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烟火褶皱里,藏着最本真的人间
—— 读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
作者/葛国顺
汪曾祺的文字总像一碗温吞的白粥,初尝平淡,细品却有绵长的米香。《大淖记事》便是如此,他以故乡高邮的大淖为画布,用冲淡的笔触勾勒出水边人的生活褶皱,让那些带着水汽与泥土气息的故事,在时光里愈发鲜活。
大淖不是什么名山大川,只是高邮城边一片水洼,却被汪曾祺写出了独有的灵性。这里的水 “是活的,流动的”,水边的人也如这水一般,带着原始的质朴与韧劲儿。锡匠十一子与挑夫女儿巧云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缠绵,却在世俗的白眼与恶势力的欺压中,显出骨头般的坚硬。巧云被保安队的刘号长霸占后,十一子没有退缩,一句 “我娶你” 便扛下了所有;为了护着巧云,他被打得 “人事不知”,醒来后第一句话仍是 “不要紧”。这样的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像大淖的水,清澈见底,又深沉有力。
汪曾祺写人,从不用浓墨重彩,却总能几笔便勾出魂来。挑夫们 “赤着脚,光着脊梁”,“大声说着话,笑着,用扁担打着眼前的草”;锡匠们 “一天不停地敲打着锡器,丁丁当当,丁丁当当”,声音里都是生活的踏实。就连那些次要人物,比如爽朗的王二,热心的三姑娘,都带着烟火气的可爱。他们或许有缺点,有局限,却活得真实 —— 像大淖边的草,随意生长,却自有生命力。
更动人的是字里行间的悲悯与温情。汪曾祺写大淖的苦,却从不说苦;写生活的难,却总带着暖意。十一子被打后,全镇的人都来帮忙,“锡匠们凑了钱,买了药”,“挑夫们轮流来照看”。这种邻里间的守望相助,像冬日里的炭火,虽不炽热,却能焐热人心。他似乎总能从苦难里找出光亮,从平凡中品出滋味,就像他写大淖的景色,“春天,青浮萍,紫浮萍”,“秋天,水蓼花红得像胭脂”,四季流转里,尽是对生活的热爱。
合上书页,仿佛还能听见大淖边的水声,闻到锡器的金属味与水边的青草香。汪曾祺用《大淖记事》告诉我们:所谓人间,不过是一群认真生活的人,在一片有灵性的土地上,慢慢生长,彼此温暖。这或许就是他文字的魔力 —— 于平淡中见深情,于细微处藏真味,让每个读过的人,都想起自己心里的那片 “大淖”。
(2025.8写于草页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