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居正
人世间有一类人,自认为自诩聪明,实则短视。他们精于计算、善于钻营,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奉为圭臬。可以称之为“精致利己者”。这类人行事,但求己利,不问其余。宁愿我负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负我。 他们眼中只见自己,时时刻刻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罔顾子孙,更遑论他人。殊不知,这般行径,竟是透支了自己与后代的福报。他们以为占了便宜,实则埋下祸根,甚或至于断子绝孙,自毁长城。
前不久许家印“入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其他贪腐官员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或许也是其精致算计的结果。
曹德旺先生认为,金钱具有强大的反噬力,普通人若缺乏足够的德行与智慧,难以抵御财富带来的诱惑与挑战。当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部分人会逐渐忽视道德底线、社会规则及人格尊严,将金钱视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标准。而驾驭财富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深邃的智慧、坚定的毅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若缺乏这些素质,财富最终可能因认知不足而消散。例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或滥用财富的行为,都会导致财富难以长久保留。
事实上,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财重身轻”。换言之,如果“德不配位”,则必有灾殃;如果利令智昏、得意忘形,则会加速人的堕落、失败,甚至灭亡。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名与利,固然人类所共逐,然而须知这世间万事,皆有代价。名利二字,须以福报兑换,更要靠德行承载。无德而居高位,必遭奇祸;薄福而享厚禄,终是镜花水月。可惜世人多不见此理,徒然奔忙,到头来一场空忙。
有人钱在银行,人在天堂;有人人在监狱,钱在情人;有人一生掠夺天下,死后没几年其家产被其子孙败个精光。你还不得不信,不是有位老板司机这样说,一直以为自己是为老板打工,到头来是老板一直为自己打工。我好像在普陀山佛学院戒忍大和尚住所见过他。
有人为了自己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甚至伤天害理。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真正含义:人间法律,难免百密一疏。然而天地间自有一张更大更密的网,无远弗届,无微不察。天道循环,报应不爽,九紫离火运至及之后40年,是一百八十年的总账,终须一一清算,总有一款适合他——法网有疏,天网无漏。
不少人坚决不信天道,然而,天道如日月之循环,无时无刻不在运行之中,与你信与不信没有关系。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天道公平,削峰填谷;人道自私,劫贫济富。人道既逆天道,又岂能长久?轻则“天收家产”,重者招致灭顶之灾、家破人亡;更有甚者:上苍出手洗牌、朝代更迭!
那些顶级富豪,哪个不是人精中的人精?他们算计精明,手段老辣,看似几乎无所不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机关算尽,终究逃不出天道的手掌心。
晚清巨贾盛宣怀,可谓富可敌国。此人深谋远虑,设立“愚斋义庄”,其性质颇似今日之家族信托基金,本欲保子孙世代富贵。谁知在他死后不过十六年,以盛恩颐为首的子女便将这义庄解散,万贯家财顷刻间灰飞烟灭。
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去世,留下1160万两白银。但42年后,他最宠爱的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祠堂门房,死时腹中没有一粒米。尽管,盛宣怀死前留有遗嘱,将遗产的一半拿出来建“愚斋义庄”,做慈善,一半平均分给盛氏5房。也就是说,盛宣怀的5个儿子各得116万两,“愚斋义庄”资金高达580万两。
除了那116万两银元,24岁的盛恩颐还继任为轮船招商局董事长,通商银行董事长,“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总经理。不仅如此,盛宣怀生前还为他娶了孙宝琦的嫡女孙用慧。盛恩颐的人生到此,可以说超越了当时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可谁知他却生生将这一手王炸打得稀巴烂。
盛恩颐即便被母亲庄夫人拎去公司“上班”,也不过是他换个地方抽大烟而已。盛宣怀死后,盛四则是忙得不可开交地败家。盛四不喜欢大自己3岁的妻子孙用慧,光是姨太太就娶了11房,还给她们每个人都配了一栋花园洋房和一台进口小汽车,更有一群男仆女佣。
当时,上海进口的头一辆奔驰车是他买下的,他还把车换成银制的,上面刻上名字,因为排行老四,租界车牌是4444。盛四经常白天睡大觉,到了下午四五点才起来,起床后一有事要用钱,若家里现钱不够、银行打烊,他就随便在家里拿一件老古董去当铺里当掉,换钱。等次日早上银行开门了,再让人去赎回来。
除此之外,他还好赌。曾经一夜之间,把上海北京路、黄河路一带有着100多栋房子的弄堂,囫囵个输给了浙江总督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
其实,盛宣怀不是不知道儿子纨绔,但他觉得盛恩颐的母亲庄夫人善治家,又精明过人,有她在家不会败的。庄夫人在世时,对儿子百依百顺,明知他败家,却依然不劝阻。
盛怀宣去世后,夫人庄德华掌管家业,谨遵丈夫遗嘱管理义庄。然而,1927年庄夫人一去世,败家子盛恩颐又打起了“愚斋义庄”的主意。于是,他和几个兄弟商议将义庄的钱拿出来给五房分了,这一下盛恩颐就又有了50万两的银子挥霍。
到了1945年,盛恩颐已将从盛宣怀、庄夫人那里得到的遗产全败光了。等钱花光了,他就开始卖老宅,卖古董,卖田地,甚至还卖衣服,总之能卖的都卖了。因为卖了老宅,没有地方住,便只能缩在留园的门房里,曾经的阔少爷,终究混成了乞丐。1958年的一天,瘦骨嶙峋、破烂乞丐一般的盛恩颐饿死在了留园的门房,死时腹中没有一粒米。
盛恩颐从小含着金汤匙出生,即便什么都不做,单单靠父亲留下来的遗产便可衣食无忧,可他偏偏是个败家子,不仅败光了父亲留下的,还连儿子的家产也败了。曾国藩曾说,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孝,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
观此历史可知,唯有人类崇高的道德与无上的悲悯,方能保一个家族千秋万代,长青不衰。钱财终有尽时,德行方能传世。今人每羡西方富豪,欲效其设立信托基金,绞尽脑汁,不择手段,欲将财富传之万世。此等想法,不仅贪婪,更是无知至极。世上岂有不散之筵席?岂有不断之血脉?痴心妄想,莫此为甚!
精致利己者,终究害人害己。若能放眼长远,以德为本,仁心待人,悲悯大千,或许方能避免那反噬之苦。
作者简介:
林居正,现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凤凰网湾区观察专栏作者。业余喜欢散文写作,散文集《文心跋涉》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