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朗诵艺术之清泉 润泽新疆文化沃土
一一论推广普及朗诵艺术对“文化润疆”的深层助力
作者: 杨和平 朗读:沈虹
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文化润疆”工程正在天山南北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我们探索文化润疆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朗诵艺术作为语言艺术的精髓,恰恰是践行“两个结合”、实现文化浸润的理想载体。
从哲学视角看,维特根斯坦“语言即世界”的理论为我们理解朗诵艺术在文化润疆中的深层作用提供了独特维度。从政治高度看,朗诵艺术更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鲜活的情感体验,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朗诵艺术中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文化润疆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方向。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朗诵艺术正是实现这两者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
一方面,朗诵艺术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有效形式。 通过朗诵《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选片段,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及,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艺术化的传播方式,既保持了理论的严肃性,又增强了传播的生动性,是理论武装工作的创新实践。
另一方面,朗诵艺术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华经典诗词歌赋中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质高度契合。通过朗诵《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乐情怀、《木兰诗》中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能够在情感共鸣中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机械叠加,而是有机的辩证统一。在朗诵艺术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立场、观点、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表达形式,共同构成了朗诵艺术的思想内核和美学特征。
二、“语言即世界”:朗诵艺术构建文化认同的哲学基础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通过语言来理解和建构世界。这一哲学观点为我们理解朗诵艺术在文化润疆中的特殊作用提供了深刻启示。
首先,朗诵艺术通过语言建构文化世界。 在朗诵过程中,朗诵者通过声音、语调、节奏等要素,建构一个充满情感和意义的文化世界。当朗诵者用国家通用语言深情诵读《玛纳斯》史诗时,不仅是在传承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叙事,更是在建构一个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空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其次,朗诵艺术拓展了文化的“世界图景”。 通过朗诵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各族群众能够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进入更加广阔的文化世界,理解不同文化形态的价值,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
再次,朗诵艺术创造了文化的“生活形式”。 朗诵艺术将经典文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社区朗诵会、校园诗歌节、家庭诵读活动等,构成了文化润疆的微观实践场域。
三、朗诵艺术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朗诵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强大的情感号召力,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朗诵通过声情并茂的再创作,将文字转化为直达人心的声音。当各族群众共同聆听或诵读《我和我的祖国》《可爱的中国》等作品时,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在同一节奏和韵律中被激发,形成强烈的情感共振,这种共同的情感体验是构建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
2. 价值认同的传递者
通过朗诵歌颂党,歌唱祖国和反映新时代新疆巨变的文学作品,能够让各族群众在艺术欣赏中理解国家政策,认同核心价值观,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3. 文化共享的桥梁
朗诵活动为各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当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与汉语诗歌朗诵相结合,当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通过朗诵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文化的边界被打破,共享的文化空间得以拓展,增进了“认同感”。
4. 共同记忆的塑造者
许多朗诵作品取材于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奋斗历程。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强化这些共同记忆,使之内化为各族群众的精神底色,成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
四、朗诵艺术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事实基础
在新疆,朗诵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土壤。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朗诵活动都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各族群众积极参与。
1. 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
各地文化馆、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举办朗诵沙龙、诗歌分享会。全疆各地州市的各具特色的朗诵活动已连续举办多年,成为城市文化品牌
2.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从小学到大学,朗诵比赛、经典诵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中小学开展“每日晨读”活动,让孩子们在朗朗书声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新疆各大专院校举办的各种形式专场朗诵会,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交融。
3. 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
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新疆各族群众自发创作的朗诵短视频广受欢迎。塔城地区的一位哈萨克族青年用国语朗诵诗歌,获得数百万点赞,成为网络红人,展现了朗诵艺术的现代传播力。
4.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实践
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结对亲戚们常常一起朗诵红色经典,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增进了感情,加深了理解,是最生动的民族团结实践课。
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朗诵艺术在新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为推广普及朗诵艺术助力文化润疆提供了坚实的现实条件。
五、朗诵艺术助力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
基于以上理论认识和实践基础,推广普及朗诵艺术助力文化润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内容创新,推动“两个结合”落地生根。 组织创作一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朗诵作品,如反映新时代新疆发展成就的《奋进中的天山》、歌颂民族团结的《我们是一家》等,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二是注重形式创新,增强文化浸润效果。 运用“朗诵+音乐”“朗诵+舞蹈”“朗诵+戏剧”等融合形式,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朗诵会、短视频朗诵大赛等活动,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建设朗诵艺术队伍。 培养一批精通国家通用语言、熟悉各民族文化、掌握朗诵技巧的人才队伍,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特别要重视培养少数民族朗诵人才,使其成为沟通各民族文化的心灵使者。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朗诵艺术常态化。 将朗诵活动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学校教育教学、社区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相结合,使朗诵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实现文化润疆的常态化、长效化。
总之,朗诵艺术作为语言艺术的精华,是践行“两个结合”重要理念的有效载体,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它以其独特魅力深受新疆各族群众喜爱,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维特根斯坦“语言即世界”的哲学视角看,朗诵艺术通过语言的创造性运用,正在参与建构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世界和精神家园。大力推广和普及朗诵艺术,让其在天山南北绽放异彩,必将为文化润疆工程注入深厚而持久的力量,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筑牢文化根基。
让我们用朗诵艺术的语言清泉,润泽新疆的文化沃土,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崭新篇章。

作者简介:
杨和平,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朗诵艺术专业委员会专职委员,新疆文化市场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朗诵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兼朗诵艺术研究院院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朗诵艺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乌鲁木齐和平文化艺术团团长。
朗诵者简介:
沈虹,呢称叶子,曾长期从事电视新闻编辑播音工作,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百草园书店,诗词天地,中国农垦杂志,新华网<文艺创客>等多家平台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