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 淮河赋(之八十五)
——淮畔寺庙:香火与炊烟
□ 童年(安徽)
1
淮水抱着寺庙的影子流动
香火是神的灯盏,在晨雾里
亮着。炊烟从农家屋顶升起
和香火撞个满怀
麦粒,在土里听经
一年年长出虔诚
菩萨的目光垂落
像淮河的月光
覆盖每片祈求的嘴唇
每缕飘远的烟
我们在香火与炊烟间行走
一半是人间烟火
一半是神性微光
2
香火是未寄的信,飘向
云端的地址
炊烟是母亲的呼唤,绕着
淮畔的瓦檐
寺庙的钟声,敲碎淮河的晨雾
也敲碎
异乡人眼底的霜
香火与炊烟,在暮色里纠缠
像我半生的乡愁
一半系着佛,一半系着家
淮河汤汤,载着
两缕烟的重量
流向岁月深处,不辨归途
3
香火在祭坛上竖起
一道微弱的墙
炊烟在田埂间散开
无声的宣言
寺庙的门,半开着
像个问号
淮河的水,冲刷着历史的
碎片
香火与炊烟,在风中
对峙又和解
神的沉默,人的喧嚣
都溶于雾
我们站在中间,被两缕烟
高高托起
又被时光,轻轻放下
4
香火是小小的星,落在
佛前的碗
炊烟是软软的云,系在
农家的窗
淮河的水呵,眨着
亮晶晶的眼
看寺庙和村庄
手拉手站着
香火与炊烟,也手拉手飘着
像两个孩子
在蓝天下捉迷藏
神在庙里笑,人在檐下唱
日子呵,就这么
甜甜地流淌
5
香火燃着,不熄的是
信仰的火
炊烟升着
不断的是生活的弦
淮河的浪呵
拍打着寺庙的石阶
也拍打着农人的田
就这么
年复一年
我们在香火下许愿
在炊烟里,谈情说爱
把苦日子嚼出甜,把祈愿
寄给天
两缕烟,在淮畔飘成旗帜
一面写着人生
另一面写着念想
6
香火扭曲着,在佛的呼吸里
炊烟舒展着,在风的手掌里
寺庙的钟声,砸进
淮河的骨血
溅起的,都是岁月的颗粒
香火与炊烟,缠绕着
像命运的绳索
一端拴着神龛
牙一端拴着灶膛
淮水汤汤呵,把两缕烟
硬是磨成了光
照亮每个,低头赶路的
心房
7
香火很细,像佛说的话语
轻轻飘
炊烟很淡,像娘做的米饭,慢慢冒
淮河的水呵,清得能看见
鱼的梦
寺庙的墙,旧得能摸到
时光纹
香火与炊烟,在晌午碰头
没说一句话,又各自走了
一个往天上
另一个往地头
都是淮畔,最软的骨头
8
香火不是别的,是人的念想
燃烧着
炊烟也不是别的,是日子的
底气,飘着
寺庙在淮畔,不是别的
那是神的家呵
那是人的盼呵
那是河的根呵
淮河在身边,更不是别的河
那是命的河
我们看着香火,也看着炊烟
看着这两缕烟,把白天
缠成傍晚
神在庙里,看着我们
像看着,两缕烟里的人间
9
香火在祭坛上,打开
女性的温柔
炊烟在屋顶上,展露母性的性灵
淮河的水呵,带着阴性的
月光
漫过寺庙的青砖,也漫过农舍的土炕
香火与炊烟,在暮色里拥抱
像两个女人,分担着岁月的潮
一个向神祈祷
一个为家操劳
都是淮畔,最韧的腰
10
香火是神的语言,在空气中
书写
炊烟是人的叙事,在大地上
铺展
寺庙的钟声呵
那是历史不可逆的标点
淮河的浪,是时间的段落
香火与炊烟,交织成
诗文本
呈现着淮畔的生与死
苦与甜
我们是受众,也是诗文中的
汉字
被两缕烟,写进永恒的经卷
11
香火不再是香火
是文化的符号,悬着
炊烟也不再是炊烟
是地域的符码,藏着
寺庙在淮畔,成为
历史的重要标本
淮河在流淌,成为
文明不可或缺的注脚
香火与炊烟,在现代
与传统间穿梭
打破又重组,过去
与此刻的轮廓
我们在其中,仔细辨认着
自己的根
也辨认着,神与生活的距离
12
香火从远古燃来,带着
青铜的锈
炊烟向未来飘去,载着
稻麦的香
寺庙的基石,压着
淮畔的古史
淮河的波涛
唱着千年的歌谣
香火与炊烟,在时空间
架起桥
连接着神的过去,人的今朝
每一缕烟,都是文明的血脉
在淮畔,静静流淌
不急更不燥
13
香火在佛前
像那句未完的诗
炊烟在檐下,像一首待续的
古词
淮河的风,把平仄吹得柔软
寺庙的灯,把韵脚照得温暖
香火与炊烟
总会在暮色里押韵
像一对恋人,不说懵懂的情
我们路过,被这韵律裹住
忘了归期,只记取温柔
14
香火燃得慢
像三十年代的时光
炊烟升得缓
像老照片里的模样
寺庙的门,虚掩着旧岁的凉
淮河的水,荡漾着
往昔的光
香火与炊烟,在记忆里摇晃
带着甜,也带着
淡淡的伤
我们站在当下,望着
那两缕烟
像望着,再也回不去的过往
15
香火从佛前爬起,带着
泥土的气
炊烟从灶膛站起,沾着
烟火的息
淮河的水,裹着我的残躯,
也裹着希冀
寺庙的佛,看着我的苦
也看着欢喜
香火与炊烟,从不分高低
都在风里伫立
像我和命运,不卑不亢
活在土地
每一缕烟,都是我的
呼吸
在淮畔,写下不屈的诗
16
香火是大地的叹息
向天空升起
炊烟是生活的歌唱
在屋檐飘荡
淮河呵,像一条银色的带子
把寺庙与村庄系紧
神的静默,人的喧闹
都在烟里藏
香火与炊烟
是两颗燃烧的心呀
一颗向着永恒
一颗向着日常
我触摸它们,像触摸
生命的两极
在淮畔,感受着神与人
最凄美的合唱
17
香火在燃烧,它不知道
自己为何燃烧
炊烟在上升,它不知道
自己为何上升
寺庙在那里,它不知道
自己为何在那里
淮河在流淌,它不知道
自己为何如此流淌
我们看着它们,也不知道
为何看着
却在香火里许愿,在炊烟里
吃饭
日子就这么过着,带着
那么点小小的困惑
在淮畔,把神秘与平凡
都过完
18
香火与炊烟,在淮畔
编织迷宫
寺庙是迷宫的中心,淮河是
迷宫的墙
每一缕烟,都是一条
隐秘的通道
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神与人的房
我走进迷宫,寻找时间的
出口
却在烟里,看见无数个
自己的模样
有的在拜佛,有的在做饭
都是淮河,永恒的镜像
19
秋天的淮畔,香火
带着冷雾的味
炊烟裹着潮湿的土
在空气里堆聚
寺庙的钟声,敲碎了
黄昏的灰
淮河的水,载着枯荣的泪
香火与炊烟,在荒原上
交汇
像神的遗弃,人的疲惫
我们在其中,寻找着
意义的碎
却只握住
两缕炊烟的美
20
香火是燃烧的伤口
在佛前淌血
炊烟是窒息的呼吸
在屋顶打结
寺庙的墙,惨白得像纸
淮河的水,黑得像墨汁
香火与炊烟,纠缠着
像绞刑的绳索
勒紧了神
也勒紧了人
我在烟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碎成,淮畔的星子
21
香火被规定着,在固定的
时间燃烧
炊烟被安排着,在指定的
空间里飘
寺庙的钟声,是统一的信号
淮河的水,是被驯服的浪潮
香火与炊烟
失去了自由的形状
像人的思想,被裱进
固定的框
在淮畔,我们看着两缕烟
像看着
被操控的时光
22
当香火燃尽,只剩灰烬的黄
当炊烟散了,只剩空荡的房
寺庙的月亮,依然挂在天上
淮河的浪,依然拍打着岸旁
香火与炊烟,是短暂的疯狂
神与人,是永恒的守望
在淮畔,所有的消逝与留存
都成了,岁月的诗行
23
香火,神的指纹,在雾里
炊烟,人的掌纹,在风里
寺庙与淮河
时间的两块碑
两缕烟
垂直的线,连接着天与地
我们看着香火
也看着炊烟
不想说什么话说
寺庙在那边,淮河在这边
风,把唯美的炊烟吹乱
我们就这样站着
直到天黑
直到烟散
24
香火在佛前,像我压抑的哭
炊烟在屋顶,像我隐忍的苦
寺庙的门,关着过往的路
淮河的水,载着我的孤独
香火与炊烟,在暮色里哭
像两个我,一个向神诉
另一个向家祝
淮畔的夜,把所有的痛围住
只剩两缕烟,在黑暗里
尽情狂舞
25
香火是青铜的诗,刻在
空气里
炊烟是陶土的歌,飘在
大地上
栖岩寺的钟声,是金属的
颤音。淮河的浪
是石头的回响
香火与炊烟,在时空里碰撞
迸出的,是文明的火光
我们在其中,听见历史的
吟唱
在淮畔,感受着
那永恒的生命之光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