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泥炉上煮秋光,一盏英红见故乡
文/涂必宏
暮秋的粤北山区总裹着层薄纱似的雾,我踩着晨露往英德茶场去时,老茶农阿明早已在山坳的红泥炉前候着。他手里攥着把竹制茶夹,炉上粗陶壶咕嘟吐着白汽,壶嘴冒出的热气遇着微凉的空气,转眼就凝成细水珠,沾在炉边挂着的竹编茶筛上。风里飘来的不只是水汽,还有股子焦糖裹着甘蔗的甜香,那是英红九号最勾人的魂,像极了我第一次喝到这茶时,外婆在灶间蒸糖糕的味道,连空气里都飘着暖融融的甜。
那年我才十岁,跟着外婆在英德乡下走亲戚。主人家的八仙桌上摆着个青花罐,罐身上画着浅淡的山水,揭开盖的瞬间,褐红色油润的茶条就透着股精气神,不像寻常红茶那样细碎,反倒条索紧结得像揉了劲儿的绸带,指尖捏着能感觉到细微的韧劲。堂屋的八仙桌上摆着个白瓷盖碗,主人家提着铜壶往碗里注开水,沸水撞着茶叶,“哗啦”一声,茶叶在水里打了个旋儿就舒展开来,先是浮在水面,像一片片褐红色的小船,慢慢又沉下去,把水染成透亮的橙红色,像把晚霞揉碎在了碗底。我踮着脚凑过去,鼻尖先沾了点香气,忍不住捏着杯沿抿了一口,先是舌尖触到一丝温润,不烫口,紧接着就有股甘蔗的清甜从喉咙里漫上来,不是糖精的齁甜,是秋阳晒透甘蔗林后,那种带着木质香的甘醇,连呼吸都变得甜丝丝的。外婆笑着拍我手背:“慢些喝,这英红九号是咱广东的宝贝,比你偷藏在衣兜里的糖块金贵多了。”
后来我走南闯北学制茶,在皖南的茶山里采过带露的芽头,闻过祁门红茶那清冽的兰花香;也在桐木关的老屋里,守着炭炉煮过正山小种,尝过那股子醇厚的桂圆甜。可每次在茶桌前坐下,总惦记着英红九号那口独特的甘蔗香,像心里揣着个没解开的结,总想着要寻回当年那口惊艳。直到三十岁那年,我辗转来到英德茶场,在一片连绵的茶园里遇见了阿明师傅,才知道这香气里藏着多少山与风的秘密。阿明家种茶三代,手上的老茧比茶树上的纹路还深,他带我去看海拔六百米的茶园,茶树长在丹霞地貌的红土里,红土透气性好,又带着矿物质的滋养,茶树的枝干被云雾养得格外柔韧,叶片上还沾着没散的晨露,迎着光看像撒了层碎钻。“采英红九号得趁露重,太阳没出来前就得上山,”阿明教我捏着嫩芽的根部往上提,指尖触到的芽叶带着凉意,还能感觉到叶片上细细的绒毛,“一芽二叶最金贵,多一片叶都嫌涩,少一片又不够醇,采的时候得像给娃娃摘帽子,轻手轻脚的。”
采茶女们挎着竹篮在茶丛间穿梭,竹篮上系着的蓝布帕子随风飘着,她们的指尖比蝴蝶还灵活,捏着芽头一折,嫩绿的芽叶就飘落进竹篮里,不一会儿竹篮底就铺了层浅浅的绿。阿明说,英红九号的鲜叶不能堆着,得当天采当天制作,不然香气就跑了。到了制茶坊,杀青的铁锅早烧得泛着青蓝火色,炉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阿明把鲜嫩叶倒进去时,“刺啦”一声响,水汽混着青涩的茶香升腾起来,漫过整个制茶坊,连房梁上挂着的玉米串都沾了茶香。他握着木耙翻炒的动作行云流水,手腕轻轻一扬,鲜叶就在锅里翻个身,从嫩绿慢慢变成深褐,甘蔗香却越来越浓,像藏在叶片里的甜被火唤醒了。“英红九号是全发酵红茶,发酵这步最考验功夫,”阿明一边揉捻一边跟我说,指腹把茶叶搓成条索,力道得均匀,太轻了茶汁出不来,太重了又会碎,“发酵时得守着温湿度,太燥了香不沉,太潮了又会闷出怪味,我爹当年教我时,让我把耳朵贴在发酵箱上听,能听见茶叶发酵时细微的‘沙沙’声,那是茶香在长呢。”我蹲在发酵箱旁看他不时拨开茶堆,茶叶在手里捏着软而不烂,颜色像熟透的枣子,凑近闻时,那股甘蔗甜香里又多了层蜜香,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连指尖都沾了甜。
最难忘的是某个秋雨绵绵的午后,山里的雨来得急,噼里啪啦打在茶园的树叶上,我和阿明躲进茶场的竹楼里。竹楼是老木头搭的,梁上挂着去年的茶筛,墙角摆着个旧木箱,里面装着阿明珍藏的老茶。阿明生起红泥炉,从木箱里取出一小包英红九号,茶叶放了两年,颜色更深了些,却更显油润。他把茶叶放进粗陶壶,倒上山泉水,炉子里的炭火明明灭灭,壶里的水慢慢热起来,先是冒小泡,接着就咕嘟咕嘟开了,水汽在壶口绕了个圈,飘向竹窗。雨珠顺着竹檐往下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小水花,壶里的茶汤翻滚着,热气在窗上凝出一层薄雾,用手指一划,就能看见窗外朦胧的茶园。阿明给我斟了杯茶,茶汤橙红透亮,杯壁上挂着细密的茶珠,像撒了层碎琥珀。我喝了一口,茶汤滑过喉咙时,先是浓郁的甘蔗甜,裹着点焦糖的香,接着是蜜香漫上来,最后在舌根留下淡淡的木香,回甘绵长,像是把整个秋天的暖阳都含在了嘴里,连胃里都暖烘烘的。“这茶性温,”阿明捧着茶杯慢悠悠地说,指腹摩挲着杯沿的纹路,“冬天喝暖身子,夏天泡杯凉茶喝也不燥,就像咱粤北的人,看着温和,骨子里却有韧劲,经得住风雨。”
有次在南方的茶博会上,我带着英红九号去参展。展台不大,就摆了张木桌,几个白瓷杯,还有一罐刚做好的英红九号。来的人大多奔着名气大的名茶去,展台前冷冷清清的,我倒也不急,自己煮了壶茶,慢悠悠地喝着。直到快闭馆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来,先是闻了闻罐里的茶叶,接着又端起我倒好的茶,抿了一口。他先是愣了愣,接着又喝了一大口,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拉着我的手问:“姑娘,这茶是英德来的吧?是不是英红九号?”我点点头,老人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声音也有些发颤:“我年轻时在英德当过兵,那会儿部队旁边就有个茶场,每天早上出操,都能闻到这甘蔗香,有时候茶场的老乡会送我们点茶,晚上站岗时泡一杯,喝着心里就暖。后来转业回了老家,走了几十年,喝了不少红茶,再也没喝过这么地道的味道。”说着他又喝了一杯,茶汤在嘴里品了许久,才慢慢咽下去,“就是这个味,一点都没变,喝着就想起当年和战友们在茶场帮着采茶的日子,太阳晒在背上暖烘烘的,手里的茶叶带着露气,香得很,连汗都是甜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英红九号不只是一杯茶,它藏着一代人的记忆,藏着山与水的馈赠,藏着中国人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一杯茶里,装着的是岁月的温度。
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从江南的茶馆到北方的茶摊,也喝过不少名茶,有的茶贵得让人咋舌,有的茶包装得花里胡哨,可每次回到英德,总爱坐在阿明的竹楼里,围着红泥炉煮一壶英红九号。看着茶叶在水里舒展,闻着那股熟悉的甘蔗甜香,就觉得心里特别踏实。这茶没有祁门红茶的清雅,也没有正山小种的醇厚,却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温润与香甜,像粤北的山,不张扬却有底蕴,春天披绿,秋天染金,默默守着一方水土;像粤北的人,不喧哗却真诚,见面递杯茶,话里都是实在。阿明常说,做茶和做人一样,急不得,得慢慢来,鲜叶要等它长到火候,发酵要等它酿出香味,就像日子,得慢慢过,才能品出甜来。
去年冬天,北方下了场大雪,我把英红九号寄给远方的朋友,附了张纸条:“这是来自丹霞山下的温暖,煮着喝,能尝到秋天的甘蔗香。”后来朋友回信说,她在雪天里煮了这茶,满屋都是甜香,孩子凑过来问是不是在煮糖,一家人围着茶壶喝茶聊天,连窗外的雪都显得不那么冷了。她还说,邻居来串门,喝了一口就问这茶在哪买的,说从来没喝过这么甜的红茶。我看着信笑了,忽然想起外婆当年说的话,好的茶从来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温暖人心的,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雨天里的一把伞,能给人带去实实在在的慰藉。
如今我也常教年轻人做英红九号,从采茶的手法到杀青的火候,从揉捻的力道到发酵的时间,每一步都细细讲解。看着他们认真翻炒鲜叶的样子,闻着制茶坊里飘满的甘蔗香,就知道这口香甜会一直传下去。有个小姑娘第一次炒茶时,不小心把火开太大,鲜叶有点焦,她急得快哭了,我安慰她说,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做茶哪有不犯错的,我当年还把发酵好的茶叶忘在箱子里,捂出霉味呢。小姑娘听了,又笑了起来,接着埋头继续炒。看着她的背影,我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也是这样在茶坊里摸爬滚打,才慢慢懂了英红九号的脾性,懂了茶里的道理。
又到了英红九号采摘的季节,我站在茶园里,看着晨雾中的采茶女提着竹篮穿梭在茶树间,指尖翻飞,嫩芽落入篮中,竹篮渐渐满了,像装了一篮春天。风里的甘蔗香越来越浓,混着泥土的气息,还有采茶女们的说笑声,让人心里满是欢喜。我知道,再过些日子,这些茶叶会变成一盏盏温暖的茶汤,送到千家万户的桌上,在某个寒冷的冬夜,或是某个慵懒的午后,给加班的人带去一丝放松,给想家的人带去一份慰藉,给相聚的人带去一份甜蜜。这就是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里的一抹甜,它不张扬,却用自己的浓郁芳香,在无数人的心里,留下了属于中国红茶的独特温柔。
作者简介:
涂必宏,聋,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协会会员,有纯文学类稿件在《安徽日报》《新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绿色时报》《公民》《清明》《三联生活周刊》《青春》等多种报、刊中刊登。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