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曲荣静(知音识曲)
来平遥三天了,到平遥古城内去逛了三次,分别是中午、早晨和晚上。
我没有那么勤快,也并非一开始就选择三次不同的时间进古城,只是凑巧了,又加上写平遥古城的作家太多了,我一个业余写作爱好者,从哪里下笔呢?一直找不到下笔的地方,这也是为何我曾来过两次平遥,都只字未写有关平遥的原因。这第三次来,虽然已经打算写一篇有关平遥古城的文章,但还是没找到写文章的入口,因为多数写平遥古城的文章都是流于形式,什么“千年古城”,什么“青石板路的回响”,什么“仿佛穿越了几千年”等等,这样的文字被读者熟视无睹了,先不说俗与不俗,起码感觉我不一定能写出比他人优秀的文字来,所以不想从这些入笔了,那就写自己的经历吧,也正好是碰巧的经历。
先说中午的平遥古城,中午的平遥古城是热闹的。
第一天晚上到达平遥县,住在离古城景区很近的一家客栈,准备第二天一早进古城。可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天不亮,就被窗外的雨声给吵醒了,下雨了。
“下雨了,我们不着急出去,待雨停了再出去吧。”出门在外不拿主意的我,跟丈夫说。于是,这一上午,我们就在客栈内等雨停,等的过程中,我把头天晚上到平遥的过程和所遇见的事写了一首现代诗《夜宿平遥客栈》和散文《夜泊平遥》,在相关平台发出去了,算是没有浪费时间。
中午雨停了,我和丈夫按照导航,开车来到了古城的小南门停车场。所谓的小南门,是到了古城门口后, 在景区的地图上才知道这个名字的。
车是停下了,可还是迷了方向,不知道从哪里进古城,也不知道小南门的入口在哪里。“出门在外,鼻子下有嘴”,是多年来的习惯,我快速走到问事处问那里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得很简单,用手指了指方向,“往那边一直走就到了。”我还是少问了句话,“一直走多远呢?”结果就因为少问了这句话,就多走了很远的路,围着古城墙转来转去,也没找到入口。这时候,一位当地的男士可能看到我们着急的样子,也看出我们是过来旅游的,向前问我们:“坐我的车进景区吧,这里到景区入口还有2.7公里呢。”“不会吧?这么远?”我脱口而出,尽管对他的话产生怀疑,感觉他是为了拉客,可我和丈夫没有找到入口,也不想多费力气,就花了钱上了他的私家电瓶小轿车。他倒是实在,拉着我们跑了好远,到达了一个入口,把我们放下了。待我们游览结束时,方知道我们从小南门停车场出来后,离古城已经很近了,我们就在小南门入口附近。那位拉我们的司机为了挣钱,把我们从小南门拉到了另一个入口。哈哈,你听着是不是有些乌龙呢?我也这么觉得,可我和丈夫并不后悔,毕竟人家付出了,我们少走了一段路。后来看地图才知道,司机师傅是把我们从小南门入口拉到了西门入口。哈,我还是得乐,来了几次平遥了,至今也分不清方向,一到跟前,就像到了迷宫一样。
从西门进去,一下子就到了古城最繁华的中心地段。这次来,与多年前来,有不同的感受,一是原来高低不平的青石路已经看不到了,全部换成了耐磨的特制砖路,那个砖块不是普通的砖,感觉像用水泥做成的一样。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景区内挨着城墙的路扩宽了,原来路旁的树木没了。还有就是那些老房子,又重新修整了,感觉很新,自然也少了些古色。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或者说唯一没有变新的地方是城墙。平遥古城的城墙内侧是用夯土垒成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再加上头几天的雨水,在自然风化或雨水冲刷下,那夯土就像山坡上的土一样,表面土层顺着墙壁往下流,流出了很多沟壑,也能看出古城工作人员为了保护城墙,在部分夯土墙体上加了砖,以固定墙体。有一部分用一些类似塑料的遮盖物,从城墙上方到墙根遮盖着,我想是为了防止进一步风化或者防止被雨水冲刷。裸露在外面的,正好让大家清楚地看到原墙体是什么样子的构造,进一步了解古城墙的建造过程和所用材料。
中午的古城内,最热闹的是那些旅拍的人。
旅拍店一个挨着一个,招牌都很响亮,亲民的价格,让来旅游的人不免都能参与进来。年轻女孩、五六十岁的女士多会在旅拍店内选择一套满清服装,加上与服装搭配的头饰,经过化妆师的一番描眉画眼,立刻就有了晋商少奶奶的风采。此刻,正好有几位中年女士,打扮妥当,她们分别穿着红、绿、粉、白、黄,不同颜色、相同款式、相同花纹的满族衣服,做着统一的表演动作,在古城的街上扭了起来,在古城古巷的映衬下,还真是仿佛看到了当年晋商少奶奶们幸福地走在这条古街上的样子。
日升昌票号、中国镖局博物馆、藏报馆、古兵器博物馆、协同庆钱庄等景点,展现了平遥古城作为晋商文化中心的历史风貌,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时期金融、武术、军事等领域的独特文化。
这些景点门口挤满了人,要想进去,得排好久的队,我和丈夫都属于那种不喜欢凑热闹的人,再加上天气很热,之前也来过几次,所以,就没有再进去参观。不过我们约好了,留着日后再来平遥时再进去看一次。我想起了那句话,山东叫“留个想头”;还有一句话,“人生自古最忌圆满”;我想再加一句就是“凡事半称心”。这些景点留作日后再来看吧。
说说为何还有第二天早晨游览古城的原因吧,是因为拍照。
凡是出门旅行,丈夫就是摄影师,他总是提前备好相机。几十年来,时代在变化,相机也从胶卷相机变成了数码相机,又从数码相机变成了今天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把拍好的相片传送到手机上的相机。还有什么自拍杆,还有什么追踪自拍杆,据说是人动它就动,人一拍手,它就拍,文学语言叫“主动跟拍”。这么多年来,光拍照设备,就换了不少,包括什么镜头好,什么焦距好,我不研究,也不懂这些,自然也不关注和操心。话说回来,这走到哪里,丈夫都要做好给我拍照的准备,包括拍照动作的设计。长久以来,除了我能用他给我拍的照片以外,其他好友给我拍的照片,我基本不能用,也不保存,为什么呢?是因为,丈夫能把我所有的缺点都拍没了,拍出来的照片就剩了优点,而且还从来不用修片,也比本人好看很多。哈,这给我增加了自信,照片比本人好看,尽管是自己欺骗自己,心情也是好的。
在平遥的中午,自然也是想拍照,可人太多了。丈夫的策划来了,他说:“没办法选背景,明天早晨我们早早来吧,那时候古城内的人少。”就这样,我们有了第二天早晨游览古城的经历,顺序就是这么来的。
第二天早晨,刚六点多,我和丈夫早早起床,就开车来到了景区小南门停车场。有了昨天进景区的乌龙,这回可是门清了,把车开到了离景区小南门入口最近的一个停车场,走百八十米就到了小南门那个城墙边。
清晨的平遥古城边上,游人很少,阳光温润地照着古城墙。按照丈夫的指挥和策划,迅速给我拍了几张不同角度不同动作的照片。
照片拍好后,来到古城里边的主街上。一个个小吃店里的招牌早早亮了出来,各种小吃带着图片诱惑着我。每天以早饭为主的我,早就饿了,加上来平遥这两天也没品尝到当地的名吃,早就着急吃当地的特色小吃了。因此,我快速地走到一家小吃店内,当地特色在这里应有尽有,“平遥碗秃”“平遥牛肉”沾水碗秃“莜面栲栳栳”“水煎包”……我迅速点了一份“莜面栲栳栳”,丈夫点了一份“水煎包”,我们一人一碗小米粥。很快,饭和粥就做好了。
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个“莜面栲栳栳”,浅咖啡颜色的莜面,做成一个一个圈,用蒸笼蒸好,然后还搭配两份调料,一份是酸菜汤料,一份是西红柿调料。看着简单的莜面栲栳栳,据说制作过程还是很费事的,它以莜麦面为主料,经“沸水和面、快速搭卷、精准火候”三步工艺制成,成品呈蜂窝状或筒状,民间亦称“莜面窝窝”。它还需经历“三生三熟”工序:第一熟,炒熟莜麦;第二熟,沸水烫面;第三熟,蒸制成品。它是山西、河北、内蒙古等高寒地区的传统面食,因形似竹编器具“栲栳”得名,2009年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们当地吃不到这种名吃,又因为它的久负盛名,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蘸着调料就入口了,那真是筋道爽滑,莜麦的清香溢满口腔。
这简单的“筱面栲栳栳”,有很多传说。
相传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时以“莜面栲栳栳”来犒劳三军,“栲栳”由“犒劳”谐音演化而来。李渊赐名说,隋末李渊被贬太原,寺庙方丈以形似盛物器具“栲栳”的面食款待,得名“栲栳栳”。山西民间赋予“牢靠”“和睦”等寓意,常见于婚嫁、寿诞及节庆宴客来用,象征夫妻白头、祈福长寿等美好寓意。
清代康熙帝访五台山时曾品此食。现代成为北方酒楼杂粮代表小吃,衍生出方便面、曲奇等深加工产品。
你看,这“栲栳栳”是不是吃得值呢?
山西的小吃还有很多,总归是胃口有限,一顿吃不了那么多,留作下次再来吃吧。
吃过早饭后,我们又顺着古城步行街的外围走。步行街外,全是民居,这些民居多是清朝遗留下来的。门口都被当地政府安装上了牌子,做了标记,“王荩廷旧居”“郝家宅院”“赵家第宅院”“李清云旧居”等,一个挨着一个。仔细看这些建筑的门楣上都有不同的雕花,雕花以透雕、镂空雕刻为主,图案有鹿踏祥云、莲瓣垂花、琴棋书画、福禄寿喜等,做工精巧。这些雕花除了美观之外,雕花内容也多与家族文化相关,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寓意。鹿与祥云组合象征吉祥,鹿脚踏祥云、回首望莲花的造型,寄托着主人对家族兴旺的期许。“福禄寿喜”等图案暗含主人对品德、家族传承的重视。欣赏这些门楣上的雕花,是一种享受,不仅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寄托,记录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见证了晋商将宫廷技艺融入民居的历史,诉说着古人对家族、自然与信仰的敬畏。
拍完照,游览了古街上的明清民居,不知不觉就走出了古城。
回客栈时,听说晚上的古城有灯光秀,很美,所以,经过丈夫策划,有了第三次进古城游览的经历,就是晚上的古城。
下午六点多,夕阳还没有西沉的时候,我和丈夫开车拉着宠物狗出发了。
本打算把车停在小南门停车场,从早晨去那个小南门进入,听说晚上九点那里有灯光秀,正好方便些。结果把车开到那里后,停车场没有位置了,我们只好开着车去西门了,灯光秀就这样错过了。
晚上的古城是醒着的,酒吧的歌声悠扬,让人回味无穷。
把车停稳后,我们牵着宠物狗往古城里面走。古城外是没有灯光的。当进到古城里的时候,眼前豁然一亮,灯光映照着古色的二层楼房,大红的灯笼点亮了一个个酒店,酒店门口的灯笼富有特点,灯笼是由鱼的形状和金元宝的形状组成,由上到下串联成一排排,挂在门面两侧,黄色的灯光从红色的灯笼纸里透出来,映照着古街上来来往往的人,那个喜庆呀,好一派盛世景象。
晚上的古城,更热闹些,多了年轻人。一对对情侣,手拉手,边逛街景边聊着天,且不时地互相对望,他们的影子被灯光拉得很长,在古城里交叠出青春的剪影,笑声像屋檐下新挂的铜铃,清脆地撞进夜色里。
很多外国友人从身边走过,他们或是情侣,或是三五结伴,指着那些古老的房子,说着我听不懂的外语。
因为人多,丈夫把狗狗(宠物狗的名字)抱在怀里。狗狗白白的,在古街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白净了,由此,我们和狗狗成了古街上的一道风景,很多游人凑过来和狗狗说话,直夸它漂亮。一直靠颜值吃饭的狗狗,喜欢笑,很多游客看到狗狗后会抢拍下照片。特别是外国友人更是喜欢,在狗狗跟前站很久,我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从他们的笑容里已看出对狗狗的赞美。对狗狗无微不至照顾的丈夫,满脸都是开心,好像比夸他自己还高兴。
酒吧里飘出了浑厚的歌声,那歌声仿佛穿透了夜空,在古街的上空飘荡。我和丈夫不自觉地走到了前几年来古城时进过的那个酒吧门口,“我在平遥等你”的招牌仿佛在呼唤着远方来的我们。这么多年过去了,酒吧还在,热闹依然。
喜欢文艺的我,听到歌声就拔不动腿。多年前来平遥时,我们就在这里的酒吧听过歌,酒吧里的氛围和歌手的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来,每每想起来,我都会在丈夫跟前嘟囔来平遥酒吧听歌的事。此刻,丈夫看出了我的喜欢,立刻对我说:“走,我们进去坐会儿。”带着狗狗来逛古城,没有打算进饭店和酒吧,因为这些经营场所多是不让带宠物进入的。丈夫看出了我的顾虑,立刻问酒吧门口的小伙子:“让带狗进去吗?”那小伙子看了看狗狗,说:“没问题的,进来坐会儿吧。”
酒吧里,彩色的灯光照着墙壁和酒桌,驻唱歌手深情地演唱着歌曲。
我们找了一个能清楚地看到歌手的位置坐了下来,丈夫特意点了饮料还有果盘。日常很活跃的狗狗,今天倒是出奇地听话,在我们酒桌下方坐下了,一声没叫,也没闹。
一位男歌手唱完后,驻场女歌手上场了。“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看透了人间聚散/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当他唱到这段歌词时,人生的回忆立刻溢满心间。回想自己,匆匆几十年一晃而过,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特别是当自己做的事情被他人误解时,当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时,那时候的我多需要一缕月光把梦照亮。人生不易,我们多需要温暖和快乐呀。我的眼里禁不住噙满了泪水,情不自禁地拿起酒吧服务员提前摆放在桌上的类似塑料做成的“小手”道具,高举过头顶,合着歌手的演唱,打起了节拍。唱歌的女孩,看到了我的互动,边唱边冲我笑着示意,用眼神和表情呼应着我,她看我喜欢听,接下来的几句,唱得更投入了。
这位女歌手唱完后,另一位女歌手也上台了,她的歌声富有磁性,“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她唱了我们青春年代的流行歌曲《梅花三弄》,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故事,立刻浮现脑海。今天我们能坐在酒吧里听歌,看似悠闲,可我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我们的学业以及职场,从儿时的考学,到职场的激烈竞争,都付出了艰辛。那些用汗水拼搏过的日日夜夜,仿佛就在眼前。当工作与照顾家人发生冲突,“忠孝不能两全”时,不得不放弃照顾家人,选择以工作为先。那些为了工作的进一步开拓而苦思冥想失眠的夜晚,仿佛就在昨天。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听着歌声,我再一次湿了眼眶。
此刻,我看到了酒吧迎面墙壁上的一段话:“有本事的人,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单从“有本事”三个字来看,就没那么简单。“有本事”是日复一日练就的,这世上没有横空出世的能耐,只有不肯停歇的脚步。所有“本事”的背后,都钉着“重复”的标签。
我们总羡慕他人的成功,却忘了他们在背后的努力。在别人刷剧时,他们在刻苦钻研;在别人抱怨时,他们在找出答案。“有本事”从来不是勋章,而是伤口愈合后结的痂。它不声张,却让每一个见过它的人,都听见了沉默的惊雷。
我望着酒吧里驻唱的两个女孩,我想,她们也是“有本事”的,她们的努力藏在凌晨四点的琴房里,琴键上磨亮的黑白键,记下了十几年间指茧的独白。音乐学院毕业后的她们,既要找到合适的舞台来展示自己,又要挣钱养活自己。这个行业竞争很激烈,我看着演唱中的她们,我想,她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过自己的过去?是否还记得那些付出辛苦的日日夜夜?
“已经很晚了,我们回吧。”丈夫提出要回客栈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酒吧。
从酒吧出来,夜已经很深了,古街上的喧嚣没了,唯有大红的灯笼在雾气里浮着黄色的光晕。
平遥古城正午时那些旅拍的女士们的快乐已被我珍藏;清晨小吃店内的“莜面栲栳栳”已经写进了我的诗文篇章;夜晚酒吧里女孩的歌声,唤醒了古城的夜,也唤醒了我曾奋斗过的记忆。
平遥古城墙内的夯土里长出的青苔,那些保留下来的清朝民居门楣上的雕刻花纹,日升昌门前阳光折射出的彩色光圈,中国镖局博物馆前的人山人海,醋香漫过的古街,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仿佛听到了几百年前晋商驼队的马蹄声,看到了一辆辆通商的马车把青石板路压出了车辙。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守护它身旁/若有一天能重逢/让幸福撒满整个夜晚”。
这一夜,我枕着歌声入眠,睡得好香。
作者简介:曲荣静,笔名知音识曲。知音识曲文学社创始人/社长/总编辑。个人文集《在希望的田野上》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