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时光织就的东方绝色
图/文作者:周书荣
苏杭,是江南旗袍文化流行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的江南美学。凭借两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园林水乡独特的场景,成为女性自我展示优雅气质的载体和江南旗袍文化传播的中心。
旗袍是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普写的诗篇。以丝绸为墨,针线为笔,在绸缎上写下东方女性的婉约风姿。以现代改良的中式裁剪,精细的苏绣工艺,将东方美学与气韵织进时光的经纬,成为江南的文化标识和诗意化身。
它从宋词的折扇里走来,穿过明清闺阁的雕花窗棂,带着庭院的花香、苏绣的细腻、杭绸的柔光,化作东方美学的流动诗章。盘扣是岁月的密码,衣襟藏着江南的旧梦。当旗袍女子的指尖轻抚丝绸的纹理,触碰的不仅是丝绸的柔滑,更是被时光浸润的江南美学传奇。
旗袍最初源于清代,作为满族服饰传入中原,后经汉文化改良,逐渐融入苏绣元素。在素绸软缎面料上,用苏绣技法装饰月季、牡丹等图案,形成苏派风格。经杭罗工艺的织造,更显轻盈灵动,成为东方女性服饰审美的精典代表。
旗袍的演变,既是技艺的传承,亦是江南精神的凝练,正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所言。江南是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人间天堂”,也是旗袍文化传承和流行地。这片水土以丝绸为纸、针线为笔,续写着百年不褪的东方绝色。
苏杭的旗袍女子,是江南最灵动的诗行。她们穿过平江路的烟雨,青石板上便沾染了吴越千年的梦。轻盈优雅的脚步,踩着唐诗的韵脚,腕间的玉镯、衣襟的盘扣,是前人留下的岁月信物,更是宋词里的风雅。旗袍开衩处似西湖涟漪,荡漾着东方含蓄的风情。纤细的身影,玲珑的身姿与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共同绘就千年姑苏最动人的风情画。
漫步苏州园林,恍若步入唐诗宋词的诗画意境,一亭一廊皆成词句,一竹一石俱是诗章。古雅的建筑,古朴的窗棂,青砖上的苔痕,雕花窗棂的光影,是旗袍女子拍照的天然背景。镜头中,那优雅的身姿,温柔的目光,发间簪花,颈间项链与旗袍的盘扣、滚边与开衩,与园林的亭台楼阁、飞檐曲廊相映,构成一幅幅工笔仕女画,让园林之美穿越时空。
她们莲步轻移,人景相.映,动静相宜,步步生莲,步步风雅,每一步都走在古典的韵味里。在光影中明暗交错,与古雅的园林建筑构成流动的工笔画卷。旗袍与古旧门窗相呼应,园林与东方美学相融合,形成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让传统服饰与园林之美,熔铸成隽永的文化符号。
苏州以苏绣技艺支撑的旗袍工艺,苏杭作为旗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苏州以古典园林、水乡古镇闻名。走进拙政园,亭台楼阁,白墙黛瓦,散发出岁月沉淀的韵味。古朴的门庭,仿佛是打开历史的通道,旗袍女子轻摇团扇莲步园中,曼妙的身姿似新荷初绽莲塘,如霞光轻染黛瓦,成为满园翠色中的最灵动的注脚。
旗袍,是女子第二肌肤,它以丝绸的柔光,优美的曲线,勾勒出女子优雅的身姿和风骨。无袖设计与精致盘扣,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开衩处摇曳的风情,盘扣间含蓄的性感,将历史的厚重化作肌肤上的柔滑丝绸,让江南女子的娇柔与坚韧浑然天成。腕间玉镯,耳下吊坠,颈间珍珠项链与丝绸光影交织,尽显千年风雅,仿佛从历史画卷里走出的仕女。
在苏州园林,杭州西湖,江南古镇,随处可见穿旗袍女子的身影,她们或手执团扇,或撑一把油纸伞,妩媚妖娆的身姿,如曲院莲塘待放的荷花,仿佛能闻见它的清香。阳光下,旗袍上的盘扣和苏绣泛着温润的光泽,在光影中交织,似一幅“纤腰玉带舞天纱”的工笔画。
百年光阴在旗袍上沉淀的纹理,至今未减半分风华。今日的苏杭女子,依然痴恋这份衣上的诗意与风雅,这种跨越时空的热爱与传承,是年轻女子镜头前的时尚宣言,让旗袍始终活在时光里,成为江南写给世界的情书。
旗袍之于江南,如同烟柳画桥之于西湖,似沉香水榭里的一帘幽梦,让旗袍女子于烟雨红尘中尽显风情万种。它是老茶馆里氤氲的宋词,是钱江潮中优美的诗章,是东方美学最灵动的绝色,更是江南献给世界的一份永不褪色的邀请函。
烟雨中的江南,是一幅被时光晕染的水墨长卷。放眼远眺,烟波粼粼,炊烟袅袅。远处山峦在云雾笼罩中若隐若现,近处小桥流水人家,飞檐亭阁、白墙黛瓦,绿树黄花。在朦胧的烟雨中,宛如一位身着素色旗袍的女子,诉说着江南千年动人的情话。
青砖瓦砾诉江南,烟雨蒙蒙情绵绵。当微风拂岸柳,暮色染白堤,撑油纸伞的旗袍女子,走在青石板桥,西子湖畔,曲廊街角,古典美便融入江南,融入春天,融入这流转的山水间。真正的东方美不在博物馆的展柜,而在她们转身时衣摆漾起的涟漪里,在每一次“轻拢慢捻抹复挑”,“低眉信手续续弹”的诗意间。
烟雨江南,一袭旗袍,一袭风雅; 一城秋韵,一城相思,如钱江水低吟向东流,且待旗袍染秋色,一蓑烟雨润江南。苏杭以千年的水土滋养旗袍,旗袍则用它衣角沾染的月光,滋养着这里一代代女子,将整个江南烟雨裹在身旁,如诗如画,如梦如烟。
2024年5月草稿于杭州西湖
2025年7月定稿于杜鹃花城

周书荣,湖北麻城人。1978年服役铁一师。历任电影组长,宣教指导,工委主任。高级美术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秘书。ISQ9000A认证中国国画家,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会员,中国书画摄影家协会理事,北京当代藏典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九次参加中国美术馆《大路画展》。先后获世界美术大奖,中国书画届艺术创作金笔奖,湖北省第十二届楚天群星奖优秀作品奖。2004年,出席人民大会堂全国第五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代表大会,获优秀代表称号。2012年,出席钓鱼台国宾馆全国第四届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颁奖大会并致词,作品获一等奖。2019年,获金牌书画家网络评选大赛第一名。七幅作品收录中国邮政邮票、电话卡、明信片和珍藏版邮册。十堰电视台、《十堰晚报》、《黄冈日报》、《长江日报》及《华人世界》、《新闻三味》、《文化春秋》、《工友》等杂志专栏报道。作品被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和文化部、铁道部、上海铁路局、广州军区武汉军代局、青海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和领导收藏。传略及作品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书画藏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典》等典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