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凝视孩子
原创 瑞秋 瑞秋三思
2025年08月26日 08:31 荷兰
嗨,我是瑞秋。
前几天和一位好友聊天,她说这个暑假她花了很多时间陪孩子,带着孩子做了很多事情。
可没想到,相处的时间越长,她对孩子身上的缺点反而越敏感。
平时孩子忙着学习,她忙着工作,一些小毛病和不足并不显眼,但在长时间的相处里却被不断放大。
于是,不满和失望一点点累积,如今甚至到了“看见孩子就心烦”,一心盼着暑假快点结束。
我笑着打趣她:“所以说‘距离产生美’是有道理的。在一起的时间越久,反而更容易盯着对方的缺点,越看越不顺眼。”
这其实就是“过度凝视孩子”的典型后果。
父母若是过于关注孩子,凝视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现问题和不足。
而与此同时,被过度凝视的孩子也很难受,就像被推到舞台中央,顶着刺眼的聚光灯,每一个动作都逃不过别人的注视,随时都要面对评价和批判。
这正是当下很多孩子的日常:他们是家庭的中心,享受着父母和长辈们满满的爱与照顾,却也同时承受着无时无刻的注视与期待。
这样的爱,对孩子未必是好事。
孩子需要被爱,但他们更需要的是自在的空间,而不是无休止的凝视。
1
凝视太多是一种束缚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所以这种感受我再熟悉不过了。
尤其在有了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他身上,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情绪。
孩子表现好,我由衷地欣喜;一旦发现不足,我立刻陷入焦虑和担忧。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因为爱,父母总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盼着他们变得更优秀,拥有更顺遂的人生。
可问题是,当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孩子身上时,关注越多,看到的缺点也就越多。
在这个暑假里,我和孩子相处得更久,随之而来的“挑剔”和“不满”也明显增加:
总是吵吵闹闹,
玩得忘乎所以,
写字歪歪扭扭,
房间乱七八糟,
做事三心二意,
衣服总弄得脏兮兮,
……
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些其实都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小问题。
只是因为父母持续的凝视,这些不足和缺点才被一再放大。
看得多了之后,自然就忍不住想去指正、批评。
久而久之,孩子会在父母的凝视中形成一种“自我认知”,如果父母总觉得我哪里都不好,那我也会相信自己真的不够好。
因为父母看待孩子的方式,往往就是孩子看待自己的方式。
这并不是说父母就不该提醒和纠正,而是提醒的方式和关注的重点需要调整;我们是要去爱孩子,但不要过度盯着他们。
举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在画画时,如果父母一直盯着,并且不停发表评论:
“白云怎么可能是彩色的呢?”
“车子不是长这样的。”
“这棵树怎么比房子还小?”
听到这些话,孩子还能真正享受画画吗?设身处地想一想,被这样注视和挑剔,任谁都会觉得压抑。
孩子哪怕再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被这种目光慢慢压制,最后干脆变成:“什么都不做,免得被挑错。”
孩子画画也好、玩耍也好,哪怕安静地发呆也好,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父母就没必要时时刻刻盯着他们。
当父母学会退后一步,给孩子留白,他才能真正舒展,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2
过多的凝视会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其实天生就会本能地讨父母欢心。
毕竟,他们的吃穿用度都来自父母,父母的情绪和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们:父母开心,日子就好过一些;父母不悦,生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很多父母正是在这种无形的“权力差”中,获得了评价和论断孩子的底气;
却未曾意识到,过度的凝视和审视,只会让孩子习惯性地活在父母的期待里,而不是活出真实的自己。
有些父母或许会反驳:“我难道会害孩子吗?我对他的期待和安排肯定是好的,照我说的做准没错,按我的标准来肯定没问题。”
然而,问题在于,当父母的标准凌驾于一切时,孩子的自我空间就会被一点点挤压。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孩子递来一幅画、一篇作文或一个小手工,你是如何回应的呢?
很多父母或许下意识的反应就是立刻评价:“画的真好,我喜欢”或“画的不太好,下次画得好一点”。
慢慢的,孩子就会习惯于依赖“别人怎么看我”来定义自己,而不是“我怎么看我”和“我自己的感觉如何”。
当他们做完一件事后,很自然地就会想得到别人的反馈:“我做了这个,你喜欢吗?”如果别人的回应平淡,就会觉得事不够好。
他们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外界的评价,越来越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过于依赖他人的肯定。
他们需要别人告诉自己“好不好”,而不是从内心获得自我力量。
讨好型人格,正是在这样的凝视与评价中一点点养成的。
父母当然是为了孩子好,但当孩子长大步入社会,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怀有善意。
如果孩子依旧是讨好型人格,就很容易过得辛苦:他们会习惯性迎合别人的期待,过度在意他人的眼光,却不知道如何从心底认可自己。
所以,在养育三个孩子的过程中,我一直提醒自己:尽量不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们。
前不久,女儿问我:“妈妈,你觉得我长发好看,还是短发好看?”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她:“你自己觉得怎么样?你喜欢长发还是短发呢?”
她笑着说:“我喜欢长发。”
我便回答:“那我就喜欢你长发的样子,因为你心里怎么想,才是最重要的。”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始终带着这样的清醒,不被别人的眼光左右,不因外界的评价而迷失,能够从心底认同并喜欢真实的自己。
这样他们在人生路上,才能走得坚定而自在。
3
更多关注自己
其实父母需要做的很简单,就是把那些过度投向孩子的目光,适当地收回一些,转而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过得充实而精彩。
独自带三个孩子的日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忙”。
工作和家务几乎占去了我大半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无暇时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除此之外,我心里还有很多想做的事:画画、弹琴、读书和写作……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我也希望可以更多地滋养自己。
也正因如此,我没太多精力去事无巨细地“凝视”孩子。
起初,我对此还有些愧疚,总觉得自己是不是照顾得不够周到。
可渐渐地我发现,没有被过度凝视的孩子,反而能按着自己的节奏稳稳长大。
那些曾经让我焦虑的小毛病,不再被反复唠叨提醒后,不知不觉中就消失了。
这个暑假,我们和三个孩子找到了很和谐的相处模式。
我做完自己的事情之后,就会有一段专注陪伴孩子的时间。
这时我会放下手机,暂时放下手中的事,也不再过多去想工作上的事,而是专注在孩子身上,给他们高质量的陪伴。
等到这段陪伴结束,孩子们就自由安排自己的时光,玩玩具、看书、画画、或者出去玩都可以,我不会过多干涉和评价。
而我,也重新投入到自己的小世界中。
孩子也很清楚,妈妈又准备去写文章、去画画和去弹琴……我们就这样彼此尊重,互不打扰。
真正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用无数的唠叨和训诫盯紧孩子,而是父母通过自己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会学到如何面对生活、处理关系、对待学习和工作的方式。
很多时候,说再多话都不如父母亲身示范来得有力量。
所以,与其不断凝视孩子,不如先把自己活成一个孩子可以仰望、可以借鉴的榜样,让他们在自由和信任中成长。
4
写在最后
爱孩子,但不需要时时刻刻盯着他们,而是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信任;
让孩子在包容和理解中自由地成长,慢慢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