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芦头
文/纪昀清
【编者按】纪昀清的《葫芦头》并非一篇单纯的美食散文,而是以西安特色小吃“葫芦头”为线索,串联起历史典故、生活记忆与地域文化的佳作。文章兼具“烟火气”与“文化味”,在平实的叙述中藏着细腻的情感与深厚的底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内容:以“小吃”为锚,勾连历史与生活。主要表现在:首先,文章最鲜明的特点,是将“葫芦头”从“食物”升华为承载多重意义的符号,做到了“小切口,大纵深”,即历史维度的厚重感:作者不满足于描述味道,更深入挖掘葫芦头的渊源——从北宋“煎白肠”的说法,到引用《陕西省志・民俗志》记载的唐代孙思邈赠药葫芦、改良“杂羔店”的典故,再到近代何乐义的创新、张学良东北军与“春发生”的关联,清晰梳理出这道小吃“一千三百余年”的发展脉络。史料的引用并非生硬堆砌,而是与“今时见闻”(如尚村 “杨记葫芦头”的展板介绍)形成对照,让历史有了“落地感”。其次,生活维度的温度感:文章的“魂”,在于穿插其中的个人经历。陪岳父住院时初次品尝葫芦头的细节(掰饼到手指发疼、老板额外加作料、岳父吃得“热汗涔涔”且汤尽碗空),后来独自再去时“细嚼慢咽配糖蒜”的体验,以及畅副校长邀约品尝的后续,让“葫芦头”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与“亲情”“友情”“日常关怀”绑定的生活记忆。尤其是岳父术后因饮食禁忌“再无缘葫芦头”的遗憾,更添一份真实的生活肌理,让文章脱离了“美食攻略”的浅层,多了人情的暖意。其二,结构:层层递进,从“尝味”到“知味”。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章的结构看似随感式,实则逻辑清晰,呈“由浅入深”的递进——开篇入题:先点明葫芦头的西安特色与口碑,再以东北军的典故引出其“食疗价值”,初步建立读者认知;二是个人叙事:以“初次品尝”为转折,用具体的生活场景让读者 “代入”,感受葫芦头的实际风味与人情;三是文化深挖:由“杨记葫芦头”的展板引发对起源的探究,进而引用史料、详解制作工艺(肠肚处理、熬汤、烙饼、煮馍四讲究)与吃法(单走、口汤、干泡、水围城),让读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四是升华主旨:最后通过“不同人群的吃法偏好”“民间验方”“诗句引用”,点出葫芦头“久盛不衰”的核心——既因味美,更因“有益健康”“扎根民间”,将小吃与地域生活智慧、文化认同挂钩,收束有力。其三,语言:平实中见细腻,质朴里藏韵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摒弃了华丽辞藻,却以“细节描写”和“生活口语感”打动读者。主要表现在:一是细节见真章:写掰饼“掰成碎花花,掰得手指发疼”,写热饼“捏在手里,热乎乎、硬中有柔;咬一口,白生生,筋筋的,绵绵的”,写成品“热气腾腾、色香诱人”“差点溢满而出”,这些具象的描写让“葫芦头”仿佛跃然纸上,读者虽未亲尝,却能通过文字感受到其香气与口感;二是文化语汇自然融入:无论是“以脏补脏”的中医理论,还是“八珍调味品”“饩饩馍”等专业术语,抑或是“提起葫芦头,嘴角涎水流”的民间俗语,都与平实叙述无缝衔接,既传递了文化信息,又不显得刻意说教;三是情感藏于细节:对岳父的关怀(“生怕吃不饱,特意多加一块饼”)、与老板的投缘(“畅聊甚欢,做得更加仔细”)、对美食的惦念(“时时惦念”“垂涎三尺”),均未直白抒情,却通过动作、心理的细节自然流露,真挚动人。其四,余味:不止于“吃”,更是地域文化的缩影。《葫芦头》的价值,早已超越“介绍一道小吃”。在作者笔下,葫芦头是西安的“味觉名片”,是承载唐代食疗智慧、近代生活记忆的“文化载体”,更是普通人生活中“人情与暖意”的见证。它让读者明白:一道能流传千年的小吃,从来不止于“味道”,更藏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一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烟火气里最本真的生活热爱。总而言之,这篇文章“有料、有情、有文化”,读来如与友人闲话家常,在品味葫芦头的醇香时,也读懂了西安的一角风情与生活的温度。【编辑:乐达】
葫芦头是西安传统特色小吃,以“馍块洁白晶亮、软绵滑韧,汤鲜肉嫩,肥而不腻,醇香扑鼻,老幼皆宜,既是佳肴,又是上乘补品”而闻名遐迩。
据说,1935年前后,张学良的东北军调到西安后,战士因水土不服,饮食差异,腹泻、感冒、腰酸腿痛等疾病不时增多。后来,有得病战士不想吃军营里的“大锅饭”,到“春发生”吃葫芦头,想开开口味,不料吃后顿觉精神爽适,食欲大增,腹泻、感冒反而不治而愈了。实际上这其中就有中医“以脏补脏”的食疗理论。张学良将军发现此事后,命令军营厨师仿做“葫芦头泡馍”,并列为“病号饭”。可是军营里做出的葫芦头,既不好吃也不能治病。后来,军部研究,每天发20份“病号饭”牌子,通知西安南院门“春发生”泡馍馆优先照顾。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创新,“春发生葫芦头”已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驰名中外,也是众人心目中最为正宗的葫芦头。
如今,葫芦头泡馍馆早已遍及全国各地,心虽向往之,但我却一直无缘品尝。

初次品尝是缘于两年前陪同岳父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的一次住院检查。由于检查前必须空腹,待忙完后,已近晌午。我知道岳父早已饥肠辘辘,就问他想吃啥?他不置可否。由于他平素爱吃泡馍,就灵机一动说:“听说红缨路的‘葫芦头泡馍’味道不错,距此不远,要不咱就先尝一尝?”岳父欣然同意。
我就徒步来到红缨路。果真找到了“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葫芦头泡馍馆”。每份标准量为两个饼。听说,只要不加肉量,每多加一块饼,仅收一元钱,我生怕岳父吃不饱,就特意叮咛老板多加了一块饼。老板便将三块面饼放在一个大瓷碗里,放在我面前,让我自己掰碎。我洗净双手,将三块饼逐一掰成碎花花,掰得手指发疼,一看,大约有多半碗,便交给老板,并叮嘱说多煮一会儿。由于来得尚早,食客较少,便与老板闲聊起来。由于畅聊甚欢,又听说我是专为照顾违和的岳父买饭而来,他就做得更加仔细,还特意多放了些猪肠肚等作料。
只见满满一大袋冒着热气、色香诱人的葫芦头泡馍就被我打包带到了医院。岳父说他吃不完,让我与他同食,于是我就拿出小碗匀了一些。岳父埋着头,吃得津津有味,额头热汗涔涔,赞不绝口,就连泡馍汤都被喝得点滴不剩。
看得我饥饿难耐,鼻孔尚未靠近,就顿感醇香扑鼻,刚一入口,就被沁人心脾的香味所俘获,只能像岳父一样,埋头扒拉。这次于我而言,只能算“尝”,不能算“吃”,自然铭记于心,时时惦念。
由于岳父刚做了肠癌手术,恢复期较长,医生特意叮嘱,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忌食荤腥。自此,葫芦头就再也与他无缘了。在和妻子轮换陪护期间,有一次实在不能自已,就又独自前往红缨路,为自己点了一份葫芦头泡馍。听说,细嚼慢咽方能品出真滋味。于是,就改掉以往狼吞虎咽的饮食习惯,就着糖蒜慢品,委实叫人大快朵颐,酣畅淋漓。

转眼间两年过去,由于工作繁忙,异地相隔,如是美食就再也无暇一饱口福了。
迩来,尚村街道却又新开了一家“杨记葫芦头”专卖店。学校畅副校长为答谢我平时相助之情,就让校车司机作陪,特邀我前去品尝。我问他味道如何?他笑着说香得很。
刚一走进饭店,就被悬挂在对面墙壁一张展板上的墨色介绍文字所吸引:葫芦头,来源于北宋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肠”——据说是用猪大肠与猪肚做的。因猪大肠与猪肚相连接处的一段,油脂丰满,形状像葫芦,因此叫葫芦头……
只是这段名称由来与我之前了解的相关历史典故颇为迥异,虽说法不一,但内心更倾向于典故之说。
据《陕西省志·民俗志》记载:葫芦头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唐代。相传,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开设了一家“杂羔店”,专卖猪杂碎,即“煎白肠”,食者寥寥无几。据传,祖籍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人们称为药王),医学造诣很高,有许多医学专著,并对饮食医疗颇有研究,其中的《千金食治》就是他的食疗专著。一天,他路过此处,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肠”,觉得有一股骚腥味直冲鼻端,嘴里油腻腻的,很不是滋味,问及店主,才知是制作无方,便向店主说道:“肠属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也是枉然矣。”于是,从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且能解腥去腻之八种药物(又称八珍调味品),教以用法,并连同药葫芦一起赠给店主。店主按其方法,将这些药物调入锅中,果然,肠肥而不腥,汤油而不腻,香气四溢、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药王指点之恩,遂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所卖“煎白肠”改名为“葫芦头”,以示纪念。

葫芦头自此逐年流传开来。“到了清末,西安街头又有不少经营猪肚肠的‘猪杂羔’店。1923年原猪肉店的小掌柜何乐义也挑担经营起猪杂羔来,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他在唐代‘葫芦头’的基础上锐意改进,在大肠头中又配以猪肚、白肉、鸡肉、骨头汤等进行精工细作,烹制成的肚、肠绵烂、肥嫩鲜美,调味以麻辣为主,肥而不腻,清爽利口,生意十分兴隆。”
由此可知,何乐义对葫芦头的传承与发展,功不可没。
“到了20世纪30年代,葫芦头已由肉类发展到包括海味类的众多品种,猪肉类葫芦头在用料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汤中增加了骨头和鸡,使汤味更加浓醇,质量提高,成为秋冬时节的风味小吃。”
葫芦头虽为传统食品,但也要与时俱进。现代的“葫芦头泡馍”花样繁多,已由单一的品种发展到海参葫芦头、鱿鱼葫芦头、鸡片葫芦头、大肉葫芦头、特制葫芦头、双宝葫芦头、砂锅葫芦头、火锅葫芦头等等,形成了一套葫芦头系列品种,口味更特。归根溯源,它就是在唐代“葫芦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此可见,“葫芦头”作为一种风味食品,至今已流传一千三百余年。
葫芦头之所以别有风味,是因其“吃法”大有讲究。我们最常见的当属大肉葫芦头泡馍。吃时顾客先把馍掰成碎块儿放入碗内,再将馍碗放入厨房中,厨师取切好的熟肠、肚、猪肉、鸡肉各数片,整齐地排放在碎块儿馍上,配以白细粉丝,并用滚开的沸汤反复浇泡三四次,使热汤渗透馍块,再加少量熟油、调料水、味精、蒜苗丝、香菜、油泼辣子,最后浇适量沸汤即成。进食时,佐以糖蒜、辣酱等,更是鲜香滑嫩,使人胃口大开。
将这些知识温故知新,再看着别人吃得有滋有味,我的食欲早都按捺不住了。畅副校长忙前忙后,在一块三角大饼之外还额外为我们多加了一块三角小饼,并提醒我们将饼掰大点儿会更好吃。司机嫌多,又将小饼的一半分给了我。由于饼是用电饼铛刚做出来的,捏在手里,热乎乎、硬中有柔;咬一口,白生生,筋筋的,绵绵的,越嚼越有味。于是就一边掰,一边吃,禁不住就将那半个小饼咀嚼入腹。心里顿时想,就连这热饼都如此之香,那葫芦头泡馍就更加让人垂涎三尺了。
不一会儿,三碗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葫芦头泡馍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只见我的那一份差点溢满而出,令我惊诧不已。老板解释说,他家的饼比一般店里的大,常人一个大饼即够,料定我吃不完。我一尝,备感满口留香,欲罢不能,于是就大口大嚼,吃得大汗淋漓,就着一碟凉菜,不知不觉就吃了个碗底朝天。
随后,经过多方了解,发现葫芦头的制作大有讲究。

其一,处理肠肚有讲究。要选用新鲜肠、肚,经过挼、捋、刮、翻、摘、漂、煮、晾等多次加工手续,并适当进行物理方法处理,捋出肠壁上附着的粘液、脏物,除去油腻和腥味,使肠肚洁白光亮,再入锅煮熬,熟后出锅晾凉,均切成坡刀形备用。
其二,熬汤有讲究。先将新鲜猪骨头洗净砸碎,入锅炖熬,撇去浮沫,再入白条鸡、猪肉,加食盐、调料包(即传说孙思邈配制的八珍调味品),继续用小火熬煮,到汤汁浓白似乳为止。
其三,烙饼有讲究。饼需选用上等白面烙烤的饩饩馍,薄厚适中,焦色斑驳,白里透黄,筋道绵软。
其四,泡馍的煮法也很讲究。传统的有单走、口汤、干泡、水围城四种。单走就是汤馍分离,不用掰馍,喝汤就馍吃;口汤就是煮的馍酥绵光滑,吃完,碗内留汤一口;干泡就是通过煮制,汤汁完全入馍内,此馍筋而韧、粘而滑;水围城就是宽汤煮馍,碗四周是汤,中间是馍,汤多馍散、清香绵滑。
如法炮制的葫芦头是西安人的最爱。
然而,西安人吃葫芦头却各有所好。“大凡青壮年男人喜肉多汤肥,麻辣味重,以过肉瘾;妇女喜欢清汤单走,利肠爽口,以品其清香;老年人则喜其形、色、质、味之美。据说肠吸五谷之精华,性温善补,理调生机,犹如药中‘甘草’,随热即热,随凉即凉,冬可暖胃健肠,夏可清热爽腑。民间验方中就有‘玉肠汤’之称,肠汤中加大茴、小茴、荜茇、厚朴、人参等炖之,为健肠补虚之最佳补品。”难怪,西安人夸奖葫芦头的美味说:“提起葫芦头,嘴角涎水流。”就连不少外国人都对其百吃不厌、偏爱有加。
葫芦头之所以能久盛不衰,深深扎根于民间,不仅因其味道鲜美,更因其有益健康。正如一首诗所云:“肉如玉环汤似浆,五味和中适口尝。辣油红润晶如珠,腥味尽除满口香。”
这样的葫芦头,吃一口,满口香,怎能不叫人烦忧皆忘、笑口常开呢? 2017年9月27日
【《葫芦头》2017年10月4日首发于《当代作家》公众号;2017年10月7日发表于“江山文学网”,并被江山编辑部评为“精品”;2022年1月25日刊载于“中国作家网”;2025年8月8日刊发于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學陝軍》公众号】

【作者简介】纪昀清,本名纪堪迎,周至县第六中学教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七天网》签约作家,“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文学网“柳岸花明”社团总编(先后荣获“江山之星”“社团优秀编辑”“明星版主”“社团优秀社长”称号),《周至春秋》杂志第1-2期执行主编,《纪昀清文萃》都市头条总编(自2025年6月2日发文至9月13日,总点击已突破236万+)。从2007年起,相继在中国散文网、散文在线、红袖添香、陕西作家网、中国作家网等知名文学网站及《中国散文学会》《中国作家库》《路遥文学馆》《文學陝軍》《散文之声》《三秦散文家》《当代作家》《人民作家》《纪实天地》《当代文摘》《当代汉诗》《首都文学》《人类的思想》《七天网》《西北作家》《现代美文》《大秦文摘》《品诗》《银河悦读》《当代作家联盟》《作家》《华语作家》《文学前线》《陕西龙山书院》《荒土文学》《般若苑》等50余家微刊平台发表作品。另有部分作品在《新疆教育》《教育学文摘》《阳光报》《西安商报》《文華》《多爱诗歌》《青山》《金周至》等报纸和《长安》《望月文学》《望月文学西北作家专刊》《芙蓉国文汇(肆)》《易说乾坤》《微光诗刊》《白孔雀诗刊》《周至县优秀文艺作品选》《秀美周至》《周至文史》《周至人文》《二曲文学》《竹林文苑》《李二曲思想研究文丛(一)》《绿风》《周至春秋》《耿河》《平凡春秋》《务本堂文学书画(第八辑)》等杂志发表,截至目前共发表散文、小说、诗歌,共计130万余字。其中,短篇小说《泣血残阳》(共4集)与《三口聚餐》(共4集)分别被江山文学网“有声文学”推出,均由江山知名主播“等到满山红叶时”播讲;先后以“文采飞扬”社团副社长与“柳岸花明”社团总编身份,接受“江山记者部”专访2次;2025年3月23日,在江山夜校779人的QQ群里,主讲了《阅评与写作》,好评如潮;18万余字的长篇纪实文学《砥砺人生》已在“江山文学网”连载完毕;20万字散文精选集《幸福密码》已完稿。除此而外,还相继校对了《周至春秋》(创刊号)、《周至春秋》(第2期)、《周至毛氏》与《周至县标准地名志(1990-2020)》(100万字)以及《骆谷道的传说》等书籍。曾获荣获全国第二届“孔子文学奖”、多爱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第四届《望月文学》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渭河有奖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首届瞳孔之光全国青年征文大赛优秀奖、七天网首届原创IP大赛优秀美文奖、海南卫视《艺彩绽放》2023全国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