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的曹操(四)
文/铁道兵报社罗光明
建安十三年(208年),平定了北方的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号称),挥师南下,饮马长江,剑指盘踞江东的孙权、刘备。浩浩长江上,风樯林立,千艘列炬,绵延千里。苏轼在《赤壁赋》中这样描写:“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滚滚长江,浊浪排空,惊涛拍岸,曹操倚马江边,放眼远眺,江山如画,山高水长。迎着徐徐吹来的江风,曹操仿佛已看到天下归一、百姓和乐的到来。
十一月十五日晚,一个月圆之夜,曹操于战船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此时皓月当空,星光稀疏,江风里裹着兵戈气息。
酒酣耳热之际,踌躇满志的曹操,立于船头,横槊赋诗,慷慨而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曹操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被誉为“慷慨悲凉,千古绝调”,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传世经典。在这首诗中,曹操以酒入诗,借酒抒怀,成为将美酒注入中华文化的第一人。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战乱频仍,人生无常,文人苦于没有出路,在绝望中便转向及时行乐,如《古诗十九首》诗中呈现的那样:“昼短苦也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文人们纵情享乐,醉生梦死,连夜晚都不放过,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
直到曹操的出现,建安文人开始发出不同声响,及时行乐变为及时进取,悲观消极变成悲壮慷慨。曹操这首《短歌行》便是建安文学的经典代表作,诗中的许多句子,千百年来百读不厌,传唱不绝。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至今是酒桌上的口头禅。但人们却不知,曹操的“忧”,从来不是儿女情长,而是生民之苦、功业未就、人才难觅,这“忧”超越了一己之悲,小小酒杯哪能托得住?曹操的酒里,要的不是一醉解千愁,而是酒逢知己。
曹操一生求贤若渴,最看重人才,曾三次公开向天下求贤,先后颁布《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短歌行》实际上也是一曲“求贤歌”,或者说是文艺版的《求贤令》。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本是《诗经》里少女对恋人的情愫,曹操拿来变为对人才的渴慕;“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如此深情缠绵的召唤,让那些“何枝可依”的迷茫文人怎能不踏歌而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洗一头,三次挽起头发;吃一次饭三次吐出来,来不及嚼完,生怕怠慢上门的贤士。
曹操以周公自比,酒杯里晃动的不只是浊酒,更有一统山河的壮志与容纳天下英才的赤诚。
人生之大幸,莫过于有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知己,抬头有远方,低头有步调,回头有故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曹操招贤纳士,既不同刘备的仁德感召,也不同孙权的世家平衡,而是“唯才是举”,不看虚名,不问家世,提携寒微。这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东汉社会,无疑是离经叛道的骇人之举。
他本是“举孝廉”出身,却声称只要有真才实学,孝与不孝都可。在《求贤令》里,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下得无有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前一句说的是当今天下难道没有像姜尚那样的贫贱者,怀揣真才实学,在渭河上钓鱼,等待明主的人吗?
后一句更有意思,说的是楚汉相争时,幕僚魏无知向刘邦推荐陈平,刘邦嫌陈平曾与嫂子私通又受贿,起初不愿用。魏劝道,我们用的是人之才,与私德无关。陈平被刘邦重用后,凭借其非凡智慧与权谋,“六出奇计”,为“安刘氏天下”立下奇功。
发布告向天下求贤,本是件庄重严肃的事情,曹操却写的轻松诙谐,连人家的龌龊之事都写进去了。国学宗师钱穆先生评价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写的如同朋友谈话,学的就是曹操。
不可否认,曹操也杀士。对那些不能为己所用、离心离德之人,他会毫不留情痛下杀手。譬如建安七子的老大孔融、颖川名士杨修,也包括被他借刀所杀的祢衡。
孔融仗着自己是孔子二十世孙、许都士人的“领袖”,拿曹丞相不当干部,处处跟领导叫板。
曹操北征乌桓,孔融讥讽师出无名;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多生罪犯,乱世用重典,曹操因而想恢复被汉文帝废除的肉刑,孔融又坚决反对;当时许多人以酗酒为乐,既荒废政事,又浪费粮食,曹操为此颁布禁酒令,孔融跳出来说,还有因美色而亡国的,难道也要把男女之爱和婚姻取消吗?一派胡搅蛮缠。
曹老板忍无可忍,终于罗织罪名,在赤壁之战前将孔融诛杀。孔融那年56岁。
孔融被抓时,两个儿子正在院里玩耍,他请求放过两个孩子。这时,九岁的大儿子开口说:爹爹,你见树上掉下来的鸟窝里,还有完整的蛋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孔融六岁让梨,被誉为神童。儿子小小年纪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面对死亡坦然自若,死前说的这九个字,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我想,这个从小就是“邻居家的孩子”,倘若不被杀,假以时日,恐怕不亚于他那位“神童”老爹吧?
孔融临死前作《临终诗》一首,开头两句是:“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他终于明白,自己是死在那张嘴巴上的。
杨修出身“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家世显赫,是东汉著名“四知”大臣杨震的玄孙。杨修特别聪明,总在顶头上司曹丞相面前显摆,巜三国演义》对此有过精采描写。
杨修耍的都是小聪明,看不到他在大政方针、军事谋略上,像荀彧、郭嘉、贾诩那些一流谋士的贡献,是个鸡肋。因参与到好友曹植与兄长曹丕的世子之争中,被曹操所杀,罪名是“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大意是泄露国家机密,结党营私。
临死前,杨修自叹:“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我这张嘴巴呀,早晚会惹来杀身之祸。可惜,他和孔融一样,醒悟的有点晚了。
孔融、杨修之死,不能全怪曹操,与那个时代的特征也有关系。东汉的道德教化,养成了士人极端好名的风气,常以任诞放旷、言行出格而邀名。
愤青祢衡就是个典型,这哥们走到哪骂到哪,无差别的攻击,曹操的文臣武将,几乎被他骂个遍,连曹操也不放过,当众裸衣羞辱曹操。到刘表、黄祖处,依旧本性不改,狂悖不羁,结果被同样是二楞子的黄祖宰了,死时才25岁。
天下狂士多辩才,才华都在舌头上。尖牙利齿、能言善辩的祢衡,太把自己当根葱了,谁都瞧不上,眼里只有孔融、杨修,曾言:大儿(好男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不承想自己最终与他俩一起,成为那个时代最纯粹的鸡肋。
曹操杀孔融,却保存下他的诗文;杀杨修,却扶养他的遗孤。这种看似矛盾行为,体现了曹操人性上的多重光谱,在权力与道义的钢丝上,他谨慎保持着平衡。
他是枭雄,不是混蛋。
对于具有真才实学,又愿意投靠的,曹操可以不计前嫌,敞开胸怀拥抱。被他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重要谋士郭嘉,都来自敌对的袁绍阵营。“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张郃、徐晃三人,要么是投降者,要么是投奔者。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原是袁绍手下头号大笔杆子。官渡之战前,陈琳写了篇《为袁绍檄豫州文》,把曹操祖孙三代骂了个遍,骂他爷爷“与左棺、徐璜并作妖孽”,骂他老爸“乞匄携养,因赃假位”,骂曹操是“赘阉遗丑”,为筹措军饷,专门设立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职位,从事偷坟盗墓勾当。
陈琳这篇“骂街”帖子,文采飞扬,气势非凡,像匕首般直刺曹操心脏。曹操看了气得七窍生烟,毛骨悚然,从床上一跃而起,冷汗淋琳,连一直折磨他的头痛病都好了。一篇檄文竟成了治疗头痛的灵丹妙药。
官渡之战后,陈琳被俘,曹操厉声问他:“你为袁绍骂我也就算了,何必连我父祖也辱?”要知道,在古代汚辱祖先,那是不共戴天之仇!陈琳吓得低首答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时大家都以为陈琳这下玩完了!谁知,曹操大笑一声:“孔璋(陈琳的字)此文,文气贯注,笔力雄健,实乃今之俊也!孤也是佩服的。”命悬一线的陈琳,不但保住了小命,还当上司空府中管文书的官。
陈琳病逝时,曹操正在修订《孙子兵法》注本,闻讯突然掷笔长叹:“天下再无第二人能写檄文辱我。”这叹息里,充满对陈琳才华的由衷钦佩。
陈琳因为有才,拣回了一条小命,魏种也是如此。曹操很欣赏魏种的管理才能,不仅察举他为孝廉,还提拔他当了河内太守。衮州叛曹时,曹操拍着胸脯给大家打包票:谁都可能反叛,但魏种一定不会叛我!
刚刚拍完胸脯,曹操老脸便被打得啪啪响。魏种不但叛变,而且投到曹操最大敌手袁绍那里。曹大怒:魏种跑到哪里都可以,却偏偏去袁绍处,这是不把我放在眼里,我非杀他不可!
魏种后来被俘,曹操好像忘了他给自己“上眼药”的事,对手下说道,魏种是个人才,不能杀。曹操不仅亲自给魏种松绑,还重新起用他担任河内太守。才干,在曹操那里竟成了护身符。
曹操爱才,甚至到了不择手段地步。他很欣赏另一位建安七子阮瑀(竹林七贤阮籍之父、阮咸的爷爷),屡次派人去请,阮瑀不堪其扰,躲进深山,曹操竟命人放火烧山,阮瑀只好出来效力。曹操求贤若渴,大有春秋时晋文公对待介子推之古风。
《三国演义》里,“凤雏”庞统与“卧龙”诸葛亮齐名,当时著名的伯乐司马徽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可安天下”。这应是历史上最出色的人才广告了。
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庞统长得很丑,不象诸葛孔明“面如冠玉”、“有神仙之概”。在罗贯中笔下,庞统堪称《三国演义》里第一丑男。
丑到什么程度?先看罗贯中笔下,孙权看到庞统时的反应:“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另一位大人物刘备初见庞统时,依然看的是外貌协会标准:“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呵呵,庞统真是丑上天了,丑得直接恶心到孙权、刘备,以致面试丢了形象分,令孙刘不喜。
只有曹操不是以貌取人,“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对丑庞统,曹操给予的是最高礼节。
可惜,曹操虽落花有意,无奈庞统流水无情。在赤壁之战中,他以连环计,狠狠坑了最爱自己的曹操一把。
本是尊刘贬曹的罗贯中,一不留神,让我们窥见了一个爱才之心远超刘备、孙权的曹孟德。
为曹操屡出奇谋的郭嘉病逝后,曹操于帐中失声痛哭,“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泪水如决堤的大河。长子曹昂在宛城为掩护他逃跑被杀,他也没这么悲痛过。
关羽挂印封金,绝尘去追寻刘备,帐下群情汹涌,刀剑霍霍。曹操望着远去的烟尘,眼里充满不舍:“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目光里翻涌着英雄相惜的惆怅,还有大度成全的磊落,唯独没有一丝阴毒的怨恨。
深情的曹操,爱才的曹操。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显壮阔。不拘一格用人才,令曹操帐下人才济济,谋士如云,战将如雨,聚集起三国时代最雄厚的人才队伍。
今天,当我们泡上一杯茶,仰望月明星稀的夜空,品读那跨越千年的诗行,从曹操那一咏三叹中,仿佛还能听到浸在酒杯里的歌声,里面没有金戈铁马,没有鼓角争鸣,只有一个赤诚老人,为时光匆匆而怅然,为天下苍生而忧思,为贤才难觅而辗转,还有他天空一样辽阔的抱负,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而诗歌背后的精神,千年不朽,光耀天地。
(未完待续)
作者罗光明,1973年1月入伍,在铁道兵四师19团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1981年任《铁道兵》报社编辑、兵改工,后任《铁道工程报》《中国铁建铁道建筑报》编辑室主任、报社总编助理,至2014年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