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齐人之福”的真实嘴脸
——浅析中国最早的短篇小说批判鞭挞了什么?
吕 恭
齐人之福,你真的懂吗?要解释这个问题,先要清楚“齐人之福”的原出处,是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说,目前公认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而得来的。孟子在这篇仅有190个字近乎寓言的小说里,幽默风趣并疾恶如仇地批判嘲讽了当时社会现象上的一些弊端。文章所指明显,批判深刻,应该说,无论从作品的文学性还是针砭时弊的批判性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是一篇优秀且很有内涵的短篇小说。所谓的“齐人之福”是想当然地从这篇小说的题目而顾名思义得来的,还被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一个有专门指向的成语,其实只要认真读懂了作品原著,了解孟子写这篇作品的原意,“齐人之福”自然就会不攻自破,且丑态百出。
因为是2300多年前的作品,时代尚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早期古文言文最盛行的时代,原文中有些字句有点生涩不太好懂,加之时代较早,字还没能造出那么多来,造字六法中的“假借”字也比较多,理解文义还稍有一点难度。我们还是按学文言文的常规办法,先来看看作品的原文、注释和译文,把文章先搞懂了,然后再做重点赏析为好。
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注1】,(以下仅标数字)齐良人【2】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3】。其妻问所与食者【4】,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5】来,吾将瞯良人之所至也【6】”
蚤【7】起,施【8】从良人之所之。徧国中【9】无与立谈者。卒至东郭墦间【10】,之祭者,乞其余【11】;不足,又顾而之他【12】;此其为餍足之道【13】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14】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妻讪【15】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16】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稀矣【17】!
注释:
【1】处室:居家过日子。
【2】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3】餍(yan厌):饱食,反:同“返”。
【4】与食者:给酒食吃的人。
【5】显者:显贵之人。
【6】瞯:(jian见)从隐蔽处偷看,所之,所去的地方。
【7】蚤:同早。(本文作者加述:这是典型的造字六法中的假借字,孟子写作的时间是公元前300多年,比较早,那时“早”字还未出现,只有用“蚤”来借代;当时这种情况比较多,如本文中的用“反”借代“返”字。)
【8】施:(yi夷)同“迤”,古斜字,即从旁边跟着。
【9】徧国中:遍城中,国中,指城中。
【10】卒:最后、最终;郭:外城、城郊;墦:(fan番)坟墓。
【11】乞其余:乞讨别人祭祀剩下的酒肉。
【12】顾而之他:左顾右盼,又到另一个祭祀的坟地。
【13】道:方法。
【14】仰望:依靠。
【15】讪:讥讽、怒骂。
【16】施施:自得、骄傲,自以为是的样子。
【17】几稀:很少,几乎没有。
译文:齐国有个人和一妻一妾共同居家过日子。丈夫每次外出,都(说)是吃饱了酒肉才回家。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有钱势的显贵之人。妻子对妾说:“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足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一起吃喝,都说是有钱势的显贵之人。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过。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的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丈夫走遍)整个城廓中,没有看到有谁站立着与他打招呼说话的。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剩余的酒肉。一家还没吃够,又四下里东张西望,到别的扫墓人那里再去乞讨。这就是他所谓天天酒足饭饱的方法。
妻子回家,(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现在却是这个样子。”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讥笑怒骂,哭成一团。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继续骄傲地耍威风。
由君子看来,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所用不正当的手段),其妻妾知道真相后不害羞,而不相哭泣者,是很少的!
文章赏析:
孟子,名孟轲,战国时山东邹县人,生于公元前约372年,卒年不确定,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孟子的这篇《齐人有一妻一妾章》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一篇很著名的讽刺寓言故事。在这篇190余字的全部内容中,包括五段情节:一、齐人对妻子的夸口;二、妻子的怀疑和妻妾商议;三、妻子的隐蔽追踪和真相的显露;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五、“良人”无耻得意的丑态。特别是后三段,描绘得异常生动,当然这是作者有意创作的。孟子为读者勾画的,是一个日日乞讨在外,而回家又向自己妻妾骄傲炫耀体面的齐人故事,内心极其卑鄙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的小人。借以揭露和讽刺当时社会上一些追求富贵利达之徒,背地里蝇营狗苟,丑态百出,而在人面前又百般炫耀,自以为体面得很。但只要一下被揭穿,就会发现这些人实际丑陋无比,可耻之极。那个“齐人”的形象分明就是当时社会上一个为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的厚颜无耻之徒的典型人物形象。故事经历生动,寓意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镂精细,情节完整而又有一定趣味性,语言叙述符合当事人身份,极为得体。而在这篇作品之前,再无可以比肩之作,故被后人称为中国古代第一篇短篇小说。
当然也有人会问:这个齐人已经穷得在墦地乞讨要饭(此文章还有一个别名《齐人乞墦》),怎么还有“一妻一妾”?笔者认为,“妾”这个人物的出现纯粹是为了主题突出和情节安排以及语言对话的需要,也就是说不是故事本身的需要,而是为了写作的需要。比如妻子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了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把所有的结果又统统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效果更为突出。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语言(对话)方面就无法展开,故事的讽刺力也会有所减弱。比如只写有妻而无妾,就不能有二人对话的情节描写,那么有些细节就不好用最直接的语言对话表现出来。读者千万不要只从文章标题去顾名思义来欣赏这篇文章,以为孟子在宣扬一个人既有妻又有妾,听起来挺诱人,似乎还是个人生赢家,在享受着所谓的“齐人之福”……其实那都是为了更为深刻地揭露当时社会上官场和名利场的需要罢了。整篇文章对于“男女之事”只字未提,即便是用今天严厉的“扫黄”标准看,其通篇内容也是非常干净的。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的是,这篇小说的结尾一段非常重要,把对丑恶猥琐之人的揭露和批判联系到了自己亲人身上,让自己的亲人深深地失望并怨恨,甚至又讥笑又哭骂,真是入木三分。这篇小说的出现到今天已经2300多年了,即使过去了这么漫长的岁月,但今天读起来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个“齐人”虽然早已作古不知所终。但现代版的“齐人”还是大有人在的,当然这些“新齐人”不可能像古代小说那样公开地有一妻一妾(其实也是为了写作需要),但他们为了获取职位和利益所采取的手段比起“老齐人”的办法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古人还尚知道羞耻,比如“齐人”那一妻一妾还尚能为他们丈夫的下作之道,而感到深深失望和羞愧难当,还能互讥互骂互泣……而我们今天有些贪官的配偶在事出后订立攻守同盟死不认罪的有之,转移财物影响调查取证的有之,一个进去了另一个到处喊冤叫屈,发动所有人脉力量企图捞人者有之……总之,这些都是不知害羞廉耻之道,更不用说还讥笑咒骂哭泣了。纵观社会上已经公开报道过的一些情况看,有些男人为升官得利,给上司送钱送物溜须拍马想尽脑汁的做派甚至令人作呕,妻子却并不认为是耻辱的事情;女的为升职敛财,甚至不惜以身相许,丈夫就是心知肚明也佯装不知。他们不以这些为耻,反而还当作是有本事,有能耐,脸不红,心不慌,只要目的能达到。相比之下,“齐人之道”也就只能算作是个“小儿科”了……难道这些人连2300多年前齐人的一妻一妾还不如吗?人家还尚且知道羞耻,知道惭愧,为丈夫的下作之道而互相哭骂,而如今的“齐人”们根本不顾廉耻,只知道利益至上。这也是这部中国古代第一篇短篇小说的现实意义所在。我想,一部春秋战国时代的短篇小说,在2300多年后还有如此深厚的现实意义,用寓言式的故事和讽刺剧般的特色,让读者们明辨人世间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走向。这恐怕也算是孟老夫子为当今社会所做的一定贡献吧?
责编:槛外人 202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