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
卫艾云
娃上幼儿园小班那会刚开学不久,有天放学接她,老师说你家娃想象力丰富,也很有号召力和感染力。我知道老师向来都是鼓励孩子的,我便笑而不语。老师接着又说,今天我们在课堂上问小朋友们,说到月亮像什么?我一句话下去,你家丫头马上带头说像月饼。小朋友们听她这么一说,哇!后面大家都抢着说……
我家这娃妥妥的小吃货一枚,月饼,在小时候,也就一年见一回的。
中秋节,我们这里称之为八月节,开学不久,我们就开始盼望着八月节。可能正是因为一年只见到一次月饼,我特别馋月饼。
每年这个时候,我爷爷早早就会和奶奶一起去街上,给家里的每人买两个小月饼,再买个超级大的月饼。
平时啊,我白天光顾着玩到处跑,吃不吃饭对我来说没啥关系,但是晚饭我得吃饱。向来都是不吃饱我是睡不着的。但是八月节头一天晚上,我可就得留着肚子了,我打自己的小算盘。通常要吃一大盆饭的我,我这一顿只会吃一点点,奶奶发现我的反常,我可会打马虎眼了,我说下午水喝多了吃不下。
爷爷奶奶一出门,我就开始坐在门槛上开始等他们回来,实在等不及,我就路口门槛来回往返。大哥憨,看我叹气,还跑来问我是不是不舒服,二哥可就精明多了,一眼就看出我的小把戏。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爷爷奶奶盼回来,我立马从门槛上蹦起来去接爷爷的竹篮子,我这猴急的模样怎能逃出我奶奶的火眼金睛。我刚把竹篮放到我们家那一尘不染的八仙桌上,奶奶就掀开竹篮上面的盖的兰花茶巾,从里面摸出用麻绳捆的一团月饼,白底大红字的外包装纸上还有零星的油渍,香味早已钻进我的小脑袋里。我眼巴巴地看着奶奶解开麻绳,一边在偷偷咽口水。奶奶依旧还是她的那一套不急不慢的作风,慢悠悠拿出一个带有花纹的月饼,金黄的月饼终于看到了。我接过月饼就准备来啃,完全把大哥二哥抛到脑后了。二哥对我瞄了一眼,我立马知晓我今天过于鲁莽了。我立马使出我的杀手锏,嬉皮笑脸地对着二哥,“二哥,你帮我去拿一下菜刀!”二哥一句废话没讲,转身就飞奔厨房,大哥喊他让他小心的话,我估计他是也绝对没听见,他其实比我更馋。菜刀到手,大哥说他来切。爷爷奶奶对我们仨是格外的开绿灯,因为月饼,家里的规矩一直是晚上才准许吃。
盼啊,盼啊,夜幕终于低垂了,月亮在我们这山坳坳里不停地拱啊拱啊,终于拱出了一点点金色,大哥说这像书上说的小船,二哥说它就是一个悬着的香蕉,我说这不是金色的大豆芽嘛,那么细长,又弱不禁风的模样。 我们仨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不一会儿,妈妈婶婶就把赏月的一整套东西全都搬到院子里,三婶特意叮嘱我们,爷爷奶奶没说吃,我们不准瞎跑。我们仨连忙点头,答应就在这院里的大石头上坐着。其实,我们屁股下的这大石头已经被磨得光亮光滑。
不一会儿,月亮越爬越高。家里的男女老少都聚到院子里了。月饼、苹果都一一摆上桌,开始隆重的赏月仪式。爷爷奶奶依次总结这大半年家里工厂的情况和地里的收成,再表扬家里女同志们的辛勤付出,最后表扬我们小孩子。我们个个美滋滋,最后爷爷发话,让叔叔给我们发小月饼。等发完小月饼,妈妈就会切那个超级大的月饼,再依次按辈分大小去供桌上领一块月饼。其实,我已经对这月饼没啥兴趣了,因为早上都偷偷吃了。爷爷奶奶在说总结时,我喜欢听,每年夸的词都不同。这是我最羡慕我奶奶的一点,爷爷上了私塾,奶奶是请了家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对一辅导。奶奶总会抓住别人的优点来说,爷爷则闷一点。等大家全部领到大月饼时,爷爷最后还会再总结下提一下后面的任务,鼓励大家继续加油努力,同时让我们不要忘记感恩收获,不要忘记感恩别人的帮助,还特意提到院里的那块光滑的大石头。
打从记事开始,这石头就在这摆着。晒豇豆、晒萝卜、晒白菜什么的,都会用到它。二婶说这是奶奶的宝贝石头。据说,当年救过奶奶一命,奶奶从娘家把这块石头带着嫁过来,即使后来到这山坳坳里也带着这块石头。别看这石头很多年了,但一直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八月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如今,月饼,一年四季想吃都可以吃到。可是,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可能,是因为有些人不在这世间了,那种吃月饼的期盼我已经没有了。正如唐代诗人张若虚所说“江月年年望相似”,可也依旧是“不知乘月几人归”啊!

作者简介:卫艾云,群众文化工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