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阜新 情暖战友心
作者 翟基生
2025年9月10日,铁道兵战友陈志保、朱德全、罗光明与翟基生一行,怀揣着满心的期待,分别从河南郑州和北京启程,相约在北京朝阳站集合后,一同奔赴阜新市,去探望45年前在部队分别的老战友李富。
也许是铁道兵结下的战友情深,特别令我动容的是此次同行的陈志保战友,几年前,他曾奔赴阜新与李富相聚过。而这一次,当我提及要去阜新时,他全然不顾自己欠佳的身体状态,毅然从武陟辗转至郑州,在漫漫夜色中登上火车,一路疾驰,最终于10日清晨7时准时抵达北京西站,更是早早就出现在了北京朝阳站。他的这份情谊与执着,如同一束温暖的光,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
△左起:罗光明、叶树久、张立春、李富、翟基生、武景春、朱德全、李桂林、陈志保、王洪生、张国文战友
当高铁缓缓驶入阜新站,时针指向14时35分。我们刚走近出站口,便看到熟悉的身影:李富、李桂林、叶树久、王洪生、张立春、武景春、张国文等战友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翟基生、李富战友在车站久别重逢
我们这些曾经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京原、通古、南疆、兖石铁路建设的老兵们,此刻宛如重回军营一般,激动地相互拥抱、紧紧握手。
尽管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下了痕迹,体态也不再如从前那般挺拔,但那独特的军人气质仍在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声音依旧洪亮有力,笑容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一切都好像从未改变过。
陈志保、朱德全战友与罗光明战友,分别于1968年和1973年入伍,而我则是在1971年加入铁道兵的队伍。还有迎接我们的阜新市战友,也是在1970年踏入军营。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籍贯和年龄,但共同生活在铁道兵十九团军营的峥嵘岁月,战友情谊让我们紧紧相连。
这次难得的车站见面,没有复杂的礼节,也没有过多的客套,只有彼此间简单的问候、目光的交汇以及热情的拥抱。这些举动都传递着我们对彼此深深的情谊和长久以来形成的默契。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四十多个春秋过去。如今我们再度重逢,心中的喜悦难以用言语表达。
随后,李富、李桂林、武景春几位战友各自驾车,引领着大家驶向一片绿意盎然的森林。在那里,我们参观了李富承包的二百多亩土地。这片土地上生机勃勃,各种瓜果蔬菜长势喜人,玉米秆上挂满了金黄饱满的玉米棒子。大家对李富为家乡生态环境所做出的贡献赞不绝口,由衷地为他点赞。
踏入李富战友精心打理的那片绿植天地,我的内心顿时涌起澎湃的浪潮。眼前的山峦郁郁葱葱,澄澈的水波泛着碧光,而战友们洋溢的热情更如暖阳般炽热。
此时,李富怀抱着一个足有二十多斤重的硕大西瓜,他的夫人则笑意盈盈地捧出早已备好的苹果与葡萄。战友张国文利落地切开那红瓤西瓜,刹那间,久别重逢的温情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让人倍感温暖。
战友们聊起李富的经历,那可是相当丰富。他于1970年1月从辽宁阜新市应征入伍,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多年,不仅参与过隧道挖掘等艰苦任务,还先后担任过连队和营部的文书工作,之后又被调至政治处担任书记、组织股干事,直至升任一营副教导员。1983年,他被调到辽宁的另一支部队继续服役,后来转业到地方,在阜新市公安局任机关党委书记一职,直至退休。
△左起:翟基生、李桂林、张立春、李富、王洪生战友
回想起往昔采访的日子,我感慨万千:那时每次前往营连采访,都是李富忙前忙后地安排食宿,精心组织人员召开座谈会。有一次突遇降雪天气,见我衣着单薄,他立刻找来棉衣和大衣为我御寒……这些点滴小事至今仍温暖着人心。
△叶树久战友
而在此次相聚中,有一位让所有人牵挂不已的特殊嘉宾是叶树久战友。作为原铁道兵十九团干部股股长,他得知我们四人要来的消息后,不顾自己身患疾病,拄着拐杖坚持到车站迎接,并始终陪伴左右。这份情谊令人动容。
张立春战友见到陈志保,他们一起回忆过去在机关打字室的点点滴滴,那些连夜打印材料、紧张的任务、欢笑的时光,都一一浮现在眼前。
他们感叹时间的流逝,但更珍惜这份难得的友情。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能够拥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参观完李富的承包地后,我们一行人来到风景如画的鑫园共进晚餐。期间,包福田、陈瑞庭、韩振林等战友也陆续赶来加入这场盛会。
踏入园内,仿佛置身于一座古色古香的园林之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美景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大家一边游览鑫园,一边畅谈往事,不时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自从铁道兵建制撤销之后,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天各一方,各自忙碌于自己的生活。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那种物是人非的落寞感便会涌上心头,使人陷入孤独寂寞之中难以自拔。
我们曾无数次梦想着能够再次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军营时代,与老友们重聚首,共叙旧情。而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左起:张国文、王洪生、朱德全、罗光明、韩振林、李富、包福田、张立春、李桂林、陈志保、叶树久、翟基生、陈瑞庭、武景新
战友相聚聊的最多、回忆的最多是修建南疆铁路,难忘那段艰苦岁月。
当年部队进驻高寒缺氧的无人区乌拉斯台,没有路和人烟,搭建的帐篷安顿好了,午饭时突然狂风大作,把帐篷掀得咕咚咕咚上下翻滚,满“屋”都是土。后来就地取材,挖土和泥脱坯盖房子住,生活环境才有所改善。
最糟糕的是缺氧,连走路也喘不过气来,当时我们嘴都裂开了皮,嘴唇肿得老厚,皮肤都变黑了。馒头是粘的,大米夹生。没有新鲜蔬菜,吃的是咸菜、豆腐乳、海带、粉条等。干部战士真的不叫苦喊累,迎难而上,不断适应了新环境,打通了“灯泡隧道”,修通了南疆铁路。南疆铁路,留下了我们无穷的记忆。
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而又略显苍老的脸庞,思绪也随之飘远。时光匆匆流逝,如同白驹过隙;青春年少的时光就像流星划过夜空般短暂易逝。岁月如同一把无情的刻刀,在战友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然而,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日子,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光芒。那时的我们正值风华正茂之时,怀着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志来到天山深处,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高寒缺氧、荒无人烟的乌拉斯台地区,没有丝毫退缩畏惧之心,而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硬生生地打通了上新光隧道群,为铁路贯通天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我们有坚定的信念追求红色理想;怀抱绿色希望憧憬美好未来;积累了丰富多彩且难以忘怀的回忆。如今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我们的军魂依旧未散,初心始终不改,气势丝毫未减。
包福田战友特别健谈,与我们聊起上新光3号隧道,说他是当年向天山开战,掘进时放响第一炮的人,还荣立了两个三等功,受连、营嘉奖四十多个,是铁道兵十九团一营有名的双手紧握着“两台风枪”的能手。
我从他的影像看,岁月不饶人,银丝爬上他的头上,眼角两侧也爬满了鱼尾纹,仍然可见到他举手投足间显现的那铁道兵风枪手气质,仿佛又让我看到了他当年两手紧握风枪时那英俊的铁道兵“逢山凿路”的风采。
他自豪的对我们说:“当年我把青春奉献给了上新光隧道,是部队培养了我,锻炼了我,才使我仍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
李富全家悉心筹备,于鑫园设下了一场满溢温情与诚意的欢迎盛宴。众人围桌而坐,举杯畅饮,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热闹景象。
此时,张立春战友倾情献唱河南歌曲《我家在哪里》、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那婉转悠扬的旋律恰似灵动的丝线,巧妙地串联起每一个人的心绪,将这场战友重逢的喜悦氛围推向了最高潮。
时光悄然流转,那场晚宴仿佛只是眨眼之间,便已过去了三个小时。随后,李富贴心地吩咐女婿小万驾车护送我们前往和颐至尚酒店。
相传在康熙三十七年(即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为寻父来到了阜新四合之地,偶然间邂逅了一片绚烂的薰衣草田,那紫色的光芒如梦似幻、氤氲缭绕,令他惊叹不已,当即诗兴大发,吟出了“紫薇星巧遇紫金地,百年好合千年兴”的佳句。
而如今声名远扬的紫金财富广场,其名称正是源于这段传奇故事。此次是我们首度踏足阜新这片土地,目之所及皆充满新奇之感;这里的风土人情彰显着德义之风,城市景致尽显独特魅力,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战友情愈发醇厚绵长……
图片由作者提供
翟基生,中共党员,中函本科学历。1970年12月入伍,曾在铁道兵第四师任新闻报道员、干事、宣传股副股长、师宣传科正营职干事。1984年1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到中铁十四局宣传部。1986年10月,调到中国铁建干部学校(党校、培训中心),历任教务科长、教育培训处副处长、处长等职,副教授职称。2009年3月退休,现居住北京市。
编辑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