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家堡子纪事56(石轩叔一家之一)
二虎家向西隔一家就是堡子的西头,西头的路中央耸立着那珠苍老的古槐树,古槐足足需要五个人手拉手才能抱笼起来。据说这株古槐有六百年的历史,六百年里待在路中间,一动不动,没有丝毫得感到累,待的心都空了,可叶子还墨绿墨绿地匍满了堡子的西头。有时当看到这珠苍老的古槐我就在想,要没有这珠古槐,堡子该有多乏味,这株古槐到世上就是为堡子而来的,为堡子的风景静静地待在那里持守了六百年。正是有了这珠古槐,使得堡子看起来才有了沧桑感、历史感和厚重感,使得过路的人们看堡子,把它不敢作为一个简单的小巷道,把它不觉就和一段古老的历史联系起来,对堡子增加了一份神秘和厚重。紧贴着古槐的西边放着一个径约七尺的石碾子,这个石碾子从何时开始在这里与古槐做伴,人们已无法考究,但只从石碾子上的被磨的蚂蚁爬在上面都会滑倒的光洁发亮的碾面,就能猜想到它的身上承载着堡子里多少个世纪以来曾经经历过的久久往事。
古槐的北边靠东一家是石轩叔家。如果你绕着西关村转一圈,你能看到石轩叔家的房子绝对最雅致、最讲究。尽管三叔和五叔家的房子也很气派,但与石轩叔家的房子比起来,三叔和五叔家的房子就像两位有气韵的老妪,风骨虽存,可消逝的岁月掩饰不住她鬓角上流露出的苍老。石轩叔家的房子就像一位有风韵的少妇,气质淡雅,充满着诱人的青春魅力。站在堡子中间看两旁的门楼,你会觉得石轩叔家的门楼并不过于显眼,大门也并不是最气派的,这可能与石轩叔做人内敛的气质有关。门楼虽然不高大气派,可你走到跟前细看,会发现门楼做工很讲究,门楼的青砖上雕刻的花纹雅致有味,漆黑的大门上发出幽幽的亮光,两个石狮子门墩卧在那里威严中透露出一丝调皮。进了大门,正对着是一个照壁,洁白的瓷片作为照壁的衬底,中央嵌的醒目的“德善传家”几个黑色大字,据说照壁上的这些瓷片还是专门在景德镇烧制的。照壁前面是一个小花坛,花坛种植着青竹、罗汉松和雏菊,花坛两边放置了两盘石榴树和桂花树的盆景。
顺着青砖铺的小路绕过照壁,是一个两丈深的小院,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的中间有一条用杂色小石子铺的小路通向前房,院子的东面立着几个半人高的拴马桩,院子的西面有一口水井,井口用一个石盖盖着,井口上面安着一个辘轳,辘轳上面整齐地缠绕着几层用牛筋做的井绳,井绳的端头挂着一个打水用的铁钩。前房门两边的柱子上嵌着一幅烫金的对联:忠厚仁义传家远,诗书慈善继世长。前房没有太多摆设,三间房一明两暗,中间一间敞亮着,作为过道,两边两间扎为客房。过了前房后面正对着内门,内门分出前后两院。进了内门是一个有半尺深的条形的院池,院池的两边是青石铺的走廊,沿着走廊东西两面分别是三间厢房。左右厢房门对开着,楠木门的下部雕有雅致的图案,上面是用橡木条拼接的有固定图案的格子。院子的正中央放置着两盆白玉兰和发财树。
厢房的北面是石轩叔家的厅房,迈过门槛,看到正厅里面的装饰散发着一种古色古香的书卷气息。正对着的中堂后面靠着屏风是一幅淡雅的青竹图,图的两边是一对醒目的对联“古今百善孝为先,德勤孝义传家宝。”横匾写的两个隶体大字“朴堂”。据说这幅对联是西关名人陈古亭先生的手笔。对联的下面是一个两边向上翘起的楠木做的长条桌,桌上摆着两个清代景德镇出的白色瓷瓶。条桌的两边分别摆放着两个木制的花架,花架上放着两盆油绿油绿的君子兰。在中堂的中间摆放着一个紫檀木做的八仙桌,桌子四面摆放着两对做工讲究的楠木椅子。
西关村的能行人很多,在这些能行人中石轩叔绝对算是翘楚,是最值得翘大拇指的那位,石轩叔的本事和经历的曲折容我在后面慢慢地说来。石轩叔个头不高,人显得清廋,走起路来身板挺的很直。石轩叔见人总是和蔼地微笑,从未见到他对谁摆过脸色或者发过脾气。说话语速不快,可说起话来一板一眼,柔中带刚,有抑扬顿挫,你先不管他说的啥内容,单凭声音就有感染力。我高中毕业之后回乡在生产队上工经常和他在一起干活,据他给我说,我父亲在世的时候他们经常在一起攀谈,因为他们俩幼年都有因家贫而自我奋斗的经历,又都经历过大风大雨,所以说话就很投缘。由于石轩叔和父亲有那一层亲近,在他的眼里看我就有些不同一般,与我交谈时就多了些关护和叮嘱。石轩叔人生阅历丰富,说起中国历史以及民国以来的事情如数家珍,并告诉我他成长过程中的不平凡的经历。
贺家堡子纪事57(石轩叔一家之二)
石轩叔自幼丧父,母亲守了他一个独苗。据他说父亲给他母子留下来的唯一的家当就是一间厦房,寡母带独子可以想象石轩叔幼年生活的艰辛。寒门出贵子,石轩叔自幼就争气懂事,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母亲,长大之后挣了钱一定给家里盖村里最好的房子。因为家境贫寒,石轩叔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无钱供他读书,十多岁经人介绍到西安的德丰银号当学徒。一个农村娃刚进省城的一个大银号,一切都感到既新奇又陌生,在银号里面早晚开关门、抹桌子、扫地、晚上值班守夜都是他的事情,可石轩叔心灵、眼活、手勤,为人从不怕吃亏,做事从不怕吃苦。石轩叔在西安城开始做事之后,方才知道知识的重要,每天把银号安排他的事情做利索之后,利用晚上或别人休息的时间,自己一个人读书认字。银号账房的董先生精通文墨,过去曾经在乡下做过私塾先生,看到这个年轻人是一位可塑之才,也就有心教他,每天教他认字和基本的文化知识,这样董先生就成了石轩叔的启蒙老师。董先生不只精通文墨,而且对周易有一定地研究,精到地掌握《奇门遁甲》和邵雍的《梅花易数》。他观察石轩叔的面相和日常的做派,心里知道这个年轻人将来必是一个大用之才,日后定有发达的时候,因此对他也就格外关照。石轩叔难得遇上这样一位乐意教他的好先生,也就更加勤奋好学,加之石轩叔机敏聪慧,学习长进很快。除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之外,石轩叔还从董先生身上学接人待物、仁礼待道,包括后来观人算卦的本事也就是从董先生那里学来的。
银号大掌柜经过长期观察也喜欢上了这个心灵、眼活、勤快的年轻相公,慢慢地把银号中一些重要的活路有意安排给他让他历练。在银号做了三年事之后,石轩叔对银号的存款、贷款、货币汇兑、记账、利息的计算各项业务都十分娴熟。大掌柜感觉石轩叔对银号的内部业务已经十分精通,就开始在出门商谈客户,与商号各老板洽谈业务都带上石轩叔,有意让他经受银号业务的全面历练,石轩叔也确实成为他涉外的一位得力助手,石轩叔的随机应变、临时机锋让他的生意如鱼得水。几年之后德丰银号在西大街办了一个分号,银号大掌柜安排石轩叔担任分号掌柜,开始独立支撑分号的生意。
银号大掌柜之所以让石轩叔得到多方面的历练,并委他做分号掌柜的重任,一方面发现石轩叔确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分号的摊子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支撑。另外大掌柜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的千金年芳十八,长的如花似玉,银号大掌柜眼里看上了这个机灵的小伙子。私下在和夫人谈到这个事情时,夫人感觉到小伙子虽然灵性,可他的家在乡下,家境过于贫寒,感觉不门当户对。大掌柜对夫人说:你忘了我自己就是贫困出身,还不是靠自己几十年的努力在西安城打下了一个天下,我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家贫出贵子,幼年有这么一段贫寒的经历,心里就憋着一股劲,有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雄心大志,这些人日后方能成大才。在交上二十六岁那年春节,石轩叔与银号大掌柜的女儿完了大婚。德丰银号是西安十大银号之一,大掌柜在西安城商行中享有极高的声誉。结婚那天,西安的政府官员,各大商号老板都来庆贺,在《新秦日报》上还专门登载了德丰银号大掌柜女儿大婚的消息。
石轩叔成婚之后,也就成了将来德丰银号的掌门人。事实上他已经成为银号的二掌柜,这个时间大掌柜已经年迈,银号的日常事务都由石轩叔来调停和处理。据石轩叔后来和我们一起在洼渠平整土地的时候讲,他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银号业务十分忙碌,每个周到了礼拜天,他会卸下一切业务,到浴池泡澡、休息,缓解一周的疲劳。在石轩叔三十五岁的时候,银号大掌柜突然得了一个紧症不幸去世,石轩叔就自然成了德丰银号的大掌柜。之后的几年里德丰银号的生意在石轩叔的精心经营下,日渐兴隆,在原来的基础上在西安又扩建了三个分号,还在咸阳和宝鸡建立了两个分号。
贺家堡子纪事58(石轩叔一家之三)
在忙碌的生意中间,石轩叔没有忘记父亲过世时给他留下的一间厦房的心酸记忆,让人在西关村盖起了最精致、最气派的房子。由于银号的生意忙碌,石轩叔自己抽不出身回去招呼盖房子的事,就把盖房子的事委托给他的一位平常承接古建筑修复和楼堂馆所建设的朋友张先生来承建。石轩叔这天到张先生的商号把自己盖房子的想法告诉张先生。石轩叔说:我家的庄基在蓝田老家贺家堡子西头大槐树北面靠里一家,庄基是一个三间宽,十丈长的一个大院落,庄基上现在有父亲在世时留下的一间已经破旧的厦房,厦房就不保留了,在庄基上盖上几进房子,房子要盖的大气、庄重、讲究,从外面看还不过于显眼奢华,这件事情就托付给你。张先生听了之后说道:等我考虑后,拿出一个初步方案,再征求你的意见。
张先生有丰富的房屋修缮和古典民宅的建筑经验,像石轩叔家这种民宅对他来说不算难事,过了两天两个人相约在西大街的宝顺茶庄一起商量张先生提出的方案。茶庄在鼓楼西边不远的一栋古色古香的二层木质小楼里面,门前的一排浓密的树叶遮挡住茶庄二楼的窗口,从门前看茶庄有一种静谧、清幽的感觉。宝顺茶庄是一个专门做高档茶生意的茶庄,除了卖茶之外,还设置了大厅和多个小包间供商贾商谈生意、官员谈事情,大老板们品完茶谈完生意大多都要带些茶回去作为送给朋友的礼品,因此茶庄的生意看似平淡其实很红火。进了茶庄,一位端庄素雅的少女身着古装在弹奏着低沉的琵琶曲: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官蔓草,楚庙寒鸦。石轩叔和张先生在幽凄的音乐声中随着门迎的引领上了二楼。茶庄老板听门迎说石轩叔来了,赶紧出来招呼两个人在一个包间里坐下,和石轩叔相互寒暄了几句然后问道:今天二位喝啥茶?石轩叔答道:就来一壶西湖龙井,老板让跑堂拿来一壶龙井。等茶泡了一会,跑堂给石轩叔和张先生分别斟了一杯。石轩叔端起茶杯,对张先生说道:龙井被称为百茶之首,当年乾隆六次下江南,曾经四次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乾隆曾经说过“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龙井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
张先生等石轩叔赞完茶,说道:石轩兄要建的属于典型的关中民宅,采用关中明清民宅风格,在装饰上增加一些现代元素。整个民宅给人庄重、典雅、大气的印象。整体建筑的结构采用四进式四合院结构,进了大门,正对着一个照壁,绕过照壁,一个小院,小院的北面接着是前房,穿过前房三米是内门,由内门隔开前后两院。进了内门一个小院池,两边分别是三间厢房,厢房的北面是厅房,厅房的后面是上房。张先生随后把每进房屋的设计给石轩叔做了介绍,石轩叔补充了部分细节,房屋建设的方案就确定了下来。
石轩叔让董先生给查了开工的日子,在这期间石轩叔回到堡子去了一趟,把要盖房的事情和村里的保甲和堡子的长者做了沟通,并安顿了母亲暂时住在五里头舅家。到了开工的前一天,张先生一行和石轩叔一起赶了五辆马车,拉着工人、工具和材料从西安来到了堡子。到了堡子卸下行李,在院子里的空地处搭上便房,然后拆除掉原有的一间厦房,工人把整个庄基平整之后,扎橛放线,然后鸣炮宣布工程正式开工。
工人正准备拿起镢头开始挖地基,东隔壁贺老九过来拦住了工人,然后走到石轩叔跟前,说:六哥,咱们长辈在世的时候,曾经为他两个老弟兄的庄基闹过别扭,两家的界石向我们这边偏了半尺,你家当时是仅有一间厦房的一个空园,这件事当时就放了下来,但这件事一直没有解决,你今天要在这个地基上盖房子,我们弟兄俩把这个事情就必须说清。石轩叔听贺老九这样讲来,想到不就是半尺宽的地方,石轩叔记起清代宰相张廷玉接到家书的诗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对贺老九说道:九弟,我们弟兄不要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我这么多年在外,家里承蒙你诸事关照,我对你一直心存感激之意,至于界畔的事情我确实一概不知,我们也不追究先人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对错,现在就按你说的把界石重新栽一下。
工程需要的材料很多,像木材、石料、青砖、灰瓦、水泥、沙石、门窗等,只木料的材质就需要上十种:用松木做柱梁,用榆木做门窗、用杨木做板材,用柳木做木箱,用榉木做窗棂,用柚木做大门,用柏木做屏风,用黄花梨做桌椅,用皂角木做花墙,用胡桃木做茶几。工程队分别在西安和南方几个省份采购工程所用的材料,待材料陆续购买回来后在庄基园子的东北角用帐篷搭起一个木工房,木工开始制作门窗、桌椅、花墙、屏风等。
盖房的过程既琐碎又复杂,虽然在建房中间一时因料供应不上而耽误工期,建筑工人因施工不当而出现轻伤等事情时有发生,但整体工程进展还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前后用了一年两个月时间,一个端庄、秀丽、俊美的四进四合院在堡子大槐树旁落成了。开工时是百虫惊蛰、万物复苏的早春,工程完工则到了第二年百花盛开、春满大地的盛春,这天石轩叔在刚建好的房屋举行落成典礼。石轩叔全家提前一天回到了堡子,典礼这一天石轩叔请了县政府管农林的副县长,县城和四乡的社会贤达,保甲长,村子里的尊贤长者,同宗的长辈和同辈弟兄。
一大早,石轩叔的新宅张灯结彩,门楼前挂起了彩灯,门楼两边一对红对联:“新建一宅园,喜迎四方客”,石轩叔站在门楼前拱手相迎今天到来庆贺的宾客。到了十一点,嘉宾已经陆续到齐,典礼正式开始。石轩叔从陪着宾客的凳子上站起来说道:今天是石轩寒舍落成的日子,承蒙各位厚爱,前来助兴。这么多年石轩在西安闯荡,对家乡的建设尽力不到,对堡子的乡邻照顾不周,还望各位海涵。这次在原址上建宅,承蒙各位乡邻关照,帮忙操心,石轩在此道谢。石轩叔说完,分别请副县长、乡里的保甲、村子里的贤达讲了话,他们都是一腔赞美的话语,讲话完毕,石轩叔领着众人到了门楼前漫步把新宅浏览一番。
大家先观看到的是门楼,门楼采用的是缩腔式结构,进深两米五,宽三米,檐额垂莲柱式挂落,镂空雕荷花莲叶纹,宝祥牡丹纹。黑漆大门,门上掉两个铁门环,门墩是两个青石石狮,门两边在石砖上刻一幅对联:“里有仁风春意永,家余德泽福运长。”大家赞叹这个门楼设计的独具匠心,给人以内敛、精致、庄雅的感觉,既不惹眼排场,又精细讲究,尤其的门两边砖刻的那幅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进了门迎面是照壁,照壁用青砖砌成,正面贴白色瓷片,瓷片上烧制“德善传家”几个黑色大字。绕过照壁,是一个整洁的三丈见方的小院,过了小院进入前房,前房摆设简约,穿过上房,进了内门,又观看了两面的厢房、厅房和上房,大家对这个布局合理、设计精巧、具有明清风格的四合院的设计赞不绝口。
贺家堡子纪事59(石轩叔一家之四)
人在忙碌中就觉得时间过得意外的快,不觉就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第九个年头,也就是民国三十八年。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节点,是一个在历史书中注定要浓书重墨的年份。。各地在连绵的战火中随着解放军不断攻下池城迎来新政权的建立,国民党各高级军政要员已经纷纷撤离到台湾,留在国内的国民党军队也只是在做着最后没有任何希望的挣扎。2月至3月,第一野战军发动春季攻势,解放铜川等10座县城,将胡宗南主力从铜川、蒲城一带赶到三原、泾阳、高陵等县,第一野战军伫立渭北,兵望长安。4月1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第一野战军全线出击,迅速解放了西安周边的富平、三原、泾阳、高陵、临潼等地,对西安形成包围之势。进了5月,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人们都在关注着时局的进展。石轩叔在银号里听说不久解放军要攻城,为了防止战乱带来的意外,安排了银号近期的工作,并决定银号关门停止营业一段时间。过了两天传来解放军攻占了咸阳,不久将攻西安城的消息,整个城市大街上行人稀少,人心惶惶。到了5月20日拂晓,从城西的三桥方向传来了密集的枪炮声,到11点左右大街上响起了锣鼓,人们纷纷涌上街头,欢迎解放军从北门入城,西安迎来了解放。
石轩叔虽然是一个银行家,每日忙于德丰银号的运营和发展,可他深知金融与时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就没有银号的兴隆发达,所以他一直敏锐地观察着时局的变化。经过这么多年他冷静地观察和分析,深知国民党政府在国内不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实际上搞独裁统治,各级官员贪腐成风,早已失去了民心。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在局部地区虽然存在着暴力,甚至有些残酷,但它能让农村的穷苦百姓分得田产,赢得农村的穷苦百姓的拥戴。加之解放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赢得人心,因此朝代的改换看来是迟早的事情。
石轩叔虽然深知共产党坐天下是大势所趋,谁也无法阻止,可他对新政权建立之后,对银号会有那些影响一时还估计不来。东北和湖北等地在土改过程中杀人、吊打、侮辱人格等暴力事件他早有耳闻,在这个政权更迭、新旧交替的大的历史关头,石轩叔对银号未来的命运难免担忧,可时势谁也无法改变,自己只能冷静地去应对时局的变化。
初解放的一两年里,政府忙着新政权的建立、城市的稳定和各级基层组织的建设,无暇顾及民营企业,石轩叔的银号还在正常运营。城市建设百废待兴,到处都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市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国有银行一时满足不了城市建设对资金的需要,资金缺口很大,这个时间政府和企业纷纷找石轩叔的银号贷款,石轩叔的银号这一段时间生意就显得异常红火。石轩叔也表现出高的姿态,规定凡是用于城市建设资金一律低息贷款,石轩叔的开明态度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赞许,一九五零年底石轩叔被政府授予开明企业家的荣誉称号。
经过了两年时间城市的整理和建设,新政权已经基本稳固,政府开始抽手顾及民营企业。对西安市范围内的所有民营企业进行摸底登记,紧接着进行思想学习。每周组织三次民营企业的老板和职员进行政治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让大家跟上形势的发展。在学习班学习了阶级斗争理论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学说,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反复学习,石轩叔的思想认识慢慢产生了转变。过去他一直认为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赢得老板的器重和赏识,从而开创出了一番事业,银号这份事业是大掌柜的毕生辛苦劳作和自己半生辛勤努力的结果。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的这些思想认识其实属于个人奋斗、成名成家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从剥削理论看,自己半生的努力其实是在帮资本家完成他的剩余价值积累,做了资本家剥削员工的帮凶。
石轩叔对剩余价值学说有时间也心存疑虑,比如资本家靠他拥有的资本而建立工厂,资本家确实是因为占有生产资料而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正因为资本家建立了工厂,才为大量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得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来源。就像自己本来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穷家子弟,是德丰银号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就业和成长的机会,如果没有德丰银号接纳了自己,自己现在可能还在农村种地受穷,所以德丰银号的掌柜的实际上是自己恩人,即便是德丰银号剥削了自己的剩余价值,但相比较自己有了就业和成长的机会,自己甘愿承受这样的剥削。石轩叔把自己的这些疑虑在学习班上提出来,学习班老师解释道:资本家办工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工人就业,而是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即便他给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他剥削工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老师还提供了马克思对这问题的理论阐述,由于马克思的理论过于深奥,石轩叔一时半会也理解不了,但心理还是顺着学习班强大的学习气场逐步接受了学习的内容。
思想认识的转变影响到石轩叔日常的行动。过去石轩叔看着银号业务的拓展,内心充满了一种成就感,让他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每天想的就是怎么能够使得银号得到更大的发展。自从学习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之后,虽然银号还在正常营业,银号业务的发展在他的内心再也产生不出过去那种让他满怀信心的成就感,内心隐隐背负起一种自己半生参与了剥削员工的负罪感。心里存有了这份负罪感,石轩叔过去那种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德丰银号建设成为西安最大的银号,并把业务扩展到全国各大城市和海外的宏伟规划的雄心也慢慢地消退了。初解放那种为了市政建设政府和各大企业纷纷贷款的繁忙业务渐渐地稀少下来,银号的运营仅限于日常的维持,石轩叔也无心扩展新的业务。
外面不时地传来政府要收缴所有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要归为国有的消息,说是要公私合营。到了一九五四年消息得到证实,国家颁布了《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公私合营被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的方针政策确定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石轩叔更没有扩展德丰银号新业务的想法,跟着形势地发展,走一天算一天吧。到了一九五六年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全面实行公私合营,从所有制上对民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营逐步使得民营企业的性质变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石轩叔的德丰银号也接受了公私合营,改名为西安市德丰联合银行,石轩叔在银行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银行的重大决策、董事会开会石轩叔参加之外,银行的日常运营由政府派人管理,石轩叔不再参与银行日常业务。在银号浸泡了半辈子的石轩叔,突然不让他参与银号的日常业务,赋闲在家,感觉还十分不习惯。
贺家堡子纪事60(石轩叔一家之五)
说是赋闲,其实石轩叔这几年里也没有完全闲下来,每一个星期参加一次银行召开的理事会例会,参加三次区金融系统组织的理论学习,每次学完之后还要写思想汇报和学习后的心得体会,一个礼拜下来还忙忙叨叨的。有时间为了写一篇思想汇报还需要查看许多资料,才能写得让自己感到满意。这样的日子不觉就到了一九五七年的五月,石轩叔接到通知让他参加市上组织的金融系统企业家听取对党的意见的会议。会上宣读了中央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件,文件明确指出:现在在党内存在一种特权思想,甚至用打击压迫群众的方法对待群众,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深入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会议组织者说道:今天这个会议,一方面是传达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的决议文件,一方面听取各位企业家对我市党和政府存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先思考一下,思考成熟了可以采用面谈、书面材料,大字报等多种形式向党提意见。
整风运动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次群众运动,广播、报纸也配合进行舆论宣传,报纸上面经常登载各民主党派,教育界、科学界、企业界的人士向党提的各种意见。石轩叔在想,对党和政府提意见就要指出问题,这里涉及到的都是各级领导干部,指出谁的问题,谁的面子上都不好看,有些问题还要登报,更让这些人难堪。可作为一个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在组织倡导大家向党提意见的时候,自己不提意见从态度上说不过去,显得自己没有响应党的号召,政治上表现不积极。经过认真思考,他通过书面的形式向组织递交了了一份《关于缩减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建议》,他认为每周举行三次学习过于影响银行的正常业务,建议把学习时间缩减为每周两次,并放到正常营业时间之外。石轩叔的建议提交上去后,得到了市金融系统领导的重视,答复道:组织将认真研究贺石轩同志的《建议》,制定出一种既保证政治思想学习,又尽量少影响正常业务的学习时间安排。领导虽然对石轩叔的建议给予了回复,在之后的时间里,每周的学习时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时有增加,除了保证每周内三次学习之外,有时间在周末也安排学习。
从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一篇社论发表之后,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反右派斗争成为下来运动的中心。每周三次的理论学习还仍然坚持,会议学习内容改变了,反右成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这天又到了金融系统理论学习的时间,天气阴沉沉的,不时还滴下几滴细雨。石轩叔撑着雨伞,步行了几里路来到会场。石轩叔到了会场感觉到今天的气氛好像和平时有些不一样,参会的所有人都缄口不言,几位领导面容严肃,会场安静地有些出奇。平常在正式开会之前从不像今天这样,在会前大家总是抓住会前这一会时间相互攀谈,会场会显得异常嘈杂。会议正式开始之后,主持会议的领导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是讨论贺石轩同志在前一段时间给党提的缩减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建议,我先把贺石轩同志的《建议》给大家读一遍,然后大家讨论这个《建议》,每一个人都要谈自己的看法,并摆明自己的态度。
这位领导下来把石轩叔当时提的《建议》在大会上读了一遍,读完后让大家谈谈对《建议》的看法。领导的话音刚落,恭贤银号的张总经理就急不可耐地站起来说道:我认为这个建议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以业务为借口,目的是削弱政治思想教育这个核心工作;第二,指责政治学习效率不高,否定领导的组织能力和办会水平;第三,强调业务的重要性,宣扬白专道路。张总经理发言之后,会场出现短暂的沉默,接着主持会议的领导说道:刚才恭贤银号的张总经理谈了自己的意见,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今天的会议要求每一个人必须发言,表明自己的态度。听完会议主持人的要求,参会人员陆续谈了自己对石轩叔《建议》的看法,有了前面的定调,后面发言的人没有人敢发表不同意见,全是指出《建议》存在这样或者那样问题,有人说:这是以影响业务为借口,实际是对党安排的政治学习不满。还有人直接就说:这是明显的向党进攻,这个会算是对石轩叔的《建议》定了性。
编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