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布鞋靴的思念
作者:彭厚锋
(一)父子让靴
1985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雪有近40厘米厚。是近二十年少有的一场大雪。
我们高三刚好放月假,我穿着一双向老师借来的旧胶套靴,深一脚、浅一脚往家里赶;又要回家背米、拿咸菜了。我将装咸菜的玻璃罐头瓶装在背米的布口袋里,倒也不觉得冷。雪已经有部分融化,车辆走过又碾出了一道道凹槽,冻结的硬硬的,特别滑,稍不留神,就会摔跤。
学校里太冷了,寝室窗户上连玻璃也没有,蒙着塑料布,有的地方已穿孔。实在是太冷了,脸盆里的水也冰冻了。回到家,脚已经麻木了,不是冷,是热还有痛,路上虽然小心也还是摔了几跤,平时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路硬是花了近三个小时。
刚到大门口,我喊着父亲和弟弟,却无人答应,才发现堂屋里没有人。我迫不及待地寻找大姐原来为我做的青布土棉靴,是用过去母亲织的土棉布染色后做的,已穿了两、三年,较为陈旧,我不甚喜欢。母亲已经去世九年多了,我在房间内外怎么也找不到靴子。来到厨房,父亲欢喜的迎出来,原来父亲知道我这个星期会放假,早早地做好了饭,在灶门口烤火,等我回来。这时我才发现这双我有点嫌弃的青布土棉靴穿在父亲的脚上。我不忍心,也不好意思开口向父亲要。吃过饭,和父亲聊了聊近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情况,天已经黑下来了,又停电了,只好点上备用的煤油灯,洗过脚,回房间睡觉。
家里唯一的电器——收音机,干电池也没电了,打开,根本听不清,只有沙哑的声音,只好关掉。早早地上床休息。第二天一早,吃过油盐炒剩饭,父亲早已给我装上了大约三十斤米,还递给我两元钱,是父亲用大麦换的,我们那里全是旱田,不种水稻,还有一罐头瓶子郑场豆豉。听父亲说,是二姐送过来的,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弟弟,姐姐们都出嫁了,弟弟失学在家,这几天到三姐家帮忙做事去了。
我背上米、咸菜又要跋涉二十多里路返校了。父亲要送我,我谢绝了,因为父亲没有胶套鞋。这天是个好天气,居然出太阳了,厚厚的雪层表面开始融化,屋檐上一排排的泠钩子(冰柱)像倒立的竹笋,开始向下滴水。只见父亲从灶门口拿出昨晚用柴灶里的余烬烤干了的布靴递给我,我不忍心接,因为此时父亲的脚上只穿着一双破旧的布鞋。父亲对我说:“你二姐正在帮我做棉靴,这两天就要做好,你在学校里上课,一坐半天,身从脚下寒!家里总比学校里暖和,你要好好读书!”我只好接过这双带着父亲体温的土布靴,眼含泪水,步行三个多小时才返回了学校——毛嘴高中。
(二)雅称翁鞋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刚回到学校宿舍,因为是星期天,不上课,没回家的两个同学在寝室里蹦蹦跳跳,原来也是和我一样衣着单薄,脚下穿着布鞋,只好运动取暖。另一个刚从胡场返校的闵小军同学,比我早一点返校,刚用竹壳暖水瓶里剩下的一点温水和肥皂洗了头发还有脚,看我回来,就对我说:“厚锋,帮我把窗户边的翁孩递过来”,我真的是听得懵了,不知道“翁孩”是何物,又不好意思问,连忙递过绳子上搭着的枕巾,我以为他要用干枕巾擦刚洗过的头发。弄得他哈哈大笑起来,另外两个同学和我一样都是郑场的,也不知“翁孩”是什么东西,弄得我们几个摸头不知脑,好不尴尬。我们沔阳有的地方x和h不分,他口音浓,把“翁鞋”读成了“翁孩”。但即便是“翁鞋”,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称。原来胡场、袁市一带的方言,把棉靴叫“翁鞋”,果然“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觉得好土好土。后来,我们同学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提起这件事,同学们依然捧腹大笑!
几十年过后,我才知道:“翁鞋”这个名字出自《庄子.外物》篇:“翁之鞋则共履之,齐人之齐也。”相传齐国有个叫翁的人,他做的鞋子非常暖和舒适,许多人都想穿他做的鞋子。于是翁的鞋子就成了众人争相追逐的对象。清朝翟灏《絮鞋》诗:“持将比翁鞋,品制较精匝。”原来,唐宋以前,中原没有棉花,做的布鞋,布靴一般用麻布、葛布,靴子的填充物用元宝草,稻草,麻丝或芦苇絮等,较粗糙,也不甚保暖。宋朝以后,有了棉花,“北人冬月,履纳棉絮,臃肿粗坌,谓之翁鞋。”但保暖效果好多了。原来,我以为很土很俗的称呼,居然也有这么深厚高雅的背景,看来是我浅薄了!
(三)鞋里乾坤
沔阳老布鞋,扩大一点,荆州老布鞋,历史悠久,有着近两、三千年历史,只不过材质不同,有用麻布、葛布、树皮、丝绸等制作的,荆州博物馆就收藏有西汉早期,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男性麻布鞋一双,做工精细,保存的十分完好,(见插图)。棉花传入江汉平原大约在宋末元初,那时中国西北地区关中一带已有广泛种植,而南方则是从广东、福建、云南等地逐步推广到长江流域,与黄道婆有关。明朝时期,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得力于沔阳优越的气候地理条件,沔阳的棉花品质好,产量高,成了重要的经济作物,沔阳也成了大宗商品及战备物质集散地,直到现在,我们仙桃市郑场镇连渔村,还是“湖北省棉花产业技术现代化创新示范基地”。得益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我袓上几代人就开始种棉、纺花、织布、腊染布匹,我母亲尤其精通。五、六、七十年代,我母亲冬日闲瑕里日织土布一丈余,直到八十年代末期,家里还保留有母亲用过的纺花车、织布机、染色和没有染色的土棉布。母亲也很会做布鞋、剪纸、绣花。几个姐姐也有禀赋遗传,做的布鞋,布靴,样式新颖,质量上乘。
布鞋虽小乾坤大,要准备很长的时间,经历十多道工序。下面就来谈一谈。
那时要做一双布鞋、布靴,不像现在拿钱或徽信在网上拼多多就可以随便买。要有物质基础,我母亲去世早,我一定穿过母亲为我制作的婴鞋,童鞋,那种温柔是沉浸在骨子里的记忆,一旦唤醒,终生难忘!因为年幼,记忆有些模糊了!我更记得三个姐姐为我们父子制作棉鞋、棉靴的场景。
(四)制鞋工序
先要有钱买布料。我上十岁起就和一班同龄的孩子,星期六、星期天就去打知鸟壳、挖半夏、掏西瓜籽、折柳条、捡拾废品。卖得的一点钱,除了自己买文具,笔、本子、草稿纸,剩下的基本上就是交给大姐二姐,买布料针线,为我和弟弟做鞋。
第一步:配鞋层子。就是把破布,麻布洗净,熬一锅浆糊,加元宝席子,一层一层在门板上糊起来,一般是三层左右,然后在太阳底下晒干,揭下备用。元宝席子草是一种水生植物,用之编织而成元宝席,近三十年不见有卖了,纯天然的,透气。后来没有元宝席子草,就用九层鞋层子剪成鞋底,但不透气,穿着不舒服。
第二步:剪鞋样。就是根据脚的大小,量尺码,用硬纸盒,一般是条装香烟包装盒、饼干盒、各种包装袋,甚至化肥袋,还有用杂志封面、结婚证书剪下来的,做成鞋样子,靴样子。
第三步:做鞋圈。将买来的布,一般是灯心绒布,裁剪下料,加上鞋层子,里子布剪好,滚边,缝合,做成鞋圈。如果是靴子,则布里要絮上棉花,里子缝上针线防止棉花沉降,厚薄不均,还要加上衬底缝成一个整体,称之为圈口。
第四步:纳鞋底。最麻烦的是纳靴底,将剪好的鞋层子,元宝席子,包布、滚边、依次叠上,然后就用粗棉线(称之为索子)千针万线缝合在一起,那种用顶针用力穿透鞋底的力量,把握不好,甚至会伤到眼睛。一针一针拉过鞋底的声音,在我听来,仿佛驴子推磨,一圈一圈转过的呜咽。
母亲、大姐二姐三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我们父子纳鞋底的声音是最美的声音,比钢琴弹奏还要动听!
第五步:上鞋圈。将鞋底,鞋圈缝合在一起,这也是一个细活,狠活,针脚如果不一致,穿着就会不舒服。厚厚的鞋底加上鞋圈,需要借助顶针或镊子,锥子才能完成,为了把线拉紧,母亲和姐姐们手指头,手指间都会有深深的勒痕,严重一点甚至会勒出血来。在那如豆的油灯下,一针一线都闪耀着母性的光辉。虽然我母亲去世的早,但三个姐姐给予了我们两兄弟真挚的关爱!俗话说:“长兄如父!长姊如母!”,几个姐姐们,我一生都记得你们对弟弟的恩情!
鞋靴做好后,还要安松紧带、钉鞋眼、穿鞋带、壮鞋楦,新鞋靴一般要做紧一点,第一次穿时,不容易穿上,还要借助鞋拔子!看着新做的鞋靴,穿上那怕夹脚,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对姐姐们也叫得更勤,更甜了!
(五)鞋藏文化
我至今还珍藏有几个鞋样本、几双老布鞋、靴,以及制作鞋子的鞋样、鞋层子、大小鞋针、顶针、锥子、镊子、棉线等。如果鞋子上要绣花,还需要彩色丝线、绣花针、竹绷子等。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笔者收藏的与鞋文化有关的物品,尤其是鞋样、鞋样本、鞋样画,那是对美好生活,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青年女子谈朋友了,要向男朋友及男方父母赠鞋;结婚之前,要准备男方父母及未婚夫的婚鞋,有时候,婚姻好不好,顺不顺就看女子做的这双鞋!弟妹上学了,母亲、姐姐们要为他们做鞋。弟妹们,丈夫们要出远门了、参军了、考上大学了、参加工作了,母亲们,姐妹们也要为他们做鞋、做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为姐则强!感谢普天下的母亲们!姐妹们!是你们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用柔弱的身材撑起了一片天!脚底铺下了一条路!让男人们能心情舒畅、满溢亲情、满怀信心地走向远方!
(六)诗话鞋情
大家一定记得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吧?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虽然是写慈母为远行的游子缝衣钉扣的一个小场景,但最能体现母性的慈爱!慈母为儿子,阿姊为阿弟千针万缕做一双棉布鞋、棉布靴又何尝不是倾注了她们双份的关爱之心呢?愿天下的母亲们、姐妹们平安喜乐!健康幸福!愿天下的男子们穿着母亲、姐妹们做的土布鞋勇闯四方,平步青云!虽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鞋子可供选择,也少有人再来做手工布鞋、靴了。商场里、网络上鞋子琳琅满目,皮鞋、休闲鞋、运动鞋、旅游鞋……五花八门,但它们都缺少了亲情、友情、爱情。缺少了文化的传承。我还是希望我们沔阳的老布鞋,能和襄阳的老布鞋、北京的老布鞋一样,永远的传承下去!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这一抹温柔,世袭罔替地传下去,直到永远!
最后让我以绥宁作者向志平先生的七律《老棉鞋》作为结尾吧!
鞋底千针密密缝,
知儿步大怕磨空。
夹层厚重携乡土,
裹足岁寒胜火笼。
转转皆遗兹不舍,
感时复看色犹同。
即今值节青云着,
欲尽衔环觅昊穹!
2025.9.15于仙桃
【作者简介】
彭厚锋,男,仙桃九中高级教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爱好红色收藏,曾在仙桃市举办过毛主席像章和红色票证展览,《湖北日报》,《仙桃日报》,仙桃电视台,仙桃网曾予以专题报道。系收藏协会会员。教育学会会员,市高考备考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质课比武壹等奖,德育论文一等奖,发表数学论文多篇。业余爱好文学,在《语文百关通》、《老乡问吧》、《中华大学语文网》发表诗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