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垛子屋:
非遗古建的复兴之困与破局之思
文/刘长根
月坳村的垛子屋,这座承载着百余年历史记忆的古老建筑,曾一度颓败衰落,在岁月侵蚀下摇摇欲坠。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镜头聚焦于此,拍摄了闻名遐迩的平江情席十大碗。这一契机,让垛子屋声名鹊起,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垛子屋的菜式独具特色,味道醇厚地道,色泽诱人,每一道菜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在这座古朴建筑中用餐,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旧时光。
但最近,当我再次来到垛子屋时,却目睹了一幕令人忧心的景象。在垛子屋旁,一座庞大的欧式豪宅拔地而起,与垛子屋紧紧相连。这座豪宅遮蔽了垛子屋四分之一的面积,其欧式风格与垛子屋的传统韵味格格不入,犹如在古老画卷上强行涂抹的一笔不和谐色彩。
五年前,《舌尖上的中国》在此拍摄完成,我们满怀憧憬,期待着垛子屋能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可如今,这座欧式豪宅的出现,无疑给垛子屋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垛子屋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平江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它见证了当地人民的智慧与生活变迁,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我们必须保持冷静,深入思考如何在守护垛子屋传统特色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我们不能因一时的短视,而忽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划定垛子屋的保护范围,确保其周边环境与古建风格相协调,避免类似欧式豪宅破坏整体风貌的情况再次发生。同时,加大对垛子屋保护的资金投入,用于修缮和维护,让这座古老建筑得以长久保存。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观念在不断提高,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适度创新,借鉴现代建筑的优点,为垛子屋注入新的活力。但这绝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要在深入理解传统建筑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融合与创新,使垛子屋既保留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
面对这次意外的变故,我们既要坚定守护非遗古建的决心,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挑战。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垛子屋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让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世代传承。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