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的知青初恋》(散文)
●文/李亚光

在悠悠岁月的长河里,记忆如繁星点点,璀璨而珍贵。那段与初恋知青女友共度的时光,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整个青春。
70 年代初期,我身处麟游县北马坊煤矿,艰苦的环境未能磨灭心中的希望之光。18岁的我,每日在煤矿中与电线、各种电器打交道,生活单调得如同那绵延不绝的黑色矿道。
直到有一天,命运的丝线将她——关海珍,牵引到了我的生命里。她作为北马坊知青点的知青,承担着为生产队看守苹果园的工作。那片果园就在矿井口不远处,在她的守护下,仿佛成了世间最神秘而迷人的地方。她不算高挑,一米五左右的个头,初见她时,阳光洒在她身上,圆润的身姿却透着一种别样的可爱。那姣好的面容,明亮如星的双眸,尤其是那长长的辫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恰似一幅绝美的春日画卷,瞬间击中了我的心。

我们的相处充满了简单而纯粹的甜蜜。每天下午,她总会在口袋里藏上两三个苹果,然后在那个我们约定的角落与我相见。当我接过那还带着她体温的苹果,仿佛接过了全世界最珍贵的礼物,心中被幸福填得满满的。那时的我们,年少懵懂,分不清这是爱情的萌动,还是纯真的友谊,只是沉醉在那美好的时光里。
她比我成熟许多,知晓用书籍为我打开另一个新奇的世界。那些被禁止传阅的小说,像《第二次握手》《林海雪原》《红楼梦》,在她的巧手下,成为了我们情感交流的纽带。她会用柔软的布仔细地把书包裹好递给我,书里还夹着她写给我的信。那一封封信,字里行间流淌着温暖与关怀,如同寒夜中的篝火,让我在寂静的夜里不再孤独。

我亦用心回应着她的深情,读完书后,将我的思绪与情感写成信夹在书中给她,期待着能带给她同样的欢喜与感动。
记得煤矿食堂偶尔供应红烧肉的日子,那每人每月半斤肉、四两油的定量显得如此珍稀。我总会想方设法买一份量多的红烧肉,再配上四两馒头。若是能买上一个半的份量,定会叫上她。我们蹲在饭堂外面的土地上,不在乎周遭的尘土,更不在乎周围异样的目光,一同分享这难得的美味。那一刻,艰苦的生活似乎也被甜蜜所浸润,一切的困苦都变得微不足道。
然而,命运的车轮无情转动,她接到了回城的通知,而我也被调到了县酒厂,后来我更是应征入伍参军离开。分别的那一刻,千言万语化作了无声的泪水,我们紧紧相拥,却深知无法阻挡命运的安排。

多年后的今日,当我再次踏入麟游县那承载着往昔回忆的知青大院,往昔的一幕幕如电影般在我眼前放映。那曾经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在低声诉说着我们青涩而美好的爱情故事。
岁月匆匆,已然远去,但那份纯真的情谊、那份青春的懵懂,永远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间。我在心底默默祈愿,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她能一切安好,幸福永随。那段美好的知青初恋时光,将永远是我生命中最温暖、最美丽的底色。

【作者简介】李亚光,陕西麟游人,现客居美国。李亚光的人生履历丰富而多彩。他1970 年参加工作,在北马坊煤矿、麟游县酒厂等留下过奋斗的足迹。1976年毅然投身军旅,1980 年退伍后在麟游县总工会工作直至退休。
李亚光对文学满怀热爱,创作之路从未停歇。早年,他的才华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大放异彩,散文、报告文学、法制文学等佳作频出。其散文荣膺陕西省报告文学散文征文一等奖,法制文学作品不仅获省级一等奖,还被纳入未来出版社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课课文。此外,他的众多新闻稿件在省市报刊电台电视台亮相,多篇斩获省、市一、二、三等奖,尽显其扎实的文学功底与旺盛的创作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