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遂城之说
作者:栗心立
下遂城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街景如诗如画,干净整洁,民居砖平房,邻街二层小楼错落有致,美不胜收。解放前后,一批批老革命军人,老干部等优秀学者、科技人才从这里走出。村南头,有一口老井,伫立在路中心,美好的记忆、乡愁,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有故事的乡村。
遂城之美,美在村史。经考古确定:在公元677年,夏商时期,这里曾是古国、遂国。遂城村,是古遂国遗址的中心区域。古代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之说。遂国是商代早期,被商王分封的诸侯国,国君是虞舜后裔,被后世尊称为"遂公”,统治区域含今山东东平、肥城、平阴、岱岳区一带。自商朝建立到春秋时期,被齐桓公所买,遂人享国近千年,是泰山周围,大汶河流域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之一。
《左传》中记载,遂人在历史上表现出团结、智慧、果敢,令人敬佩。体现了中华文化源头尚德的伟大精神,为中华历史书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古老的传说,使下遂城村人有一自然的尚德精神,这里的村民朴实、善良、勤劳勇敢。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用真诚笑容迎接四海宾客。在村里,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形成了浓厚的亲情氛围。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共同度过难关。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让人感受到美丽乡村的温暖。
多少个清晨,村里的薄雾还未散尽,村口的土路上已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那是村干部的脚印……沾着露水,裹着泥土,从晨曦微露到星斗满天,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
村干部的一天,往往从一声急促的电话开始。郭家兄弟因宅基地争执不下,李家老人生病无人照料,王家养的鸡鹅糟蹋了尚家的菜地……
这些家长里短的琐事,在村干部眼中都是“大事”。他们像一一根针,穿起千家万户的线头,在矛盾中调解,在纠纷中斡旋。
田间地头,是他们的办公室。春耕时,他们挽起裤腿下田示范新农技;秋收时,他们帮着联系收割机,蔬菜大棚,精心指导,拓宽销路。
裤脚沾着泥土,掌心布满老茧,但正是这双手,托起了村里的丰收与希望。
如今,下遂城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文明乡风也在不断传承与发扬。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下遂城村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更多人向往的古韵遂城。
作者简介:
栗心立,男,高中,中共党员,现年65岁。
1976年高中毕业后,从戎,无线通信。历任战士,文书。
退伍后,仼大队会计。于1991年被选调东平县公安局接山派出所任身份证内勤,(合同民警)兼任接山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爱好文艺、写作。曾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法制报、泰安日报发表文章数百篇。在泰安市政法战线面向全国出版发行的《泰山阴阳界》一书中发表了《东平湖疑案》文学作品。曾先后被山东法制报、泰安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本人热衷于家族事业,在栗氏族谱第七次(1987年)第八次(2017年)相隔30年、两次续修族谱中担仼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