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甲骨文里抠出的文明
在青铜鼎刻上千年的庄重
万里长城上的无数砖石
把脊梁扛成钢铁的永恒
敦煌飞天抖落大漠的沙粒
反弹出满天的星星
北斗在银河中布阵
校准世界东方的黎明
沉甸甸的稻穗感恩大地
把饥饿变成饱满的叮咛
不是所有梦想都闪着金光
有许多在街巷里刚刚起程
当快递车掠过晨光的时候
脚手架上的眺望早已高耸云层
看吧,亿万双攥紧生活的手儿
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猛拧
没有破茧时的疼痛
就没有展翅时的雄风
所有的追求都在脚下
成功却悬挂在远方的苍穹
当微光聚成万千火炬的时候
梦的色彩将变成一个中国红
(创作于2025年9月14日5时20分)
作者简介:赵月明。籍贯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西赵庄村人。1969年2月当兵,1971年2月入党,1990年10月转业。曾任滕州市文艺创作室主任、出版诗集十五部。曾在80302当兵22年,副团中校军衔。曾参加过中国诗歌协会、中华诗词学会、国际诗词协会作家协会、集报协会、收藏家协会。曾在国家级和中央级报刊《中国纪检监察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团结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诗刊》未名诗人版和《诗刊》青年诗人版等发表过千首诗歌(不含海外和省级以下)。曾获各级各地各部门奖励400多项(三等功二次,市劳模一次)。2005年10月荣获创作发表诗歌作品12500首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16年5月荣获搜集报刊刊头80217枚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浅析解读《中国精神中国梦》(叶)
军旅诗人赵月明的这首《中国精神中国梦》,以凝练的意象和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与时代梦想,展现了历史厚重感与未来憧憬的交融。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解读:
一、文明根基与历史传承
诗歌开篇从甲骨文、青铜鼎和万里长城这些厚重的文化符号入手,它们是中国千年文明与坚韧精神的物质载体。青铜鼎上的庄重刻录,是礼制与权力的象征;而长城砖石垒砌的“钢铁脊梁”,则喻示中华民族在历史风雨中淬炼出的不屈风骨。这些意象共同锚定了“中国梦”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二、古今交融的飞天梦想
“敦煌飞天”与“北斗布阵”的并置是诗中的妙笔。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象征着古人遨游寰宇的浪漫梦想,而今日的北斗卫星系统则代表着中国现代科技的力量,精准“校准世界东方的黎明”。从浪漫的幻想到精准的科技强国,诗人巧妙连接了中华民族的古今之梦。
三、人民生活的踏实追求
诗歌并未停留于宏大意象,而是敏锐地向下凝视,关注“街巷里刚刚起程”的梦想。快递车、脚手架、亿万双攥紧生活的手,这些意象勾勒出普通劳动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是托举中国梦的坚实基础。诗歌借此表明,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也关乎每个个体的更好教育、更稳定工作、更满意收入等微观幸福。
四、奋斗精神与集体理想
“没有破茧时的疼痛,就没有展翅时的雄风”——这两句诗揭示了中国梦的实现逻辑:一切辉煌都需经历艰辛奋斗。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结尾的“微光聚成万千火炬”和“中国红”,则强调整体力量与集体信仰,象征着无数个体梦想汇聚成民族复兴的壮阔图景,并最终指向一个共同、鲜明的目标。
总之,赵月明的这首诗,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辉煌的现代科技成就、平凡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昂扬的民族奋斗精神融为一体。它清晰地诠释了:“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核,而“中国梦”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愿景,最终要落脚于亿万民众的踏实奋斗与共同享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