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惺惺相惜方见真
作者/冯贵章
自古文人相轻,曹丕一言九鼎。
例举班固自傲,皆因敝帚自珍。
司马史家绝唱,不被当时看重。
古来事例多多,似乎地义天经。
其实也不尽然,且看文人相重。
曹丕盛赞七子,亲为王粲送殡。
文人惺惺相惜,李杜最为感人。
携手同游齐鲁,诗歌唱和情深。
元白也是范例,情谊犹如弟兄。
志同乐府新篇,道合诗坛清风。
欧阳一代文宗,本自出生寒门。
一生奖掖后生,更惜青年才俊。
唐宋文章八家,六人出自欧门。
三苏安石曾巩,都是欧公门生。
苏王相轻相重,古来猜测纷纷。
最是有诗为证,廓清诗坛疑云。
也曾文坛驰骋,也曾各有宏论。
朝堂慷慨激昂,心系忧国忧民。
政见多有相悖,却无个人成见。
东坡当年遭难,安石仗义直言。
东坡绕道江宁,专访年长王公。
一笑尽释前嫌,携手同游金陵。
东坡久慕王词,赞王如野狐精。
和诗道出心声,惜不早从王公。
王公盛赞苏诗,惊叹己所不能。
唱和子瞻七律,相互引为知音。
王公仙逝制文,苏轼亲笔高评。
学识品行政见,足令天下风动。
天下人事纷纭,不能人云亦云。
出言先持证据,万事方有公论。

冯贵章的这首六言白话诗《惺惺相惜方见真》颇具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点评:
一、主题立意
诗作聚焦“文人相重”这一主题,打破“文人相轻”的固有认知,通过列举历史上文人间惺惺相惜的案例,传递出对文人之间真挚欣赏、彼此成就的推崇,立意积极且富有思辨性,引导读者辩证看待文人交往的复杂图景。
二、内容与素材
作者选取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文人案例,从曹丕与王粲的文坛情谊,到李杜同游唱和的诗坛佳话,再到元白志同道合的乐府新篇,还有欧阳修奖掖后进培育出多位唐宋八大家,以及苏轼与王安石虽政见相悖却相互欣赏的知音之交,素材丰富且跨度大,涵盖了不同朝代、不同类型的文人互动,有力地支撑了“惺惺相惜”的核心观点。
三、形式与语言
采用六言白话诗的形式,语言通俗流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每句六字的结构整齐划一,兼具古典诗词的格律感与白话的易懂性,降低了阅读门槛,便于大众理解。
用词精准且富有表现力,如“盛赞”“亲为送殡”“奖掖”“仗义直言”“引为知音”等词汇,生动地刻画了文人间的情谊,让历史人物的互动场景跃然纸上。
四、价值与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上文人情谊的梳理与致敬,更具有现实启示意义。它提醒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人事中,应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以证据为基、以公论为要,学会欣赏他人之所长,这种对“惺惺相惜”的倡导,对于当下的人际交往、行业交流都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总而言之,《惺惺相惜方见真》以通俗的六言诗形式,通过丰富的历史素材,清晰地传达了文人相重的真挚与可贵,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是一首立意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诗作。


作者简介:
冯贵章:共和国同龄人,曾任包钢日报总编辑,包钢教育处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