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子精神
文/宫正杰
每当我爬山赏景或漫步乡间田野,或是徜徉庭院公园,总能与竹子不期而遇。它虽名为“竹”,质底坚硬,似木非木,而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俗名人称“盛母草”。从南方到北方,处处可见它的身影,且品种繁多。如,青竹挺拔苍翠,绿荫如屏是山野间的一抹亮色;它不但给山川穿山了绿装,美化了风景,更重要的是防护山体滑坡,防止水土流失。梅竹映雪,自带几分清雅;它在寒冷的北风中,傲然毅力,遮风挡寒。斑竹虽身上布满点点泪痕,却藏着千年传说;金镶玉竹黄中透绿,堪称观赏佳品。不同的竹子有不同的用处,有的扎根路边或公园作绿化,守护一方水土;有的栽于庭院供观赏,装点生活景致;还有的质地坚韧,被制成竹篮、竹床、竹席、竹筷等各式竹器,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子。
自古文人雅士对竹子有着深切的情怀,被誉为四君之一。曾经有人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佩切壮语。竹子最动人的,是它与生俱来的品性。古人云“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仍虚心”,这便是对它最好的写照。地下的竹笋尚未破土,就已经孕育了紧实的竹节,那是它刻在骨子里的气节;待它节节拔高,直上云霄,茎秆却始终中空,藏着谦逊低调的本心。更难得的是它的团结向上一株株竹子簇拥生长,地下的竹根紧密相连、盘根错节,共同汲取养分、抵御风雨;地上的竹秆相互扶持,即便狂风来袭,也能抱团挺立,不被轻易吹倒。四季轮回中,它始终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寒冬里不凋零,酷暑中不枯萎,用顽强的生命力诠释着“不屈不挠”。

凝视着这片浓密的竹林,不免让人联想到世间那些心怀信念和远大抱负、团结奋进的人们。
你看看向校园里的学生,他们如同新生的竹笋,带着“虚心”的态度认真钻研知识,靠着“向上”的劲头攻克一个个难题。运动场上,他们像竹子般紧密配合,分工协作、互帮互助,在共同努力中拿下一个又一个竞赛成绩,让青春在团结中绽放光彩。
当你走进工厂企业,车间里的工人、办公室的职员,也藏着竹子的“抱团精神”。一条生产线的运转,一个项目的推进,从来不是单靠一人之力。从设计到生产,从销售到售后,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人各司其职又彼此支撑,就像盘根错节的竹根、相互扶持的竹秆,凭着紧密合作的劲头,攻克技术难关、抢占市场先机,让企业在竞争中稳步前行。
然而,最让人动容的,是竹子精神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契合。回溯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像竹子般“不屈不挠”,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守阵地,与敌人殊死搏斗;解放战争时期,他们靠着“团结”的力量,军民一心、协同作战,推翻压迫迎来解放;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们如竹子般“有节有骨”,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在当今和平时期,每遇到抢险救灾时,人民解放军义不容辞,深入最危险的阵地,正是这份团结与坚韧,让他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朴素的话语,藏着最深刻的真理。竹子用生长的姿态告诉我们,团结能抵御风雨;历史用胜利的事实证明,团结能攻克难关。如今,我们十四亿中国人民,正如一片挺拔的竹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面对任何挑战与考验,只要我们像竹子般紧密团结、虚心向上、不屈不挠,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份“竹子精神”,必将成为我们奋勇前进的不竭动力,引领我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作者简介:宫正杰,周至县九峰镇永丰村人。生于1967年4月。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农民,主要从事中医药工作,酷爱文学,首阳山魁星文学社社长,周至县作协会员。曾编辑出版了《三十年同学情》、《怀念我的父亲》、《乡吟》等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