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画典范美
奉献情义深
——张范义先生面面观
作者:江焕庆
泰山岩岩,翰墨情深;艺海无涯,仁者爱心。
在泰山脚下,有一位身材高大(身高一米九零)、为人心直口快、仗义执言的书画艺术家——张范义先生。他1961年出生于山东泰安范镇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尤其是已故中国书协会员、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创始人之一张正老师的影响,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范义七岁开始临帖,十岁就能为邻居书写春联。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他不断临摹各种字帖,商店门市牌、宣传标语、各种报纸,凡是有文字的地方,他一个都不放过。这种早期对文字的痴迷和勤奋练习,为他日后深厚的艺术造诣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艺术之路,师古出新
张范义先生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不断汲取传统精华而又融入个人特色的创作之路。他长期潜心研究泰山《摩岩石刻》、《金刚经》、《岱庙碑林》,并学习颜真卿《多宝塔碑》、《勤礼碑》以及赵孟頫《胆巴碑》等历代名帖。
从事教育工作十三年后,他历任乡镇党委宣传委员、镇长、局长等职。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他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从未间断。他坚持每天早上五点起来练字两小时,晚上临帖两小时,三十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在书法创作中,他始终把追求神采、抒写性灵作为最高境界,努力寻求与自己性格及艺术追求相契合的内在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用笔灵活多变、酣畅淋漓,书法格调清新高雅,端庄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
02 书画同源,双臻妙境
张范义先生深知“书画同源”之理。在书法达到很高境界后,他将精力转向绘画,开始了“画鸡”、“画鱼”的艺术道路。
他师从著名画家公丕炎学习画鸡,通过细心观察和过人的记忆力,很快掌握了画鸡的技巧,他笔下的鸡“意境凝重”、“形神具备”。随后他又拜著名“画鱼大师”冯增木先生为师学习画鱼。
学习画鱼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自称“画了一整个冬天,但画出来的都是‘死鱼’,没有灵性”,但他并不气馁,日夜琢磨,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闭着眼,手指头还在比划着画鱼”,最终将“死”鱼画“活”。
03 爱心奉献,公益情怀
张范义先生不仅艺术成就斐然,更是一位热心公益的爱心艺术家。他现任泰安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泰山分院院长,带领团队坚持文化扶贫。
无论是农村基层,还是城镇厂矿企业、城乡文化校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经常到学校里给孩子们画画,看到孩子们认真观看的样子,他感到“心里很满足、很温暖”。
2025年8月31日,他带领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泰山分院在泰安新华书店举办了书画助学专场笔会。笔会上,书画家们围绕“励志笃学”、“不负韶华”等主题创作作品,行草飞扬如青春朝气,楷书端庄似求学初心。这些作品进行公益义卖,所得款项用于帮扶困难学生。
04 荣誉等身,影响深远
张范义先生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被评为国家一级书法师,系泰山金刚经书体艺术传承人,现任国际华文传播权威媒体《作家报》集报专刊《书画世界》主编,泰安合导学研究会副会长,泰山书法院名誉院长,泰山如意书画院院长等职。
他的作品备受书界名家推崇,多次获得国内书法大奖。其中《稳如泰山》等四幅作品被中央文史馆永久收藏。大量作品被新加坡、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友好人士收藏。
他创作的“福”字作品,创意独特,古朴端庄,典雅别致,寓意丰富,极具内涵。该作品已被国家版权局登记备案,并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展示在北京一号地铁线的每一节车厢。
张范义先生的作品飘洋过海,被新加坡、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友好人士收藏;他的“福”字高悬于北京地铁一号线,向过往行人默默祝福;他的爱心则化作助学义卖的善款,帮扶无数困难学子继续求学。
在泰山这座文化圣山的滋养下,张范义先生以“坦坦心无忌,落墨便是仙”的心境,继续书写着他的书画人生,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笔墨传递着爱与美的力量。
他的艺术与人格,志仰泰山之厚重与崇高,誓成当今书画界之典范。
2025.9.18


作者简介
江圣泽,本名江焕庆,高级教师,奉高文化、泰山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诗词文化艺术、革命红色文化传习者,山东省书画学会理事,北京启功研究会会员,区、市、省、国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中华诗文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有关创作、研究、传习成果,获奖、发表、被收藏或应用,多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