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直的脊梁
郑能新
引子
从天安门广场呼啸而过的战鹰,到长安街上碾过的大国重器,2025年9月3日,世界人民见证了一支威武之师,更见证了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一个沉稳的声音庄严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这声音穿越历史的烽烟,凝聚着百年奋斗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激荡起亿万中华儿女的壮志豪情。从积贫积弱的旧社会到如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中国,从曾经的“东亚病夫”到如今的体育强国、科技强国,从“两弹一星”的惊天巨响到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从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铿锵步伐,每一个坚实的脚印都铭刻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豪迈精神!
今天的中国,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拥抱世界,以更加坚实有力的臂膀肩负起大国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挺直的脊梁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一
八十载沧桑巨变,抗战精神依然历久弥新。这场盛大阅兵不仅是一次国之盛典,更是一堂震撼人心的历史公开课。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无数先烈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绝,在中华大地上筑起血肉长城。
当受阅部队以整齐划一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当先进的武器装备在阳光下闪耀着熠熠之光,当战机编队在空中划出绚丽的航迹,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支衣衫褴褛却斗志昂扬队伍的身影,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民族尊严。如今,钢铁洪流中的每一名官兵,都是英雄先烈精神的传承者;阅兵场上的每一件装备,都是国家实力的具体象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从抗战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难抗争,到如今百分之百国产化的大国重器列阵,这不仅是国防实力的飞跃,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生动诠释,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军队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复兴之路任重道远,唯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让抗战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从“万国牌”装备受阅、飞机在天安门上空往返两次飞行,到如今铁甲奔流、鹰击长空、长剑倚天,中国军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这种跨越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上,更折射出一个民族从被动挨打到主动作为的精神蜕变。当自主研制的主战坦克以排山倒海之势驶过,当各种新型导弹昂首挺立,它们所承载的,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钻研,是一代又一代军工人薪火相传的坚守,更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的综合展现。每一件装备的背后,都凝聚着中国人民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壮志豪情,彰显着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在强国强军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让国人看到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军队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守护着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
二
阅兵场上升起的每一面功勋战旗,都在诉说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从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到马本斋母亲白文冠绝食殉国,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抗战精神中“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与新时代强军风貌交相辉映。伟大的精神从不只是历史的印记,更是前行的动力。
在这片饱经沧桑却始终昂扬向上的土地上,无数英雄儿女用忠诚与热血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他们或许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以平凡生命中的不凡坚守,诠释了何为民族大义,何为家国情怀。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和平建设的热土,从抢险救灾的一线到科技创新的前沿,这种融入血脉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挺身而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永不止步。它如同灯塔,照亮了民族复兴的航程;又似磐石,奠定了国家发展的根基,让每一个中国人在回望历史时心生自豪,在展望未来时充满力量。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今天的强起来,中国的每一步跨越都深深植根于民族精神的沃土。从历史深处走来,无数先辈用牺牲与奉献铺就了通往光明的道路;向未来走去,新时代的奋斗者们正以实干与创新续写着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挺直的脊梁,不仅是阅兵场上威武的身姿,更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与自信,它将永远支撑着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在世界的舞台上昂首阔步,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中国力量。
三
当执行过维和任务的官兵身着迷彩、头戴蓝贝雷帽走过时,党中央领导的铿锵话语犹在耳边:“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我们谴责侵略者的残暴,是要唤起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八十年前,中国以三千五百多万同胞的牺牲,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八十年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从“救亡图存”到“守护和平”的角色转变,彰显了中华民族“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胸怀与担当。
从亚丁湾护航的军舰到国际救援的医疗队,从“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到全球发展倡议的积极践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当维和部队的身影出现在异国他乡的冲突地带,当中国蓝盔用生命守护着当地民众的安宁,当救援物资跨越山海送到需要帮助的人们手中,世界看到的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行动与担当。这种担当,源于对历史的深刻铭记;源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深刻内涵,在守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展现出一个东方大国的智慧与情怀,让和平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从抗战烽火到伟大复兴,从救亡图存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九三阅兵承载的历史与未来,将在新一代中国人的奋斗中化为现实。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满怀自信地挺直脊梁,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挺直的脊梁,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浸染的信仰丰碑,是万千建设者用汗水铸就的发展基石,更是新时代奋斗者用实干托起的复兴梦想。它见证了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壮丽征程,也昭示着一个民族在历史洪流中永不弯曲的精神风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追梦路上步履铿锵,让民族的脊梁在时代的浪潮中永远傲然挺立!

作者简介:郑能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黄冈市文联副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主席,现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副主任。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300余万字;有40多篇入选《小说选刊》《读者》《新华文摘》《短篇小说选刊》等国家级选刊、选本;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学生课本、课辅以及学生考试、公务员考试题例。曾获“西班牙华语小说奖”、“孙犁文学奖”、“曹雪芹短篇小说奖”以及中国小说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文学奖项60多次。曾获“湖北省文联系统十佳青年文艺人才”、“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七个一百’百名文学人才”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