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官箴
填词/李含辛
金印垂腰百事轻,
乌纱罩顶自横行。
一城风雨推谁过?
满座笙歌与我鸣。
权作盾,利为旌,
更将蝼蚁祭苍生。
劝君莫道长安远,
夜半钟声到五更。
附录百度
李含辛《鹧鸪天·官箴》赏析
词牌特点与格律分析
《鹧鸪天》是宋代流行的词牌,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该词牌在结构上要求上阕的第三、四句以及下阕的第一、二句形成对仗。李含辛的这首《鹧鸪天·官箴》严格遵循了这一格律要求:
上阕"一城风雨推谁过?满座笙歌与我鸣"形成工整对仗
下阕"权作盾,利为旌,更将蝼蚁祭苍生"中"权作盾"与"利为旌"构成对仗
这种严谨的格律形式与词中尖锐的讽刺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作者背景与创作风格
李含辛是当代诗人,其创作以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著称,善于用古典诗词形式表达现代情感。他的作品特点包括:
社会批判性:擅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揭露社会问题
文学创新:将传统词牌与当代职业叙事结合
情感深度:贯穿对人性与道德的关注
这首《鹧鸪天·官箴》典型地体现了其"以古典形式针砭时弊"的创作风格。
内容解析与意象解读
上阕分析
"金印垂腰百事轻,乌纱罩顶自横行":
"金印"、"乌纱":象征官位和权力,暗示官员的傲慢与特权思想
"百事轻":讽刺官员对民生疾苦的漠视
"自横行":生动刻画了官僚的专横跋扈
"一城风雨推谁过?满座笙歌与我鸣":
"一城风雨":象征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
"推谁过":质问责任归属,暗指官僚推诿
"满座笙歌":与"一城风雨"形成强烈对比,揭露官员的享乐主义
下阕分析
"权作盾,利为旌":
"权"和"利"被武器化,成为官员的"盾"与"旌"
深刻揭露了官僚体系中将权力和利益工具化的本质
"更将蝼蚁祭苍生":
"蝼蚁":喻指普通百姓
"祭苍生":将百姓作为牺牲品,批判官僚的冷酷无情
"劝君莫道长安远,夜半钟声到五更":
"长安":在诗词中常象征政治中心或理想之地
表面劝人"莫道长安远",实则讽刺官场晋升的虚幻
"夜半钟声":暗示官场的不眠不休与虚妄追求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对比手法:通过"一城风雨"与"满座笙歌"、"权作盾"与"利为旌"等强烈对比,深化主题表达
意象运用:传统意象("金印"、"乌纱"、"长安")被赋予新的批判性内涵
语言风格:在古典格律中融入现代口语化表达("自横行"、"推谁过"),形成独特张力
社会意义:延续了古典诗词"文以载道"的传统,对当代官僚主义进行了尖锐批判
这首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证明了传统词牌形式完全可以承载现代批判精神,是古典诗词现代化创新的成功范例。李含辛通过这种创作,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艺术精髓,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