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下龙湾游记
作者:沈一鸣
如今二十七年过去了,听闻越南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交通愈发便捷。想来当年惊艳了我们的下龙湾——那片“海上桂林”,定是在岁月的滋养下,愈发秀美动人,不知再遇时,又会是怎样一番心潮澎湃。
病榻拾光,警心未歇
作者:沈一鸣
腰椎术后二十余日,晨光透过窗棂落在床沿。我习惯先轻轻转动脚踝——曾经利落如箭的身影,如今每一次起身都需借力支撑。然而,在这缓慢的节奏里,我触摸到时光另一种温柔的刻度。
病榻之上,倒成了难得的“静思场”。指尖划过手机屏幕,敲下的字句或与友人共勉,或回溯半生轨迹,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片段愈发清晰。从警四十余载,记忆里满是步履匆匆的模样:曾在深夜的街头巡查,路灯将身影拉得很长;曾伏案梳理案卷,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晨光透过百叶窗洒在笔录上;也曾在群众的期盼里奔波,把细碎的诉求酿成安心的答案。那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鲜少停下脚步。如今卧床静养,才惊觉那些“没闲着”的日子,早已把“责任”二字融进血液。
主治医生的话语还在耳畔:“恢复需要耐心。”于是学着与“慢”相处——每天按医嘱下床锻炼,扶着栏杆慢慢挪步,每走一步都像在与身体对话,感受肌肉的细微发力,也接纳暂时的不便。偶尔坐在窗边,看着楼下往来的人群,心里却没闲着:等身体好些,要把警营里的故事写成文字,让那些藏在肩章下的热血与坚守多一种诉说的方式;要去公园走走,看看曾经守护过的城市角落,如今又添了多少新的风景;还要把这些日子的感悟整理好,告诉身边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心有方向,便不惧路长。
二十多天的卧床时光,没有消磨掉心底的热忱,反而让“重启”的渴望愈发强烈。就像腰椎需要慢慢复位,人生的某些阶段,也需要这样一段“休整期”,把过往的沉淀化作前行的力量。待能自如行走那天,定要带着这份从容与坚韧,在退休后的新旅程里,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毕竟,一颗曾为责任跳动的心脏,永远不会停下对生活的向往。
病榻拾光,拾的是岁月的温度;警心未歇,歇不下的是一生的担当。
漫步初心长廊——中共党史展览馆观记一
国庆献礼沈一鸣
缓缓推开中共党史展览馆厚重的门扉,一层展厅宛如两幅徐徐展开的立体史书,以静默的实物、生动的场景,将百年征程的开篇岁月温柔铺陈在眼前。
展厅内,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玻璃展柜中,泛黄的《新青年》杂志字迹依旧清晰,指尖仿佛还能萦绕着淡淡的油墨香,那是思想觉醒的最初呐喊;墙角的留声机静静伫立,仿佛按下开关,便能传出《国际歌》激昂的旋律,唤醒无数人心中沉睡的理想。最引人驻足的,是一组“一大”会址复原场景:木质桌椅整齐摆放,煤油灯晕开柔和的光,恍惚间能看见百年前的先辈们围坐于此,用低沉却坚定的声音探讨着中国的未来,每一道木纹里,都镌刻着开天辟地的初心。
穿过连接走廊,第二、第三展厅的历史厚重感愈发浓烈,这里回荡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铿锵回响。展台上,南昌起义部队的灰色军服静静陈列,领口的红领带虽已褪色,却依旧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种;旁边的步枪枪身布满斑驳痕迹,枪托上的磨痕,是烽火岁月最真实的见证。转角处,一组农民协会实景复原让人眼眶发热:墙上贴着“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桌上摆放着红军与群众共用的镰刀、斧头,木柄上的汗渍仿佛还未干透——那是军民同心、共筑革命根基的温度,是镰刀锤头旗帜下,无数人用热血与汗水浇灌的希望。
漫步这三个展厅,没有喧嚣的口号,只有岁月沉淀的实物与场景。从思想启蒙的星火,到武装斗争的惊雷;从少数人的觉醒,到千万人的奋起,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坐标,每一处场景都是初心的回响。行走其间,仿佛与百年前的先辈隔空对话,触摸到的不仅是旧物的纹路,更是一个政党从萌芽到成长的脉搏,是一代又一代人用信念撑起的、属于中国的光明之路。
让长征精神在时代征程中永续——观博记二
国庆献礼沈一鸣
伫立在博物馆的展柜前,目光掠过那枚磨得发亮的铜号、那双缝补了数十次的草鞋、那幅标注着蜿蜒征途的旧地图,长征的烽火岁月仿佛在眼前徐徐铺展。玻璃柜里,红军将士用过的水壶还留着水渍的痕迹,粗糙的布包里装着半块发黑的青稞饼——这些带着体温的旧物,无声诉说着二万五千里征程上,关于信念、牺牲与坚守的动人故事。
讲解员轻声道来:当年红军过雪山时,战士们相互搀扶着踏过齐腰深的积雪,有人冻僵了仍紧攥着党证;过草地时,草根树皮成了果腹的粮食,却没人抱怨半句,只因心中装着“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这便是长征精神的底色——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哪怕付出生命,也要朝着正义事业的方向奋勇前行。展墙上的照片里,红军与沿途百姓相拥的画面格外动人,老乡们送粮送衣的身影,印证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初心,这份生死相依的情谊,早已深深融入长征精神的血脉。
走出博物馆,阳光洒在现代化的街道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忽然明白,长征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在新时代延续。如今的“革命建设”,是科技攻关时科研人员通宵达旦的坚守,是乡村振兴中驻村干部踏遍田间地头的奔波,是疫情防控下医护人员逆行出征的无畏——这正是长征精神的当代回响。
- 像当年红军独立自主探索革命道路那样,国家在芯片研发、航天工程中坚持自主创新,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
- 像当年红军严守纪律、顾全大局那样,国人在各条战线各司其职,为国家发展凝聚起团结一心的磅礴力量;
- 像当年红军艰苦奋斗那样,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新的征途。
那枚博物馆里的铜号,仿佛仍在耳边吹响。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长征精神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文物,而是融入民族基因的精神力量。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想想当年红军过雪山草地的坚韧;当我们在发展中面临挑战时,想想当年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只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守理想信念,长征精神就会永远照亮国人的前行之路,让新时代的“长征”,走出更壮阔的风景。
回溯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观记三
国庆献礼沈一鸣
踏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二层,时光的洪流裹挟着激昂与奋进的气息,将人卷入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历史篇章。这里,生动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壮阔历程。
刚步入展厅,巨型电子显示屏上的开国大典影像资料便夺目而出。毛主席那雄浑有力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穿透历史尘埃,在耳畔回响。所有人皆驻足凝视,眼中闪烁着感动与敬意。广场上欢腾的人群、飘扬的红旗、轰鸣的礼炮,定格在那个伟大瞬间,既宣告旧时代的落幕,更开启新纪元的序章,让人真切触摸到新中国诞生的不易与珍贵。
沿着展线前行,钢铁战线老英雄孟泰的塑像巍然屹立。他目光坚毅、身姿挺拔,仿佛正带领工友穿梭在鞍钢厂区。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满目疮痍,孟泰怀着对国家的赤诚与钢铁般的意志,奔波于十里厂区,回收上千种材料、拣回上万个零备件,还带动鞍山全市居民献交炼钢器材21万多件,助力炼铁高炉重新焕发生机。1949年6月,2号高炉流淌出第一炉铁水,这不仅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希望之光,更是党领导下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伟大见证。
再往前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展栏前,“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作出的批示原件静静陈列。在科技发展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期,“863”计划应运而生,上万名科学家协同攻关,推动中国在高技术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一旁,按比例复制的复兴号高铁模拟驾驶舱前,参观者排起长队。走进驾驶舱,坐在驾驶位上,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开动”列车,仿佛亲历中国高铁驰骋神州的速度与激情,更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从“863”计划的谋篇布局,到新时代高铁、航天等领域的突破,正是党引领科技创新、践行“科技强国”战略的生动注脚。
在时代坐标里触摸初心温度——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观记四
国庆献礼 沈一鸣
当脚步踏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三层的展厅,空气仿佛都染上了新时代的蓬勃气息。这里没有烽火岁月的硝烟痕迹,却满是党带领人民在复兴征程上踏浪前行的壮阔印记,每一处展陈都像一扇窗,推开便能看见无数人用奋斗写就的时代答卷。
最先留住目光的,是“脱贫攻坚”展区那面铺满照片的墙。照片里,云南独龙江乡的怒族群众搬出了世代居住的茅草屋,住进亮堂的安居房;贵州毕节的苗族姑娘捧着丰收的刺梨果,笑容里满是甜意;甘肃定西的老农握着驻村书记的手,皱纹里都刻着感激。墙下的展柜中,驻村工作队的民情日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走访记录,扶贫干部的登山鞋沾着泥土,还有孩子们用彩笔绘制的“我心中的新农村”——这些实物与影像交织,无声诉说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也让“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变得可触可感。
转过拐角,“科技创新”展区的“大国重器”模型群令人驻足。“嫦娥”探月探测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的模型依次陈列,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它们探索未知的珍贵画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1:1驾驶舱复刻模型,透过舷窗能清晰看到内部的操控设备,仿佛下一秒就能潜入万米深海。展牌上的文字格外醒目:“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国科技的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科研工作者‘为国铸器’的坚守。”这坚守,正是新时代初心在科技领域的生动延续。
继续前行,“生态文明”展区的绿意扑面而来。巨大的环形屏幕上,塞罕坝林场的林海随风起伏,浙江余村的溪水清澈见底,青海湖的候鸟自在翱翔。展柜里,塞罕坝护林员用过的铁锹磨出了包浆,余村村民的“生态账本”记录着绿水青山带来的收益,这些物品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地生根,是党带领人民守护共同家园的坚定行动。
漫步三层展厅,没有激昂的口号,却处处能感受到初心的温度。从脱贫攻坚的“一个都不能少”,到科技创新的“为国铸重器”,再到生态文明的“守护绿水青山”,每一份展陈都是新时代共产党人践行使命的见证。触摸这些时代印记,愈发明白:初心从未褪色,它始终在时代坐标里生长,在每一个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而奋斗的身影中,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在精神长河里锚定信仰坐标——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观记五
国庆献礼 沈一鸣
沿着党史展览馆的阶梯继续前行,四层展厅宛如一方沉淀着精神力量的殿堂,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精神谱系与使命担当,化作可触可感的印记,在静谧中传递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神谱系”展区那面立体展墙。从承载“红船精神”的小木船模型,到“井冈山精神”展区里红军战士用过的竹编斗笠;从“延安精神”展柜中泛黄的《为人民服务》手稿,到“两弹一星”精神展区内科学家们用过的计算尺——每一件实物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段段关于坚守与奉献的记忆。驻足在“抗疫精神”展陈前,那件印着“武汉加油”的防护服格外醒目,上面还留着医护人员匆忙写下的名字;旁边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凌晨三点的查房、给患者喂饭的细节,字里行间满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温度。这一刻让人读懂,伟大精神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无数人用行动书写的鲜活答卷。
转过展角,“全面从严治党”展区的氛围多了几分庄重。透明展柜中,一份份巡视巡察工作底稿、反腐倡廉法规文件整齐排列;墙上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正风肃纪的典型案例,清晰展现着党“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坚定决心——唯有坚守初心、净化队伍,才能始终成为人民信赖的领航者。一面巨大的“党员承诺墙”前围满了参观者,有人驻足默读墙上的誓言,有人拿出笔在便签上写下自己的初心承诺,贴在空白处。我也忍不住写下“以初心致匠心,以行动践使命”,指尖触碰到便签的瞬间忽然明白,四层展厅的深意不仅是对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传承的回望,更是对每一位参观者的召唤:在时代洪流中,每个人都是精神谱系的传承者,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参与者,唯有将信仰融入日常,才能让党的事业在代代相传中永葆生机。
走出展厅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走廊上,光影交错间,仿佛看见百年党史的精神长河在此奔涌。这四层的攀登,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让我们在触摸历史印记的同时,更清晰地知道:未来的征程上,该以怎样的姿态前行,该以怎样的信仰坚守。
2025国庆献礼:在党史展馆的时光里,致祖国华诞
作者:沈一鸣
国庆的晨光漫过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穹顶,琉璃瓦在朝阳下流转着琥珀般的光,门前飘扬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与馆前人群手中的小国旗交相辉映,空气中满是华诞的庄重与热烈。怀着滚烫的敬意拾级而入,仿佛踏上一条铺展百年的时光甬道,每一步都与党史的脉搏同频,每一眼都触碰着祖国从觉醒到腾飞的壮阔——这便是我在2025年国庆,献给祖国最赤诚的礼赞。
岁月的厚重瞬间包裹周身。“一大”会址的复原场景前围满了参观者,煤油灯的暖光映着木质长桌,桌上摊开的会议记录纸页微微泛卷,仿佛能看见百年前先辈们压低声音却目光如炬的模样,那是黑暗中点燃的第一簇星火,为沉沦的中国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不远处的展柜里,泛黄的《新青年》杂志静静陈列,扉页上“民主”“科学”的字迹虽历经沧桑,却依旧透着振聋发聩的力量,那是思想觉醒的先声,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
新中国的朝阳正从展陈中冉冉升起。巨型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开国大典的影像,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雄浑的声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画面里欢呼的人群、飞舞的彩带、轰鸣的礼炮,穿越七十六年时光依旧让人热泪盈眶。孟泰的塑像屹立在展区中央,他胸前的奖章泛着温润的光,身旁展柜里的“孟泰仓库”零件台账,密密麻麻记录着他为鞍钢回收零备件的点滴;铁人王进喜的塑象定格着他“跳进泥浆池搅拌”的坚毅身影,粗糙的工装上还似沾着油田的泥浆——正是这样一群人,用“自力更生”的信念,让祖国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在工业的荒原上筑起坚实高墙。
新时代的脉搏在每一处展陈中跳动。脱贫攻坚展区的照片墙前,我驻足良久:云南独龙江乡的怒族群众搬入亮堂的安居房,窗台上摆着崭新的暖水瓶,笑容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憧憬;贵州毕节的苗寨姑娘捧着丰收的刺梨果,果皮上的露珠折射着阳光,身后是连片的刺梨种植园;甘肃定西的老农紧紧握着驻村书记的手,另一只手攥着刚领到的产业分红存折,皱纹里都刻着感激。这些鲜活的笑脸,是祖国写给人民最温暖的答卷。转过展角,“嫦娥”探月探测器的模型高悬空中,月球车的车轮纹路清晰可见,仿佛还带着月球表面的尘埃;复兴号高铁的模拟驾驶舱前,孩子们踮着脚排队体验“中国速度”,车窗外的仿真风景里,高铁正穿过现代化的城市商圈——从田间地头的丰收,到星辰大海的探索,祖国的每一步成长,都践行着“不负人民”的承诺。
登高而望,是一座沉淀精神力量的殿堂。“精神谱系”展墙上,“红船精神”的小木船模型泛着木质的光泽,船身的纹路仿佛记录着南湖上的风雨;“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用过的计算尺刻度早已磨损,金属外壳上还留着反复摩挲的痕迹,却见证了戈壁滩上的惊天巨响;抗疫精神展柜中,那件印着“武汉加油”的防护服上,还留着医护人员匆忙写下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旁边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凌晨三点的查房、给患者喂饭的细节,字迹被汗水浸得有些模糊。每一件实物都是精神的密码,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信仰。唯有坚守初心、自我革命,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的信赖。
扶梯而上,眼前铺展开祖国壮阔的未来图景。“伟大复兴”主题沙盘前,港珠澳大桥如巨龙般横跨伶仃洋,桥上的灯光模拟着车流不息的景象;雄安新区的蓝图在灯光下徐徐铺展,高楼与绿地的规划清晰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志性建筑连成璀璨的弧线,从中国的港珠澳大桥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搭建临时医院的照片、志愿者在东南亚教授汉语的场景、各国青年共同建设基础设施的笑脸,串联起跨越国界的温暖情谊,外国友人赠送的手工艺品,上面刻着“感谢中国”的字样。“未来展望”墙前,孩子们画的智能城市、健康中国、绿色家园贴满了墙面:新能源汽车穿梭在森林城市,机器人医生正为老人做健康检查,农民伯伯在智能大棚里用平板电脑查看作物生长数据——是对祖国未来最美好的期许,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份期许的践行者。
现代化的街道已为国庆披上盛装。回望这座记录着百年征程的建筑,忽然懂得:从一层的星火初燃,到五层的未来可期,这段观展的旅程,不仅是对党史的回望,更是与祖国的一次深情对话——我爱您,祖国!2025年的国庆,我注定把这份滚烫的记忆藏在心底,化作最真挚的祝福:愿祖国永远风华正茂,愿我们永驻青春,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复兴的征程上,续写更多属于中国的荣光,让五星红旗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出更璀璨的光芒。
沈一鸣2025年9月于北京
中秋月,寄我故园思
作者:沈一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将近,这句诗总先于月色漫进心里,而“故乡”两个字,却像藏在麦垛后的糖,想碰,又怕一碰就泄了满肚子的牵挂。我的故乡在僻远乡下,没有车水马龙,只有风吹庄稼的簌簌声。年岁渐老,思乡情更切,一到中秋,那些旧时光的碎片便忍不住翻涌而来。
记不清多少次跟着外爷爷、姥姥,或是母亲走过田间。春天的小麦地绿油油铺展开,麦穗还没抽齐时,我总跟着母亲去田埂拔草。看庄稼的老农心善,怕我认错苗,常笑着把我拉到身边,教我分辨杂草与麦苗。指尖蹭过带露的麦叶,那股清凉劲儿,至今还能清晰想起。
到了秋天,玉米地成了青纱帐。我跟在母亲身后,按照小队分的地块,伸手掰下饱满的玉米棒,一个个塞进竹筐。我也学着样子伸手,却总把没长熟的嫩玉米掰下来,母亲从来没有责怪我,只把嫩玉米留着,回家丢进锅里煮。开锅时,玉米的甜香裹着热气满屋子飘,那是秋天最让人安心的味道。
红薯地更是我的乐园。母亲用锄头轻轻刨开泥土,红通通的红薯就滚了出来,沾着湿润的泥土,看着就喜人。生产队长过秤记完数,我就抢着抱红薯,满手泥也不在意,只觉得怀里的红薯暖乎乎的,像揣了个小太阳,连心里都跟着暖起来。
生产队的大锅灶,是刻在记忆里的暖。秋收农忙时,母亲要去灶房烧水,我总黏着她,趴在大锅台边看柴火舔着锅底,听水汽“滋滋”往上冒。有时水刚开,母亲会舀一勺热水,泡上半块粗面饼递给我。饼子泡得软乎乎,裹着柴火的烟火气,我捧着碗吃得狼吞虎咽,连渣都舍不得剩。
打场的日子更热闹。晒场上铺满金黄的麦子,石碾子“咕噜咕噜”转着圈,大人们挥着木锨扬场,麦粒落在帆布上,沙沙作响。我就坐在麦堆旁,捡几颗饱满的麦粒放进嘴里嚼,生麦的清甜混着阳光的暖,那股香气,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满口生津。
最盼的,还是中秋。那时的月饼金贵,要等到中秋夜才舍得拿出来。油纸裹着的月饼,拆开时能闻到淡淡的油香,咬一口,冰糖碎在嘴里化开,青丝红丝带着微甜,好吃得让人舍不得下咽。我总把剩下的月饼藏在衣兜里,时不时摸一摸,生怕它化了、丢了。
晚上,全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月亮升得又大又圆,清辉洒下来,把院子照得亮堂堂的。姥姥和母亲会把月饼分成几份,我和弟弟妹妹每人都有。母亲还会给我们讲中秋的故事,说月亮上有桂树,有玉兔,有嫦娥。我仰着头盯着月亮看,总觉得真能看见树影晃动。
如今,再看“灭烛怜光满”的月色,身边却没了一大家人的身影。想再走一走故乡的田埂,却不知当年的玉米地、红薯地,如今种了什么;想再闻一闻大锅灶的烟火气,却只能在梦里找寻。“披衣觉露滋”的夜里,我站在窗前望着月亮,恍惚间又看见外爷爷、姥姥在红薯地里弯腰的身影,看见场上忙碌的乡亲,看见那个攥着月饼、追着月光跑的小小的自己。
故乡啊,我始终不敢轻易写你。怕笔墨太轻,装不下这沉甸甸的思念;怕字句太浅,道不尽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温暖。只好把这份牵挂,全寄给中秋的月亮,盼它能捎回故园,告诉远方——我很想念您们。
2025年9月19日夜于北京
青山与闲
作者:沈一鸣
我问青山何时老,青山问我何时闲。青山静默,将松涛揉碎在风里,作答的声音漫过石阶,落在鬓边。它见过秦汉的明月爬过崖壁,听过唐宋的诗人在溪畔叩问,如今依然以黛色为裳,让云雾作腰带,仿佛时光在它肩头从不停留,只把岁月酿成了岩缝里的青苔,一岁一枯荣,却总带着初生的绿。
我总在晨光里憧憬,待放下办案的装备,便沿着青石板路往山深处走。不必赶早,也无需约定,就坐在被阳光晒暖的青石上,看山雀衔着草叶掠过竹林,听山泉从石涧里淌出,把细碎的光斑晃成流动的星。那时不用计算时辰,不用惦记未回的消息,连风停在枝头的模样,都能仔细看半个时辰——原来“闲”不是空着时光,是让心像山涧的水,终于能慢慢漫过每一块鹅卵石,触摸到岁月最柔软的纹路。
青山从不催我,它只是年复一年站在那里,用新抽的笋芽、又红了的枫叶,悄悄告诉我:憧憬不必等“某一天”。晨起时抬头见它在窗棂外凝着晨雾,暮归时看它被晚霞染成暖橙,这些细碎的相遇,早已是“闲”的模样。故曰,何时闲。原来我问青山何时老,青山早已在每一个朝暮里,把答案藏进了我对生活的憧憬——不必等时光放缓,只要心里有山,有云,有一份愿意停下来的温柔,便是人间好时节。
青山与闲
作者:沈一鸣
我问青山何时老,青山问我何时闲。青山静默,将松涛揉碎在风里,作答的声音漫过石阶,落在鬓边。它见过秦汉的明月爬过崖壁,听过唐宋的诗人在溪畔叩问,如今依然以黛色为裳,让云雾作腰带,仿佛时光在它肩头从不停留,只把岁月酿成了岩缝里的青苔,一岁一枯荣,却总带着初生的绿。
我总在晨光里憧憬,待放下办案的装备,便沿着青石板路往山深处走。不必赶早,也无需约定,就坐在被阳光晒暖的青石上,看山雀衔着草叶掠过竹林,听山泉从石涧里淌出,把细碎的光斑晃成流动的星。那时不用计算时辰,不用惦记未回的消息,连风停在枝头的模样,都能仔细看半个时辰——原来“闲”不是空着时光,是让心像山涧的水,终于能慢慢漫过每一块鹅卵石,触摸到岁月最柔软的纹路。
青山从不催我,它只是年复一年站在那里,用新抽的笋芽、又红了的枫叶,悄悄告诉我:憧憬不必等“某一天”。晨起时抬头见它在窗棂外凝着晨雾,暮归时看它被晚霞染成暖橙,这些细碎的相遇,早已是“闲”的模样。故曰,何时闲。原来我问青山何时老,青山早已在每一个朝暮里,把答案藏进了我对生活的憧憬——不必等时光放缓,只要心里有山,有云,有一份愿意停下来的温柔,便是人间好时节。
作者简介:
沈一鸣,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沛县公安局二级高级警长,三级警监,沛县政法系统关工委主任,沛县公安局关工委主任。85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沛县公安局治安队民警、交警大队民警、公安局政工室政工干事,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公安局 110 指挥中心主任,副科级。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正科级。县委维稳办办主任,副处级。四级高级警长、三级高级警长、二级高级警长(正处级)三级警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