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慎春(山东枣庄)
井,这个字虽然只有四笔,但在汉字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不仅是奴隶社会时期一种土地制度的鼻祖——“井田制”,还是封建社会的管理体系——古制八家为一井。后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于是,产生了:乡井,市井,井邑,背井离乡等词汇,并被古人列入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受到膜拜,井台上决不允许幼童们靠近半步。
据考察,过去,每个村庄的水井,尽管成因不同,但都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其水质的优劣,直接受到当地的地质、水文、山脉、河流的影响。例如我们村,由于发源于不同方位、山脉的三条溪流,在村庄周围环绕流淌,其中一条小溪从中间穿过,将西关和徐搂两个自然村完全分割,加之东邻峄县古城的母亲河——承水河不足百米。所以,就使我们村庄,早年存在的四口老井,有着不同的口感和水质。
村庄西南,正西,西北方向的三眼老井,水质一般,虽然可以正常饮用,但却不如白虎泉沟和流泉洞中淌出的泉水,在村前汇成小河的流水那样甘甜。村前居住的村民,宁愿每天清晨,来到南河沟里,挑上满满一缸山泉水,也不大愿意吃西南、正西、西北方向这三口老井里的水。这三眼老井里的水,一般用来浇蔬菜和饮牲口。
西关自然村的居民,还有峄县古城西门里的住户,全部吃的都是承水大沙河旁边的沙井水。峄城的承水河,主要的来源有两条支流。一条是县城西北方向的“十里泉”,这里也是古峄县八大美景“许池绿波”的诞生地。另一条,是距县城五十里之外的西北山里“沧浪渊”,这里曾是孔子抚琴高歌的地方。两股清泉均源自连绵的群山,流经峄县古城的西门外,在这里盘旋,波光粼粼,因受孺子桥的阻挡,携带的河沙在大桥南北淤积成广阔的沙滩,形成了古峄县八大美景之首的“承水环烟”。于靠近水边的沙滩上,隨意扒出一个沙坑,四周用河中的鹅卵石砌好,就形成了一个浅浅的沙井。西关与西门里的居民,不知从哪代人开始,就喜欢饮用这里的沙井水,也有许多穷人专门从这里挑水,买给城里人。那清澈透明的水质,甘洌的口感润人心肺。
徐楼村东,村后的居民,习惯饮用的就是村庄东头的老井水。这眼老井,不知何年何代,由何人挖掘而成,大块料石砌成的井壁,直径一点五米,深约十多米,井底下就是流沙层。这眼老井,虽然和承水河相隔只有百余米,水质不但清澈纯净,口感甘洌,而且与承水河的沙井水,包括附近数十里范围内的任何一口老井的水相比,又有着根本的不同。无论是河水,还是井水,虽然同样清澈,但都不能用来烧粥和做豆腐脑,熬出的粥或做出的豆腐脑容易澄清或不成形,唯有这眼老井里的水特别,熬成的粥或做的豆腐脑,经久耐存,即使隔夜也不会变馊。
在这眼老井的加持下,我们村从明清开始,就有人专门从事买粥或豆腐脑的小本生意,到了民国时期,村中的饮食行业已经初具规模,加之离县城近的缘故,约百分之六十的居民,都做着与饮食行业相关的买卖,粥,辣汤,油条,馓子,鸡汤,羊肉汤,丸子汤,蒸包,水饺,馄饨,面条,烧饼,火烧,稷糕,豆腐脑,各种糕点等传统小吃,应有尽有。
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私合营时期,许多从业者,都加入到县城的饮食服务公司,吃上了商品粮。改革开放后,徐楼的餐饮业更上一层楼,许多人已将饭店、饭庄、酒店开进了大城市。由此发展起来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徐楼菜品也小有名气,红烧肉、辣子鸡、菜煎饼、羊肉汤、清暄丸子、小酥肉、大酥肉、清滑肉片、扣碗子、回锅肉、辣椒炒肉、八宝饭、红椒丸子汤等传统手艺,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所有这些,均起源于村东的这眼老水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村庄这眼老水井的奥妙实在太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古训,不得不信。
2025年8月31日写于峄城
作者简介:
王慎春:男,汉族,中共党员,原始学历高中,自修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曾任民办教师,后提任镇党委专职通讯报道员八年,后参加工作在煤炭部基建工程三处,调回原籍任电视台记者,曾有诗歌,报告之学,通讯,电视专题等作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