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旧体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示例与实例
——评李清富《千秋永赋——中国古典赋体文诠论》
作者:常娜娜 姚蓉
(上海大学文学院)
“赋”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体兼诗、文,质尚唯美,与诗、词、散文、戏曲、小说等传统文体并列于中华文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诗词为主流的旧体文学创作日趋活跃,与之相关的研究亦逐渐突显。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旧体文学创作在“旧瓶新酒”与“旧瓶旧酒”的畛域里不断探索与突破,然亦面临着现代意象、语词以及外来元素等内容的加入,对传统古典意蕴有所消解的现实困境与思考。这是当下及今后现当代旧体文学发展仍需要思考辨明的一个实际问题。是以,这一领域期待更多各体传统文学原创作品出现,特别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创作,进以激发现当代旧体文学发展的持续活力。
《千秋永赋》是这一宏观背景下的应时新近之作。书分“文学与赋简史”“历代赋论辑要与著者赋论”“著者文辑”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基于学界研究成果综论赋体文学发展小史,简明扼要,有益通识。第二部分综述赋史之外兼个人创作体悟成文九篇,躬身立论,颇具启思。第三部分十七篇原创赋作是本书最为醒目之处,亦是其价值意义的集中之章,体式较正,融新纳新。
一、“文学与赋简史”:撮要剪裁,有益通识
现当代赋体文学发展历史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为本书赋史勾勒提供了充实的文献基础。通代赋史以马积高《赋史》、高光复《赋史述略》、铃木虎雄《赋史大要》等为代表。断代赋史如汪小洋《汉赋史论》,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王琳《六朝辞赋史》,彭红卫《唐代律赋考》、刘培《两宋辞赋史》、牛海蓉《金元赋史》等。《千秋永赋》在此基础上撮要剪裁勾勒出简明赋史,对赋体文学入门学习与推广普及等具有积极意义。
“文学与赋简史”整合赋体文学文献,划分七期梳理两汉至明清赋体文学发展中的代表体制、典型作家作品、赋体特征特点等方面,给予概述总结式呈现,较为完整地呈现出赋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此部分结篇之际,作者从赋文囊包众体的体裁优势、包罗万象的题材特质、科举应试的必用文体、兼融诗文的特殊体制、文人骋才的绝佳载体、文学语言的高度浓缩六个层面对赋体文学生生不息之因给予剖析与解读,揭示出赋体文学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外在因素,对深入理解赋学具有积极启示。整体看来,赋史汇编部分于浩瀚纷繁的文学文献中理出脉络头绪,以疏朗明目的体例编排连缀,在保证重要内容收录呈现之时,不时附以新见,对寻常阅读与专业参考具有普及与启发之效。当然也应看到,赋体文学历时两千多年,经骚体、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而多有变化,于有限篇章之中将其收容殆尽实非易事。至若历代赋体概述与同期文学整体发展间具体互动关系的阐发,“西汉辞赋”部分骚体向汉大赋转变中具体理路剖析等问题,若能多作展开则将更具创发性。“元代之赋”编排之前若能对金代赋学发展内容有所观照则赋史脉络将更加流畅。元朝律赋与古赋分界重要文学现象的呈现,明清赋复古与反复古、宗骚宗汉等复杂情况的梳理亦稍显薄弱。然赋史内容庞杂多端,综涉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环境、文学文艺思潮、作家好尚等诸多面向,此书能于海量文献中爬梳整合进而理出一条便于阅读的简明脉络,可见作者之用心用力。
二、“历代赋论辑要与著者赋论”:立足创作,指导实践
赋学批评与理论伴随赋体文学创作而起,古代赋论精彩纷呈,近人亦多有创见。现当代学人理其纲目编纂辑要者如徐志啸《历代赋论辑要》、何新文《中国赋论史稿》、王长华编《诗论与赋论》等。《千秋永赋》之“历代赋论辑要”即属此一序列,而特别之处在基于作者创作经验的体悟式的九篇“赋话”。
“历代赋论辑要与著者赋论”,前为赋论小史简编,后为作者赋论。赋论小史撷取汉代至今历代赋论之菁华,复于“赋论总结”部分揭示赋体分类及各体艺术特征与风格特点等。“著者赋论”部分为作者“研赋、学赋、作赋”的见解体悟,属“赋话”序列。赋话,亦称赋理,是中国古代赋体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本书赋论既承古典赋学传统,复能自出机杼,时有新见。综观九篇阐述,大致可分创作论、价值论、作家论、接受论四类。其中创作论以《论赋之体制》《论赋之修辞》《论赋之韵律》《论赋之用典》《丽辞警句论》五篇为代表,较为详尽地介绍赋的体制特点,细致阐释赋体创作的法则要义等,具有方法论性质;价值论以《论文以载道》《论赋之价值》二文为纲领,提出重视赋的“应用价值”的核心观点。《论赋家修养》一篇专论作家创作必要条件;《论赋之鉴赏》具体谈论鉴赏之法。诸篇既深植传统,又别开生面,如《论赋之价值》指出赋体在句法、字词、音律等方面对训诂学的极致运用;《论赋之鉴赏》提出“情、辞、义、理、构、意、气、格”的鉴赏要领,具有现实的方法论意义;《论赋之修辞》提出“通感”入赋论,从审美情趣与文风情志的双重维度,揭示了通感手法突破语言局限、增强艺术表现力的独特价值。凡此诸论,依实际创作经验而发,既具一定指导意义,复具一定理论启示。此外,“话体”批评形式一般具有闲谈、随笔的特性,不重体系建设。作者基于创作经验的九篇“赋话”,在创作、鉴赏方面有其独到见解与切实指导,但囿于批评形式所限,立论佐证的逻辑思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三、“著者文辑”:文倡应用,守正融新
现当代旧体文学创作以诗词居多,赋体创作尚不发达。此书所收原创赋作具有一定规模,是赋体文学在当下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中的守正融新之作,亦是本书艺术个性最为突出的部分。
“著者文辑”收录作者2017年至2023年赋作十七篇,每篇文末附注与创作缘由。整体来看,诸作体式较为规范,对现当代赋体创作具有积极示范意义。内容方面叙写生命体验与世运思考,摹状物象百态与时代新貌,记载社会见闻与历史事件等。遣词用语基本能出赋体侈丽晦涩与僻词堆砌的窠臼,文采斐然而情韵不俗。题材方面,咏物、纪事、纪念、咏史(战争)、农事、寓言、思理诸类兼备,尤以咏物为盛,纪事次之。体制方面则以骈体为主,兼采骚体、诗体、散体,熔铸流畅。旨趣方面,既含个人情志,亦有社会体认,复具历史沉思,可谓体备旨远,辞丰意新。
咏物赋如《云赋》《雪赋并序》《雷赋》《梅花赋并序》《幽兰辞》《草赋》《苍鹰赋》《灵犬赋》诸篇,多以骈俪之体铺陈物态,摹形写神之际寓生命哲思与个人襟抱。辞采华美而不失风骨,情韵动人而意境深远,颇具传统抒情小赋风貌。纪事赋如《马头琴赋》《蒲公英文学奖并序》《肇东八里湖记》诸篇,基本遵骈俪之体,然各又有差。《马》文四六骈体而兼骚体,整饬复具变化。《蒲》文基本以拟“三百篇”四言之格,属较为典型的诗体赋。《肇》文骈散兼行,颇具文赋疏宕之致。内容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回归时代生活,进入生活现场发挥纪录当下的功能,可谓赋类的新闻报道与文化宣传,这也是作者重视“应用价值”的赋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纪念赋有《端午咏叹调》《大庆赋并序》两篇,以纪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要书写对象,致敬古今先贤先烈,具有较强的感发力量。《端午》篇纪念屈子,全文基本以五七言诗句结篇,属诗赋形式相伴之骈赋。情动于“忠骨壮兮掩笥山,皓节昭兮灼江月”,表志于“龙族永屹峰上,巨笔豪椽书大同”,思古之中蕴发时代精神。《大庆》篇作于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大庆建市40周年之际,展现油田工人“笑对三灾六害,无惧夏酷冬寒;饥餐渴饮风露,疲困欹井盹眠”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叙“励甲子开拓,油都劲旅,继铁人忠贞,骋会战雄风,合移山之力,铸英雄之城:‘铁塔’高耸万尊,‘油机’昼夜兼程;捧出黑金卅亿,鼎力中华龙腾”的奋斗发展历史。农事赋有《禾苗赋并序》,文设主客,问答结篇,属散体大赋之式,然辞意规避浮华空洞而以平实出之。内容聚焦农事民生,又得三百篇“讽喻”之遗韵。这种题材在赋文创作中难能可贵,对赋体题材拓展具有积极意义。寓言赋以《蚊蝇赋》为代表,文拟庄子寓言笔法,写蚊君、蝇士各逞辩才,竞述“丰功伟业”而相与嘲谑。荒诞滑稽,讽刺效果强烈,可谓赋体别开生面之作。思理赋有《大道赋并序》,骈句齐整,文以体天地运行之道,察世运迭换之理,末在世运之思中结笔,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咏史(战争)赋有《长津湖战役赋---谨以此献给抗美援朝为国捐躯的英烈们》一篇,骈散相兼叙写长津湖战役中革命先烈生死鏖战、顽强抗敌之壮烈事迹,三千余言浩气充盈。
整体而言,十七篇赋作在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体式较正。诸作基本以传统赋体形式出之,文以四六骈体为主,兼融骚句、散体、五七言诗句等。遣字用语努力规避侈丽浮华与竞逞藻饰之弊,因事运笔、随境结情,辞风流畅而文采奕奕。较为集中地展示了现当代赋体文学的丰富样貌,增加了新的学术研究点。二是,融纳时代新声。赋文题材关涉到现当代社会时事(《大庆赋并序》《肇东八里湖记》)、中华民族于现当代抵御外敌的战争事件(《长津湖战役赋》)等,将新的时代内容融纳进传统文体形式中,为传统文体注入新的生命与现实意义。三是,文注一体。诸作皆以赋文之后附带注释为创作方式,对文词准确解读、文意疏通以及接受传播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当下旧体文学发展中,赋体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仍旧势弱,《千秋永赋》出现有其现实价值与意义。全书在有限篇幅当中撮要综述,勾勒出历代赋体文学发展与赋论简明小史,利于阅读,有益通识。值得注意者更在其出于亲身经验、有益创作实践的随笔式“赋话”,以及具有一定规模守正融新的原创赋作,为现当代旧体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示例与研究实例。除此之外,本书带来的现实思考亦值得重视。时下现当代旧体文学创作与研究处在新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下,对严肃历史题材,特别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发展奋斗以及抵御外敌的历史事件的书写,如何选择与之真正适配的传统文体。这一思考关乎旧体文学创作的艺术突破,更涉及严肃历史事件传播的有效性,是当下旧体文学创作与研究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2025年9月11日)
(作者简介:姚蓉,上海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常娜娜,上海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
《文化强国·大家风范》名家专栏
终身顾问:王业松
总顾问:
董山峰 阎雪君 耿建华
肖霖生 许莎朗(香港)
李 浩 赵林云 孙春亭
逄金一 赵洪祥 张希木
柏承恩 李式法 戴永夏
陈志铭 王培元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
紫轩 桂平 静轩 王宇鹏
总编:戴思翰
本期轮值主编:静轩
编辑:寒烟 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