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群言堂笔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出差广东廉江,忽然就在某市场,看到有《新华书店》组织的一次书展讯息。书展的同时,还有一个买一赠一,买二赠三的活动。
对于我这个书痴,当然不能错过。
书展是设在某一广场。许多的帐篷,搭建了一个偌大购书平台。一边是经典,一边也是为广大学生,无形打开了课外阅读的空间。这里大多是家长带着孩子来购书,气氛可谓热闹非凡,和谐而人头攒动。
因为人太多,走进去,我也悄悄选了几本书,即《人一生要读的书》《猎人笔记》《红与黑》《白洋淀纪事》《莫泊桑短篇小说选》《红楼梦》,及《世界经典悬疑故事》,共七本书,只收了两本书的钱,共一百五十元。
那我就从《人一生要读的书》开始读起。
其实这本书很明了,它只是一册工具书。共分为世界卷与中国卷。共收录了近200部中外价值最高,影响和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成功学、教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集大成者。编辑体例是这样的,从作者简介,到背景提示,到内容提要,到作品评介,这么来的。其中还穿插名家点评,随便一翻,各书内容,便一目了然。
当然它只作为你读书的指南,也是提前给你想读什么书的一点心理准备。有了这心理建设,再配合你所喜欢心怡的书,那脉络与印象就更清晰与深刻了。
譬如,在外国卷中,就有关于《红与黑》的介绍。标题就点明了此书的价值一一法国司汤达著,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从背景提示,这是司汤达在1827年,取材于当时《司法公报》的一则社会新闻演变而来。
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一个叫于连的家庭教师,于市长夫人德·瑞那,由暧昧到于连被市长送上断头台,而巧妙所构筑的故事。
当我真正翻开《红与黑》的时候,我深深为司汤达的文字而折服。通篇采用的都是心理意识形态的心理描写,这样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带着特定环境下特定的思维,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当然,《人一生要读的书》,在书中推介,《红与黑》只是其中一部。光这一部,对照着读,关于《人一生要读的书》,我就爱不释手。
在中国卷部分,需要阅读得很广泛,从春秋早期的《尚书》,到春秋晚期的《山海经》,从战国的楚辞,到西汉的史记。各个朝代,都有所涉及。中国儒家与道家思想就更不要说了。
随此买的还有一册《红楼梦》。我这册红楼,特意买了一册白话版,通过白话版,似乎阅读更清晰,但真正研究用,还是要看原版。
在这一册《人一生要读的书》里,编者的注释是:一枕幽梦向谁诉,千古情人独我痴。或许就这一句话,就会让人茅塞顿开。
关于红楼,现在已成了百科全书,研究它的人,不是学者,就是精英,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红学泰斗周汝昌,一生都在研究红学,终生不渝,还被红学喻为一段佳话。
其实就是这《人一生要读的书》纲目,全部读完也不容易。别看只这近200部,如能真正读到心里头,并开出阅读之花,集一生也未能如愿。
但作为工具,有的不感兴趣的,我们可以不读。而有了这一工具,就不同了,时常翻阅,也能从中有所领悟,或是带来什么启发和灵感。一旦有一部在手,需要时,就不会手忙脚乱,而到处去查资料。
有人说,现在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了,一切都来得方便和容易。手机点点就能搜索到,何必要那么麻烦呢?对此我则不以为然。特别是对一些老同志而言,高科技带来福利,但也会带来老人的鸿沟。一般老人对网上阅读还是会反感的,而鲜活的书页,似乎墨香更能陶醉人生。
不过也不用质疑,时代在前进,数字化也在快速发展中。最后到底有怎样的结局,我也不得而知。不过放眼当下,白纸黑字,还是时代的香馍馍。
写到这,我对《人一生要读的书》,本应该要做一个总结,但打开前言,编者已把我要说的话说尽了,不妨抄录如下:
这部书,是以“全新的视角、精练简洁的文字、科学的体例、创新的版式设计和精美的图片等各种元素有机地结合,引领读者从一个崭新的层面进行阅读,让读者在色彩缤纷的世界享受读书的快乐,同时获得更多审美感受和文化的熏陶——用读书滋养的人生,必定是一个充实、自信、高尚的人生。”
读到此,大家面前,是否眼睛会一亮呢?
不过。我常常翻开它,每翻开一次,眼前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个人简介:群言堂笔,本名孙学良,作品曾在《南京晨报》《金陵晚报》《金山》《小小说月刊》《传奇故事》《天采》《孤山泉》《高粱红了》《风雅句曲》等发表和结集出版。有诗作入选《中国城市优秀作品》《当代实力诗人的崛起》《诗乐园典藏卷》等。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诗文曾获全国性多种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