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院金莲
一一传奇就在身边
文/蔺莉
家兄常常提起的同窗、同事郑金莲,那位在无数人心中如星光般的秦腔偶像,竟和我几乎比邻而居!确切地说,两家只隔了一条马路。当接到她的邀约时,我心里的欢喜像院里刚绽开的花,按捺不住地往外冒,而她竟也同我一样欢喜,早早便站在院门口等候,见我走来,笑着迎上。眉眼间的亲切,叫人丝毫没有陌生感。
进了院门,墨香与草木的清芬立刻裹住了人,院角那棵碧桃挂满了青红相间的果子,风一吹,一枚果子“啪嗒”落在脚边。她弯腰拾起,快步走到水龙头下冲净,笑着递过来:“来得巧,这碧桃刚熟,尝尝鲜。”我心里悄悄犯嘀咕:哪有人吃落果呀?可接过咬下一口,瞬间被味觉“惊到”——果肉带着刚离枝的微凉,微酸、微甜、还带着一丝浅苦的汁水在舌尖炸开,层次分明的滋味,竟比精心挑选的水果还动人。想再尝一颗,却再也没等来掉落的,她笑着解释:“这果子怪得很,从树上摘着吃又涩又酸,偏要等它自己熟得落下来,才有这好味道。恐怕全世界,也没几个人晓得吃这碧桃落果呢。”
这位舞台上拿奖无数的艺术人,此刻褪去戏服,和隔壁温和的大姑大姐们无异。说话时眼角带笑,递茶时手指轻扶杯沿,连语气都带着家常的暖。可一提起她的戏,秦腔圈里谁不竖大拇指?继李爱琴之后,她是广大戏谜一致认可的“第八代周仁”,那出《周仁回府》被她演得入木三分,台上一个眼神、一句唱腔,都藏着角色的千般纠结;更别提她自编自演的《曹植赋诗》,早已成了旁人难以企及的标杆,舞台上她持笔挥毫写诗,笔管随唱腔起落,笔锋的顿挫与声腔的悲戚融为一体,不知让多少观众看得红了眼眶。她也演唐伯虎,能在台上即兴作画,笔墨跟着戏走,戏里藏着画的风雅,活脱脱把江南才子的气韵,搬进秦腔的舞台。
进了屋,更是满眼皆画。走廊的墙上挂着梅兰竹菊四条屏,红梅缀着墨色的枝,像含着未说尽的暖意;绿兰的叶片舒展,似在慢舞;竹影疏朗,透着几分清劲;秋菊含香,浓淡间藏着傲骨,一笔一画都是她对花鸟的真心偏爱。转到饭厅,墙上一幅《寿桃图》更让人心里生暖,硕大的桃实坠在枝间,晕着温润的红,仿佛能闻到淡淡的香。她指着画不好意思地笑:“都是闲时瞎画的,让你见笑了。”可我看着那画,再想起她舞台上挥毫的模样,才懂这“瞎画”里,藏着多少日积月累的功夫——戏与画,早就在她心里、手里,缠成了一体。
碧桃的回甘还在舌尖萦绕,恰如她的戏,初听是秦腔熟悉的板眼,细品才知藏着书画的雅韵,藏着几十年磨出来的真功夫。后来她引我到画案旁,案上摊着半张宣纸,笔墨都已备好,同是爱画之人,自然懂这份心意。我拿起笔,先勾了一朵牡丹,花瓣层层叠叠,带着几分雨后的润意;她看得欢喜,说近来想学画月季,我便又蘸了淡彩,画了幅带露的月季,枝桠间还留着几笔风动的痕迹。姐夫哥在一旁默默沏了茶,青瓷杯里的茶水冒着轻烟,刚端起杯,我便忍不住拉着她的手央求:“金莲姐,早就想听您唱两句了,您就给我来一段吧!”她笑着点头,没有半分推辞,问我想听什么?
我说想听《花亭相会》,她便应着唱了段二六板。我便屏住了呼吸,慢二六的板眼,像极了刚画的牡丹花瓣,在纸上慢慢舒展的模样。她唱得真切,连尾音的轻颤,都像花瓣上滚动的露珠。我听得入了迷,又缠着她唱《周仁回府》,她也不恼,顺势转了带板,“有板无眼”的节奏里,似能看到周仁藏在心里的焦灼与隐忍。听得我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全程她都没翻一句戏本,后来才知,她肚子里装着数不清的戏,所有唱段都像刻在了脑子里,张口就来,哪用得着剧本?
听不够,欲罢不能。又央着她表演滚板。她略一思索,便轻声哼了起来,半吟半唱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戚,像院里碧桃那丝浅浅的苦,却更让人心里记挂。她唱得轻,却把那份无奈与痛惜,唱得明明白白,我坐在一旁听得痴了,忍不住哽咽涰泣,连手里的茶杯凉了都没察觉。姐夫哥说,不哭。唱个高兴的,咱要开心笑。姐姐停顿半刻,又给我唱了《游龟山》里一段丑角。 我喜欢戏,家兄又在县剧团工作了几十年(至今仍被剧团返聘),虽不会演唱却能听懂。——她唱的这几段,竟把秦腔的好几样板式都包了,而每一段,她都唱得那般入味,没有舞台上的刻意,却多了几分贴心的温暖。
到了饭点,才知金莲姐不仅戏画双绝,厨艺更是让人惊艳。她笑着进了厨房,没一会儿便端出好几样菜,最惹眼的是那摞煎饼,薄得像层蝉翼,举起来对着光,竟能隔着煎饼看清对面人的眉毛眼睛,透着股巧劲。配菜也精致得很:苦瓜炒肉里,苦瓜切得厚薄均匀,裹着淡淡的肉香,一点不涩;牛肉炖得软烂,纹理间吸饱了汤汁;凉拌黄瓜切成细条,撒着白芝麻,清爽解腻;蒸茄子淋了蒜汁,软嫩入味。每一样都透着家常的温度,却又藏着细心的琢磨,像极了她的戏,于寻常里见真章。
我拿起薄煎饼,卷上一口苦瓜炒肉,刚咬下,便又忍不住央求:“金莲姐,吃饭时再唱段《三滴血》吧?我最爱听那段慢板了。”她被我缠得没法,夹了一筷子黄瓜,就着菜香轻声唱了起来。“一板三眼”的节奏,像极了饭桌上的安稳,连筷子碰着瓷碗的轻响,都成了天然的伴奏。姐夫哥笑着打趣:“你这妹子,把你姐当戏匣子了。”她却笑着摆手:“没事,她爱听,我就唱。”煎饼的香、小菜的鲜,伴着她温润的唱腔,成了最难忘的一餐。
午后的阳光暖融融的,她带我到里屋歇晌,老炕上铺着素色的粗布褥子,阳光透过窗纸洒在炕头,留下淡淡的光影。靠在枕上,耳边似还萦绕着她的唱腔,鼻尖仿佛还留着饭菜的香气与墨香,忽然觉得,这样的相遇太过珍贵——那个只在大哥口中、舞台上听过的“第八代周仁”,就是我的邻家大姐!把戏、画、烟火气揉进寻常时光里,传奇竟是这般温暖可亲。
比邻惊见艺中仙,墨韵秦声两灿然。
八代周仁传绝唱,三春碧桃落甘鲜。
笺头花鸟凝清趣,案上煎饼透薄烟。
半日相逢魂欲醉,始知传奇在身边。
郑金莲,女,国家二级演员主工小生,数十年来在秦腔舞台艺术方面塑造多个不同人物艺术形象,《周仁回府》是其代表作,被广大戏迷群众亲切喻为第八代周仁。《悔路》参加1981年陕西省中青年调演获一等奖 并受到了省委马文瑞书记的亲自接见。数十年来在表演艺术方面获国家级一二等奖各一次,省市一二等奖十多项。特别是2002年自编自导《曹植赋诗》折戏参加在兰州举办的中国第四届秦腔节,取得的了表演一等奖,导演二等奖的好成绩。数十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外在国画书法艺术方面用功颇深,四十年来临池不辍,有付出就有回报书画作品得到了社会和专家的认可,梅.兰.竹.菊为其代表作 。2011年在中菲集团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现场创作国画梅兰竹菊四条屏,得到了国际友人好评,也为中德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蔺莉,女,集贤人。周至县第十五届、十六届政协委员,周至县第二届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执行副会长,周至县第一届新联会副会长,周至县美协副主席。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市女画家艺委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花鸟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3年9月25日《社会保障》报有专版介绍,题目为“浴火重生金凤凰”。2018年2月,被授予为西安“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20年9月,被西安市美术家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23年,作品《中国人的饭碗》入展由西安市政协举办的书画展。2022年9月,作品《青山沐雨》入选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艺心向党”自由职业艺术家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作品展,作品于2022年9月29日至2022年11月29日在上海市奉贤博物馆展出,并在中华数字艺术馆云展。2023年12月,《中国人的饭碗》为市政协书画院馆藏作品。2024年初作品《莲说》入选自由职业人士全国书画展。2024年9月作品《十二月忆长安》入选中共西安市统战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全市政协和统战系统书画展。2024年8月《虽微致远同光和尘》获省委统战部优秀奖2024年底受市委统战部表彰并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