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九•三大阅兵感怀
项宗西
长城铁铸势嵯峨,亮剑京门庆伏魔。
钢甲奔流撼天地,银鹰呼啸震山河。
战旗猎猎军魂淬,锋刃铮铮血性磨。
霞蔚丹青昭壮烈,九州唱彻大风歌。
九三抗战胜利日感怀
沈华维
八十年来岁月深,英雄足迹可追寻。
恃强倭寇腥风烈,残忍山河鲜血洇。
本性唯奸当数虎,安危莫大岂轻心。
侧身卧榻休酣睡,隔海偏多觊觎邻。
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徐和
曾经柔弱任兵戈,九域留存血泪多。
追忆英雄安感慨,凝坚剑气岂蹉跎。
殷殷爱国长情铸,切切忧民壮志歌。
世界和平须努力,中华引领耀星河。
观九三大阅兵感怀
赵春光
京华阔道展戎装,一望雄狮列阵长。
核戟穿云惊碧落,激光贯斗耀玄苍。
三军步振环瀛肃,万众歌酣海岳扬。
瞩目潸然犹睫湿,金瓯永固势无量。
观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有感
张美玲
京华壮阔五洲知,劲旅铿锵亮剑时。
战翼排云惊碧落,铁流撼岳展雄姿。
昔年烽血金瓯碎,此日旌虹玉宇驰。
浩气长存天地振,山河永固化为诗。
九三大阅兵感怀
张青
长安街上彩旗飘,礼炮声声震九霄。
矫健雄师如铁壁,纵横方阵似龙骁。
猎鹰呼啸苍穹破,导弹昂扬气势骄。
抗战英魂今尚在,军威浩荡映天昭。
民族英雄马本斋
黄钟麒
民族英雄志不摧,冀中驰骋敌营栽。
破围单骑惊倭胆,喋血双枪震祭台。
母秉贞情忠骨化,儿怀大义赤心回。
凌云浩气铭青史,魂佑神州锦绣开。
九三阅兵感怀
赵学义
都门盛典撼苍穹,八秩丰碑血铸功。
纪念碑前围锦阵,长安街上列长龙。
雄师肃立金汤固,礼炮齐鸣气势隆。
铁甲生辉新重器,银鹰展翼傲晴空。
铿锵正步威名壮,严整军姿赤胆忠。
五岳擎天凝浩气,三旗党领涌深情。
往昔烽火山河破,今日家园景象浓。
不忘国殇永铭记,威加海内舞东风。
阅兵礼赞
李育钢
八秩重光礼炮隆,九三亮剑镇敌戎。
人间倘若无征战,世界何时共此荣。
观九三大阅兵有感
刘银川
银鹰展翅九天裁,铁甲轰鸣方队来。
十里长街今亮剑,百年屈辱化尘埃。
九三阅兵有感
许宗金
不忘当年恨,今朝阅我军。
驱车装铠甲,列队振人心。
导弹海天过,战机疆域巡。
轻功擒鬼蜮,重器摄妖魂。
亮剑真情在,修兵浩气存。
国强兴大义,平寇显仁尊。
临江仙·九三吟
张文豹
八秩硝烟皆莫忘,九三追忆英雄。灭倭鸣号震长空。捐躯为救国,洒血染旗红。
喜看军威今胜昔,铁营兵将从容。阵型方队势如风。列装新亮相,飞箭胜雷龙。
西江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
黄支全
八十年前胜利。万千儿女牺牲。山河悲恸鸟悲鸣,多少英雄埋岭。
九域今迎盛事,三军气贯溟鹏。尖端装备护和平,犯我掂量小命。
鹧鸪天·9·3大阅兵感吟
徐龙
屈辱于怀久未填。今朝雄起鹤冲天。剑锋一指乾坤定,谋略无争话语权。
风水地,卧龙泉。枕戈待旦日争先。从容自有中庸道,善莫心存天下焉。
离亭宴·女民兵方队
田贺
飒爽英姿入镜。方阵女兵辉映。正步踏歌齐奋进,气势锐如龙鼎。矫劲展威严,恰似木兰临境。
伊昔红颜驰骋。今看凤姿遒劲。将校领衔风采隽,热血盈腔情诤。使命铸军魂,军旗招扬飘影。
满江红·望太行怀左权将军
范春荣
云岳巍巍,擎天处、忠魂不灭。抬眼望、峰峦如怒,似闻金铁。百战身先摧敌胆,卅年血沃神州月。恸雄才、星陨太行中,山河咽!
倭寇恨,终须雪;家国志,坚如铁。看狼烟起处,赤旗风猎。帷幄运筹寒寇魄,黄崖壁垒凝心血。到而今、浩气贯长虹,千秋烈!
《蒿里行》
东汉·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
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
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一起讨伐长安董卓。
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虱子,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
一堆堆的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没有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叫。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让人肝肠寸断。
‘
【作品简介】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1]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创作背景】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唯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丞相、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魏王,曹魏政权奠基者。
本期作者:项宗西 沈华维 徐和 赵春光 张美玲 张青 黄钟麒 赵学义 李育钢 刘银川 许宗金 张文豹 黄支全 徐龙 田贺 范春荣
本期朗诵:王玲 雷淑华 王莉 潘晓霞 李慧云 张宝莲 陈银兰 吕斌 何玉华 谢传明 丁建华 张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