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文/杨贤礼
母亲是黎明前的一粒米,
盆里浸泡了她整夜月光。
她弯腰时脊椎骨发出,
小时候背我们走路的声响。
她的围裙兜着迷人的风景,
每天早晚都围绕厨房忙。
喂猪的木勺刮着锅底,
刮走了她一生的年华。
那些年她的手指
搓洗我书包上的泥巴,
她把补丁绣成地图,
好让我迷路时摸到故乡。
她给我做的黑布松紧鞋,
伴随着我每天上学的路上。
她勒紧肿胀的脚踝,
给了我努力拼搏的希望。
如今我站在异乡的站台,
才看清她脊背的沟壑。
原来她早把骨头磨成船桨,
划在我所有迷途的汪洋。 晨雾未散时,母亲已踩碎满地霜花。她佝偻着背,把猪食桶拎得咣当响,围裙上沾着昨夜缝补时咬断的棉线。灶膛里柴火噼啪爆开,映亮她龟裂的手——那双手刚搓完我沾满泥巴的校服,又抓起锄头钻进玉米地,草帽沿下滚落的汗珠,在土坎上砸出小小的坑。
我总在煤油灯下看她纳鞋底。顶针箍着她凹陷的指节,锥子穿过千层布时发出沉闷的吮吸声。她将黑布裁成月牙形,用烧红的铁钉烫出透气孔,松紧带勒进她磨出血泡的虎口。这双鞋陪我走过十里山路,鞋底磨穿时,她坐在水沟的石头上用棒槌捶打我的棉裤,棒槌声惊飞了啄食的麻雀。
母亲是台永不停歇的纺车。纺线车嗡嗡转着,她借着月光给破洞袜打补丁;鸡笼边撒完谷粒,又踮脚晾晒我尿湿的褥单。
母亲每天早晨是踩着鸡鸣起床的。她总在灶膛火苗舔舐锅底时,把冻僵的手指伸进围裙口袋——那里藏着给我暖手的烤洋芋。猪食桶在晨曦里晃荡,她弯腰的弧度像张拉满的弓,桶沿结的冰碴在她虎口划出细小的血线。
我见过她最温柔的暴力。纳鞋底的锥子扎进指腹时,她含住伤口吮吸,血珠渗进黑布鞋面,像绣了朵暗梅。缝补我磨破的裤膝时,针线在她指间穿梭如飞,偶尔被顶针箍住的关节发出咯吱轻响,像老树在夜里翻身。
雨季来临前,她会在淌着大水的水沟边用力捶打我的衣服。棒槌声惊起山林中的小鸟,她佝偻的背脊在月光下起伏,像座移动的小山。有年她风湿发作,仍跪在雪地挖野菜,指甲缝渗出的血把荠菜根染得通红,这些野菜后来全进了我的书包。
母亲是台永不停歇的纺车。纺线车嗡嗡转着,她借着月光给破洞袜打补丁;鸡笼边撒完谷粒,又踮脚晾晒我尿湿的褥单。
如今她小成我影子的一个黑点,却始终用身体铺平我的路。她白发飘落时,我听见旧棉袄里传来猪食桶里传来铁瓢的晃动声,那是她为我积攒一生滚烫的星光。
作者简介
杨贤礼,男,彝族,贵州水城人,出生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老鹰山街道中坡村上坪子组,1999年3月1日参加工作,2005年7月加入六盘水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08年7月加入六盘水市音乐协会会员,2009年2月加入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2019年7月加入贵州省纪实文学会员,2020年11月加入中国新时代诗人库,2024年10月加入六盘水市文学院。撰写各类论文;创作各类诗词;创编各种歌曲;领会各种乐器,在学校组建了葫芦丝和芦笙乐队,常常带领乐队参加市区级举办的音乐艺术节活动以及音乐素养比赛屡次获奖; 创编各种小品。其作品就经常在国家级、省级和市区级的刊物上获奖并发表。同时,他对人体穴位领会透彻,精通各种推拿按摩手法,2023年获全国推拿按摩技师技能交流大赛“高级中医按摩师”称号,2025年8月再次获国家认证的高级中医按摩师双证书。在他一生中,帮助了无数腰酸背痛等患者重挺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