历高颜值的美女,如今都钻到权力部门了。
培养接班人标准“德智体美劳”,其中的“美”,不就是美女的“美”吗?如果搞个美女官员选美比赛,也是很惊艳的。可是,一些美女官员干的那些事,却令人惊掉下巴。他们在官场贪腐淫乱,包二爷、玩面首,很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架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就不多列举了。
美女是国家的一种重要资源,可是把这些美女培养成官员,后来再培养成贪腐官员送进监狱,这岂不是一种资源浪费、暴殄天物?我真搞不懂,设计从美人到罪犯这样一条犯罪路线的人,究竟包藏了怎样的祸心!官员目前成为了一种危险的职业,让美女从事这种高危职业,比送上战场还残酷。我对于美女官员面临的高危境遇很是同情,认为她们应当去演艺圈子发展。可对于我希望美女军团进入演艺圈的美好建议,有人反唇相讥道,官场何尝不是大演艺圈?的确,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人生大戏的表演者。只可惜一些美女官员由正派演成了反派,其中缘由,一言难尽。
我有时略微清醒一些,就会想,作家艺术家反串一下角色,也无大碍。他不好好研究社会创作惊世骇俗的作品,整天龙飞凤舞地写字作画,不管画的好不好、像不像,字写的草不草,烂不烂,都无所谓,都不影响天要下雨和女人要生孩子。一些协会评选什么典型、这奖那奖评出的什么“羊羔体”所作,或者抄袭的、AI替代创作的什么作品,或者作协A主席给B主席评奖,都无所谓。就让他们自娱自乐吧,反正这些获奖作品也没多少人看,读者选择的是用脚投票。反正春天山涧的花总要开放,林中的鸟总会鸣唱。不过,对于官员、尤其是美女官员的腐败问题,总是让我感到深深的忧虑。
有人说了,你平时为什么不行使国家赋予你的监督权,警示官员们特别是美女官员们,要洁身自好呢?我当然也想经常能监督他们的行为。问题是,我能见得着这些领导和企业大佬吗?即使平时见到他们,甚至发现了他们的问题,我批评他们,他们能听得进去吗?还不如提拔前严把格审查关,上任后经常监督,将他们置身于阳光之下,省得他们在暗箱中被围猎、被腐蚀,好好的干部成为了蛀虫。再说培养关,经过严格的审查,送往领导岗位上,从此再无人过问,无人约束。直到有一天,东窗事发,纪检委人员上门。在这之前,难道没有人像母亲教育管教孩子一样,经常约束他、吓唬他?就说警察要来了!当真的警察来到了犯罪官员面前,一切都晚了。为什么不把关口再靠前一些、长鸣警钟呢?认知有严重障碍的我,说了上面这么多废话,可谓满纸荒唐言,一肚子困惑。会不会不够正能量?我希望有人为我指点迷津。请允许我套用电视剧《渴望》的片尾曲来结束我的啰嗦——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董惠安202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