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 岭南诗拾遗集】 巾帼诗心在,怎忍让须眉
文|余一(注解与评析)
(清代时期的岭南水乡)
岁月的烽烟湮埋了多少边城与古道,而文字的力量又升腾了无数鲜活的面容。诗歌,她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数个内心波动的热烈与壮美。走进地域独特的岭南,我们会想起书法里的二爨碑,会汲取沟通南来北往的灵渠与梅关古道;也会思念起开发岭南的一代又一代先贤圣哲……
岭南,这片位于中国南疆的沃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开放的文化基因与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自古以来,岭南不仅是南北交流的重要枢纽,更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前沿。在这片土地上,不仅诞生了岭南画派、粤剧、广府建筑等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涌现出一批才情横溢的女诗人。
当开风气之先的岭南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之后,这个独特地域里生活的人们,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方式上,可能比内陆地区要开明与昌隆许多,这样就造就了一批岭南学派的艺术与文学,其中岭南画派及岭南诗派的异军突起,就是明确的证据。今天,我想从岭南地域的女诗人入手,再一次谈点我的些许感受:
岭南女诗人,一大批是从官宦家庭走出,他们由于家庭丰渥,有私塾与家传,加上女子与男孩一起入学,家族中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那种重男轻女思想,岭南士族家庭普遍重视女子教育,鼓励女子读书识字、创作诗词。这种文化氛围为女诗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于是乎,这里诞生出一批有天赋、有才思、有精进的女诗人;
其二,岭南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作为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与南洋、欧洲等地频繁往来。不少女性随父兄出海经商、旅居海外,接触到异域文化与思想。这种跨文化的经历不仅拓宽了她们的视野,也使她们的创作呈现出多元融合的风格特征,如异域风情的描绘、外来意象的引入等,一大批女子与男子一起,从事贸易与远涉重洋,形成一批有见识、广眼界、通外文的女诗人,这样在其作品中,自然带有异域风情与独特的艺术思潮;她们以诗词为媒介,抒发情感、记录生活、反映时代,在中国诗歌史与岭南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因此,岭南地区的女诗人以其独特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在诗词创作上展现出鲜明的特色。她们的作品情感真挚、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岭南地区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特色。通过对岭南女诗人的诗词特色和代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岭南地区的文化和艺术,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岭南女诗人的诗词特色
1. 情感真挚:以诗为镜,映照内心世界
岭南女诗人的作品中,情感表达尤为真挚。她们以诗词为载体,抒发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深切感悟。如清代女诗人黄婉君的《寄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女性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与深度。她们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在她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深刻体验和真挚表达。
2. 题材广泛:从自然到社会的多维度记录与抒写
岭南女诗人的题材涵盖自然风光、社会现实、历史典故、政治时局等多个层面。她们不仅善于描绘岭南的山水、气候、风物,也关注社会变迁与人民疾苦。例如,清代女诗人梁德绳的《秋日偶成》不仅抒发了对季节变换的感慨,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哲思。她们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她们的作品既有对岭南山水的赞美,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3. 风格多样:婉约与豪放并存的艺术魅力
岭南女诗人在风格上既有婉约派的柔美细腻,也有豪放派的大气磅礴。她们在继承传统诗词美学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既有对城市繁华的赞美,也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展现出刚柔并济的艺术魅力。
4、地域特色鲜明:具有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
岭南女诗人的作品中,岭南地域文化元素贯穿始终。无论是粤秀峰的秀美、珠江的浩荡,还是广府民俗、粤剧唱词,都在诗词中得以体现。这种地域性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化辨识度,也为后人研究岭南文化提供了鲜活的文学样本。在她们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岭南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元素。
她们勇敢地表达自我、记录时代、关注社会,展现了女性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能力。她们的存在,为后来的女性文学运动提供了历史依据与文化基础。岭南女诗人的诗词创作,极大地促进了岭南文化的认同与传播。她们以诗歌为媒介,将岭南的自然风貌、人文风情、历史故事等融入作品之中,不仅为岭南地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记忆,也增强了本地居民的文化归属感。今天,这些作品仍是研究岭南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岭南女诗人不仅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在艺术史上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她们的诗词常与绘画、粤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形成“诗画同源”“诗剧共融”的现象。例如,粤剧中的许多唱段便源于女诗人的诗词创作,而岭南画派的画家也常以女诗人的诗句为题作画,形成新诗画一体的艺术风格。
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感知力,在诗词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她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情感真挚、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特点,更承载着岭南地区的文化记忆与历史变迁。她们在中国诗歌史、女性文学史、岭南艺术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五、陈璇珍诗词12首
陈璇珍(1910-1985),广东梅州大埔人,民国时期著名女诗人,曾担任广州民生中学校长。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曾任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其诗作以抗战题材为核心,代表作《微尘吟草》(1947年友声出版社)被列为抗战文献,语言融合古典韵律与现代思想,展现女性视角下的家国情怀。她与伦鸾、王兰馨等构成广东女性文学群体。(参考《大埔县志》及《岭南文库》等资料)
——————————————————————
1、洗心潭
洗心亭畔洗心潭,树影森森山影蓝。
舀水一瓢狂自饮,消除百虑舌余甘。
【评析】洗心亭、洗心池、洗心潭,一般在佛教寺院内设立,此作乃诗人于洗心潭即景抒怀之写照,树影、山影、人影,构成全诗之主干,后两句虚实相续,写出诗人渴饮清泉,百虑消除后的感觉,当时抗战期间消息传来不得不忧虑,此刻,难得的清醒与舒畅——一定是战场上传来了好消息,中国必胜!
2、飞来寺澄碧泉
碧水一池似镜平,山光掩映倍澄明。
世间万象终归浊,惟此泉流亙古清。
【评析】飞来寺位于位于广东省清远市城北23公里的飞来峡内,建于梁武帝时期,作者借游览飞来寺,写眼前景致:山光澄明,万象皆浊,泉清泠冽;后两句,借诗说人生感悟:万象归浊,浊,就是混沌及说不清的,而眼前的这道澄碧泉,却是万古清流;或许作者在说自己内心世界的清澈。此作与上面的洗心潭对照来读,有种闲暇里的快慰之感。
3、潖江泛棹
绿水青山足遣怀,春风一櫂把诗裁。
渔翁欸欸怜骚客,捕得肥鱼佐酒杯。
【评析】潖江,是一处美好的泛舟畅游去处。群山环抱,绿水清澈,诗中“春风裁诗”与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着关联,暗用此典,也算是活用。借着这骀荡的春风,放飞自我压抑好久的愁绪,就连渔翁也十分体恤诗人:随着桨声欸乃,欢快捕鱼,暮色加深,肥鱼佐酒,那是抗战胜利后的快慰。大家又团聚酒桌,豪吟一番“渔父词”啦!
4、从化百丈飞瀑
银河倒泄成飞瀑,如此江山入画图。
喷雪溅珠吹不散,烦襟一涤一尘无。
【评析】此作想象瑰丽,描摹细腻,百丈飞瀑的气势磅礴,又将自己的心绪与观瀑溶于一体,时代的烦恼与难得安宁的胸襟,来此一洗,一尘尽无,写出了诗人洗心的又一境界。从化是广州邻近的避寒圣地,因景致宜人,风光物态宛如人间图画,引起历代文人墨客竞相歌咏。
5、感怀
满江春水万重波,未似家愁国恨多。
无语新亭皆血泪,覆巢飞燕遍山河。
漫云沧海尘难掩,自有雄心劫不磨。
舞剑莫辞倾一醉,临风何必独悲歌。
【评析】此诗创作于抗战时期,家仇国恨浓缩于感怀中。诗中运用典故“对泣新亭、巢倾卵覆”,加强了悲剧性的陈述,沧海蒙尘,心劫不磨,舞剑悲歌,写出了诗人渴望驱除日寇,还世界太平的壮志痛歌。全诗每联都用否定、设问的语气,加剧了感怀者的满腔热血与壮志难酬,对战事的焦灼与未来不安的愁绪,最后一句收缩全篇,道出了必胜的豪气。
6、冬日安顺旅次抒怀
犹是胡尘遍九州,金瓯残缺怯登楼。
几回泪向干戈洒,到处情同草木愁。
剑侠知君怜作客,柳丝牵我怨封侯。
山城日落三冬暮,又见菱花笑白头。
【评析】此诗作于抗战期间,遍地焦土山河破碎,冬日山城日暮,倍添一种惆怅与伤感的氛围。战事焦灼,泪洒干戈,草木萧瑟,这个时候,诗人怕登楼远眺,更不忍见故友侠义之士,作为一介女士,亦不忍看到多少男人上疆场而抛头颅,封侯之怨,用典。行笔至此,只见菱花头白,在寒风中瑟瑟俯仰,作者也只有强颜欢笑,寄托对未来的一种担忧与时局动荡难定。
7、长相思
风凄凄,雨霏霏,陌上杨花不住飞,黄莺着意啼。
鬓丝丝,恨依依,春去春来人未归,问天天不知。
【评析】春思故人,倚恨问天,这首词写作者盼人归,一年又一年,可见,用情之苦,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长相思”词格的通俗写法,但风雨飞花,黄莺苦啼,多少故人不回,言15年抗战之苦也。作者借力是成功的,意境也十分恰合当时的诗境。
8、浪淘沙
芳草绿萋萋,绣满湖堤。青山碧水白云低。杜宇也知春欲去,一味酸啼。
人在小桥西,梦断归期。更从何处寄相思,雾恨烟愁飞不断,一片凄迷。
注释:杜宇,即杜鹃鸟。
【评析】此组诗词是1946年作者结集出版的,因此我们置身那个年代,那个背景,就可悟出诗人的许多愁绪。芳草萋萋、绣满湖堤,一个“绣”字,写出了女诗人独特的意境与思考,春草渐漫湖堤,渐行渐远还生,山光水色是多么明丽,白云骎骎低垂奔来,可见暮春之际的女人心声,惜春还惜芳华,只是耳畔那杜鹃鸟不住的嘶啼,撩拨这无尽的愁绪。下片的抒情,还是寻常套路,写相思、盼人归。
9、喝火令·丙戌中秋
怕见中秋原来,年年别恨生。不堪长醉不堪醒,肠断闺中思妇,肠断汉家营。谁为吹芦管,何来急暮砧。
秋声唤起万般情,怎忍思他,怎忍卷帘听。怎忍烧残红烛,怎忍写凄清。
【注释】汉家营,指国家的中央军队,陆游曾有:“何时青海月,重照汉家营”。
【评析】丙戌,是1946年,抗战胜利不久,内战又在磨刀霍霍。作为女诗人的作品,书中或许会包含作者在抗战期间的个人情感,如对和平的渴望、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中秋本是月圆人团圆的时刻,却多少“不堪”、多少“肠断”、多少“怎忍”,这种思人的愁绪,令诗人在徘徊、在踌躇,可见,有人永远的离去,所以,只有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这种深沉的怀人之情、念人之感,融入这中秋的惆怅之中。
10、临江仙·丙戌重阳
羊城一夕无风雨,依然闷过重阳。
枳篱开处菊花香,茱萸聊自插,痛惜雁分行。
载酒江湖无一事,何曾着眼侯王。此生恰似白鸥翔,浮家秋水阔,归梦碧天长。
【评析】重阳节,在岭南一带是个重要而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本词的词眼在“闷过”二字,后面全是围绕这些展开的:但见作者目之所及,枳篱菊花自香开、茱萸自插、大雁劳飞离别,下片,写一种无奈的思绪——载酒江湖、白鸥闲翔。这或许就是战乱中闺中少妇的情绪,离人如去雁,哪怕是重要的节日,也是十分烦闷与不安的。“浮家秋水阔,归梦碧天长。”这两句是写船家的,但此处是喻指身家如浮萍,秋水辽阔、归梦天长,写得又很豪情满满,希望满满。
11、惜分飞·惜别江南才女储问鹃
荔子湾头商涤暑,忽作销魂别处。
君是多情雨,泪痕点点留人住。
不恨相逢时已暮,恨我匆匆又去。
握手更相觑,诗笺写尽断肠句。
注释:褚问鹃,即褚松雪(1896-1993)。其父褚成钰,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工诗词,尤工作赋,曾参与创办嘉兴学堂,民国后任职于浙江高等法院,著有《变法平议》《自强论》《复益草堂诗存》等。其母朱庄,曾任嘉兴公立女校校长。
【评析】这首词写与好友惜别。褚问鹃与作者相别于广州,荔子湾头刚谈完怎样消暑,这边就要分开,想来相逢是多么美好又多么短暂,作者将她比作多情雨,可见她们相知甚深。雨点、泪痕、话语、分别语,全部浓缩在彼此的诗笺之中。
——————————————
六、谢方端 ( 1724-1813 )
字小楼,号春洲女史,雍正二年(1724)生于肇庆阳春岗美轮水村(今岗美),是广东名解元谢仲坃长女。幼失母,聪颖善读、记忆力强;精通历史、音韵,善写诗,深受父亲宠爱。人称为才女。乾隆初年嫁同乡三甲堡贡生刘宗衍为妻,婚后育有两子,但而立之年丈夫病故,后一直过着守节抚孤的寡居生活,闲暇之余稍有诗歌创作,卒于嘉庆十八年(1813)。
谢方端勤于创作,其子刘世馨整理成《小楼吟稿》和《小楼诗抄》二册。成书之前,巧逢广东督学李调元路过阳春。世馨将其母诗稿奉上,恳请写序。李调元阅后,击节喝彩:“其诗冲容大雅,陶写性天。”欣然作序。翰林院编修官冯敏昌也为其作《谢方端传》。谢与儿子相依为命,鞠育殷勤。刘世馨不负母望,参加省城考试其学识深受广东督学李调元赏识,授予贡生。后历任番禺、翁源、陆丰等县教谕和雷州府教授,诗作也为“岭南诗坛”注目。
自海口渡海至梅菉
一派沧溟阔,洪涛直壁城。
风帆回港影,沙浦乱潮声。
蜃气通波渺,鸢飞逐浪轻。
白云斜卷外,山色绕堤营。
注释:
1、此诗写于乾隆四年(1739),谢方端随父在崖州已度过了六年时光,已经16岁。这一年,其父谢仲坃因治崖有功,升任湖南常宁知县。
沧溟,指大海的广袤无垠,也用来比喻宽广无边的事物。“沙浦”意为水边沙地,或指水草肥茂的水边洼地,土壤肥沃的沙滩。
蜃气,古人认为是蜃吐出的气息。这里指是海边的一种自然发生的光学现象,云雾将光线偏折而在遥远的距离或天空中生成虚像。
评析:女诗人用非常成熟的口吻描述了自己一家人即将离开崖州,经海口登船离别的情景。大气、浑厚,将眼前看到的沿岸繁华景象,一一述说。
自海口至梅菉,山海蔚为壮观,那奇幻的蜃光,直通浩渺天际,矫健的海鸟,在碧波中俯贴舞翔,极目斜卷的白云之外,梅菉港出现在那山色缭绕的海堤营寨之中。洪涛迫岸,沧溟辽远,归帆靠岸,潮涌沙滩。登船望远,蜃气迷茫,海波淼淼,鸥鹭在船舷周围逐浪轻翔,好一派海边美景壮丽画图,表达了作者对海南的留恋与离别时的依依难舍之情。
因为马上就要离开崖州,她随父亲经惠州、广州、博罗、恩平等地,所到之处都用诗歌记录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这在清代初期,一个女孩子才16岁,有如此学识与眼界,也是凤毛麟角的。
喜赋
廿载劳劳郡县忙,大江南北号循良。
铜章不枉铃封奏,丹韶须宣到武昌。
万里辨奸天子烺,九重谆问小臣光。
遥知扬对彤墀下,旋惹炉香满绮裳。
注释:1、此诗大约作于1777年后,其父在广州去世,这年谢方端也已经年过半百了。回首这大半生,为丈夫持家,教儿子成才,替父亲送终,世俗交给她的所有任务都已经完成。于是,终于可以松开心底的弦,过一过自在的诗书生活,诗词创作更多了。
2、循良,指官吏奉公守法、百姓淳朴善良。
3、铜章、丹韶,这里指朝廷下达的文件与举措。
4、彤墀:彤墀,读音tóng chí,即丹墀。 借指朝廷。 出自唐·韩愈《归鼓城》。
评析:这是一首晚年的谢方端信手拈来的作品,《喜赋》,看得出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万事放下的轻松,她由长子赡养,随长子辗转于各个任职地。廿载劳劳,指她三十岁守寡到五十多岁已经20余年,辗转郡县衙门,与儿子、孙子尽享晚年天伦时光。诗作内容不外写朝廷的英明与百姓的安居乐业,从诗中反映了乾隆年间的盛世景象。她在享受晚年生活的快乐时,常带上笔墨行囊,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用诗作记下来,这样得到诗集二大本——有词赋一本和《小楼吟稿》一书(词赋现已遗失)。
越王台
谢方端〔清代〕
左纛今何在,层台尚有名。
多因臣大汉,罢得岭南兵。
锦石移新卉,龙川就旧城。
粤人崇旧德,登眺有余情。
注释:1、此诗约写于其长子刘世馨仕途履新后,在任职龙川时写下《越王台》一诗,谢方端跟随长子宦游,走南闯北,有不少纪游诗。
左纛:古代皇帝车上用犛牛尾做的装饰物,设在车衡的左边。 旧指帝王的车辆。
“多因臣大汉,罢得岭南兵。”指秦时龙川令赵佗向刘邦称臣,这样就省却了汉朝大军南下征战的危害。
4、旧德,指赵佗实行与百越融合、大力用中原的技术改造南粤落后的生产力,这是对赵佗政德的歌颂。
评析:越王台,在广东有多处,据明末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在长乐县五华山下者,曰长乐,佗受汉封时所筑。长乐本龙川地,佗之旧治。”赵佗统治南越时,在岭南地区筑造了4个行宫(台),分别是广州的朝汉台、广州越秀山越王台、新兴的白鹿台和五华的长乐台。此作是怀古诗,描写的是广东五华的越王台。锦石新卉,龙川旧城,一片繁荣的景象,作者登高眺远,设问开篇,中间用六句来作答,一是怀念赵佗的丰功伟绩,二来寄托自己生活的余情。
寄父长沙府署中
南望黄鹤楼,有无苍梧山。白云从风来,日夕度间关。
念此闺中人,焉能随往还?晨昏久缺侍,生女如等闲。
岂无鳞红书,何以觌面颜?郁郁愁苦心,欲诉难跻攀。
自作未亡人,碧血愁谰斑。离鸾抡贞操,孤琴抚楼间。
漠漠楚天远,诚莫知我艰。母早辞绣帏,父长宦荆蛮。
夫也又无禄,哀鸣何所扳?缄书一及此,愁肠转如环。
安得如飞鸿?来此湘水湾。
注释:1、此诗写作于中年时期,谢之父尚在长沙府任职常宁知县,父女之间书信往来,乃寄怀之作。把母亲、丈夫的离去带来的无尽伤痛向父亲倾诉,词意恳切,愁绪抑郁。
2、觌面,拼音:dí miàn,释义:看见;见面,当面。语见:宋陆游《前诗感慨颇深犹吾前日之言也明日读而悔之乃复作此然亦未能超然物外也》诗:“世人欲觅何由得,觌面相逢唤不应。”
评析:这是五古,以诗作书,四问四答,从诗中也可知,其母“早辞绣帏”,应该在她出嫁不久后,就去世了;而且夫婿家素贫,早早病逝,又无功名,留给她的就是辛劳。诗人表达了与父亲远隔千里,不能团聚。其离愁别恨、孤寂难耐的内心苦楚,只有写信寄语飞鸿,向远隔千里的父亲表达。诗中巧用四个设问,四个回答,愁肠百结,声声是泪,相信其父读到,也会感慨泣零的。
——————————
参考文献
一、冼玉清:《广东女子艺文考》,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年七月初版。
二、何竹平编:《顺德诗征》(香港版),1997年。
三、陈永正:《顺德诗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四、多地的地方志、《家谱》、《潮州府志》、《嘉应府志》、《梅州罗氏家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