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楼观台
文/元夫
出五丈原向东,去周至县骆峪镇,按计划寻找傥骆道。
一
调整好导航发现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的古楼观就在骆峪镇以东30公里处,传说这里是老子西出函谷关隐居之地,曾在此为弟子尹喜讲授《道德经》,尹喜在此创立道教楼观派,后成为天下道教中心,唐朝皇家李氏宗观,李白曾于此造访玉真公主。
赤日炎炎,我们决定先到楼观台,瞻仰老子的同时避过中午火热的日头,于是从岐山县一路向东,直驱楼观台。
抑制住内心激动,极力在脑海里收寻、连缀《史记》等相关古籍中那些有关老子的记载与传说……

2600年前,一个小生命降临到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一个贵族家里。他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元祖、哲学家——老子李耳。家系史官先辈们,为老子幼年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拜大学者商容为师,商容为老子的聪明与好学而惊异:“实乃老夫之学有尽”,便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无所不览,文、典、史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便推荐老子入守藏室为吏(今国家图书馆长兼国家档案局长)。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公元前547年,年仅24岁的老子出任东周王朝守藏史,久居宫中,伴君左右,在个人学识积累达到巅峰之际,却眼见东周王朝一天天衰落。特别是在周景王驾崩之后,王室内讧,典藏失窃,朝政混乱,年过五旬的老子毅然远离王室,西出函谷关……
话说函谷关关令尹喜(天文学家),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一日,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命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倒骑青牛行至函谷关,尹喜深知老子学识渊博,恭迎家中,行弟子大礼,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二
思忆之中,不觉车已驶入景区大门。
人山人海,进进出出,交警在路旁指挥。本想寻个清静地,谁知……难道这么多人都去楼观问道?中国幸甚,人类幸甚!硬着头皮往里走。原来这里面是两万多公顷的国家森林公园,有观音山、首阳山、百花园、百竹园、闻仙沟等好几大游园。
我们的目标是楼观台,从左侧进入,另收门票,警察查看了我们证件,顺利进入。谢天谢地,这里清静许多。
“楼观台”旧碑显示为陕西省1958年第一批公布的文保单位,据说尹喜拜老子为师之后,决定终身追随老子,辞去函谷关关令之职,随老子继续西行,来到此处,见这里北仰南俯,山大沟深,山岭、河谷、台地相间,是隐居与观察天象的好地方,于是在此结草为楼,古称“草楼观”,在草楼南为老子建“说经台”。“草楼观”与“说经台”合称“楼观台”。导游介绍附近有老子炼丹炉、晒经石、老子墓,一切显示出老子的活动轨迹。春天造访大散关,还有书籍介绍老子在大散关著道德经,然后出散关与尹喜去了天水呢。个中真相,且行且听。
我问两位大哥,老子到底去了哪里?柱举大哥说:“老子穿越秦岭来到我隔壁的成都青羊宫”,《蜀王本纪》记载:“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子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子显现法相,端坐莲台,为尹喜敷演道法。梁大哥说,司马迁记载“莫知其所终”是准确的,这才是圣人应有的状态。
说经台建在海拔580米的山岗上,正如资料介绍犹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方舟”这个比喻太好了,让人想起《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圣经》里的方舟拯救了地球生命,而《道德经》方舟是为拯救人类思想灵魂。西方经典拯救生命,东方经典拯救心灵,二者合璧,人类世界即刻完美。德国有句谚语,左手一本《圣经》,右手一本《道德经》,你将无往而不胜。虽说这谚语有悖于《道德经》本意,但足以证明《道德经》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联合国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认证了二进制,对世界计算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广场左侧八卦亭内的“上善池”石碑,三个隶书大字笔法劲道,气韵生动,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题,亭侧石砌水池,池内有一张口石龙口中吐水,池水终年不断。显然,“上善池”取《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之句。水是老子对道最形象的比喻,“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的状态最接近道。这是道德经精髓之一,也是金句之一,千百年来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性格骨髓与基底。将老子思想融于书法,非一般书家所能为,特别是那个“善”字变体,颇耐人寻味。
说经台依山而建,顺山势宛延向上,遵循老子大道自然的哲学思想。沿石梯而上不仅仅是身体运动,也是精神的升华。我希望自己能像攀登这些石梯一样,一步一步靠近老子的思想核心和本质,体悟老子抵达不杇思想巅峰的过程。风清气正,浸人心脾。每一个台阶,每一颗古树,每一朵山花,每一寸绿,似乎都引领着人们参禅悟道。
一转身,老子的金身塑像在另一个山凹里巍峨挺立,从绿叶中透过来,光芒万丈!
登上说经台,视野豁然,北瞰渭水,南依秦岭,千峰耸翠,好一个福地洞天!“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苏轼当年登台的感叹,成为千古名句。
台南为老子祠,据说老子当年在此与尹喜讲经。
“老子祠”三字为赵朴初先生题写,佛教协会会长为道教圣主祠堂题写匾额,也许是道、释相融最好的注脚。本土的儒与东汉中期舶来的佛,终合于道,构筑起华夏文明的三维坐标,相融共生,不得不感谢老子在中国奠定的道家哲学土壤。尽管道儒释三家学说均在历史长河中呈下滑趋势演绎流变。袅袅青烟,缕缕磬声,让每一位朝圣者驻足观瞻,站在当下,回望历史,展望未来……
三
《道经》与《德经》石刻分列说经台两边,被现代木栏设施护罩,阔大厚重的石碑、工整的唐楷与《道德经》文本三者构成的美学范式大气磅礴,立体而震撼,给人一种直击心灵的审美冲击,不得不让人惊叹李唐王朝尊李聃为李姓祖先,道教为国教的荣尊与显耀。
《道德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伦道德,也不等于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成的道教,而是老子关于天地人的终极追问,思想的高端与深刻,后人无一企及。
《道经》与《德经》为后世学者所分,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经》是老子宇宙观、自然观的反应,即天之道;《德经》是老子社会观、人生观的反应,即人之道。有学者认为这种分章并不严谨,因为老子往往在道中讲德,在德中又阐述道,细读《道德经》,自会明白。
我国思想界,大多关注人伦社会问题,几乎无人关心宇宙自然, “古代的学者,只有一个史;古代的学术,只有一个礼”,当今学界普遍认同这一说法,先秦诸子百家几乎全都关心人伦社会,而他们的思想元祖老子却例外,他是第一个,也是最早仰望星空追问世界终极因的思想家,其哲学思维所达到的高度,与任何时代的西方大哲相比都毫不逊色。黑格尔承认他的哲学思想很多来自老子,海德格尔把老子的“道”视为思维得以推动的准则。
道论的核心是无为,德论的核心是不争,中心论点为“弱者道之用”。“无为”表现为“柔弱”,老子反复论述这一观点,五千言中“柔弱”竟然出现11次之多。顺道而行即为德,德就是不争。然而人类总是爱争、竞争,且“力争上游”。所以老子认为人之道偏离了天之道,他给出天之道,就是为了让人之道应该怎样做才不偏离天之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中国思想早期是信奉自然的,包括阐述世间万象变化的《易经》(老子思想的主要来源)。吊诡的是中国这些高端哲思后来却一路沉沦,一方面下坠为实用之学,另一方面被无限拔高演绎为宗教神学;与西方从神学宗教走向自然的思脉刚好相反。更可悲的是近现代中国人,崇洋媚外达到极致,不愿回望老祖宗的高端学说,即便回望,也大多流于表面,领会老子思想主旨的少之又少。

两千年来《道德经》注本汗牛充栋,肤浅的解读甚至误读不少,即便真领会了,愿意遵循者极为稀少。知行分离本就是人性弱点,即便“人王”也是如此。老子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道德经》第七十章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老子预言很少有人读懂他的思想,读懂而能遵照执行的就更难能可贵了。一般情况下知难行易,而对于“道”却是知易行难,知行统一者即为圣人,而圣人有几?他的学生孔子算一个,但孔子的学说仅限于人之道,而且孔子悟道很晚,五十岁请教老子之后,才开始钻研《易经》。
一游人问柱举大哥:老子与孔子谁更伟大?
柱举大哥说,两位人物的思想都已国际化,只是二人智慧之树结出的果实不同罢了。司马迁记载的很清楚:“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把老子比成天上的龙,你说谁更伟大?《论语》中也记载了这次造访,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
老子比孔子年长,基本算同时代人,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孔子曾多次问礼于老子,记述表明“老子与孔子同时,且为孔子之师”。《礼记·曾子问》载有孔子四次问礼老子的事,第一次是孔子17岁即鲁昭公七年(前 535 年)时,在鲁国巷党问礼于老子;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问礼于周都洛邑(今洛阳),被司马迁记入《史记》;第三次是孔子53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 ,在一个叫沛的地方;第四次在鹿邑。
《庄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孔子家语》都有“孔子学于老聃”“孔子问道老聃”的记载,所有记载内容都是在某一非常情况下,孔子从老聃那里所得到的教示。各地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石刻画像也反映出儒、道思想的交流与沟通。由此可见,两位圣人所处的时代,并没有儒道之分,且儒道同源,两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诸多共通之处,只是研究范围不同,风格与思想路径各异而已。
然而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儒家一直被尊为正统,道家往往被称为“异端”,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正如现代独立学者王东岳所说,佛家是金,儒家是稻粮,道家是王,人生无王、金可以,但却不能没有稻粮。无孔子则无英雄之进取,无老子则无英雄之守成。两家学说互补,才是最佳状态。
四
人类极尽潜能竞争,争先恐后发展,在“人之道”上勇往直前,你追我赶,极速奔跑,拼命索取,对于地球与环境不管不顾,舍不得停下脚步仰望星空,审视自己的行为,以至于灾难频发、气候异常,还不知警觉。当今世界本质上无异于老子时代,俨然放大版的春秋末期,各国之间暗流涌动、剑拔弩张、相互提防,毁灭性武器逐步升级!这势态如果一触即发,人类将面临怎样的后果与下场?
慢下脚步,重新读读老子书,认真体会下老子思想吧。
德国学者尤里斯.葛尔曾说:“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我想说,今天,认识老子的时代已经到来。人类已经被绑在同一条船上,消除国与国之间的隔阂迫在眉睫;回望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论核心;反思老子的消极意绪,克服“慢”的恐惧;认真审视老子的反文明倾向于今天人类的意义;试着反问:我们不顾一切快速奔跑,极尽一切所能充分调动潜能与智能所创造的一切所谓的文明,对人类真是百分百有利的吗?如此极速奔跑,到底要奔向何方?
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曾说: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这话过于极端,但比利时学者普利高津所说: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却非常有道理。
老子三千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道德经》智慧如海,其中肯定暗藏解决新时期人类危机的钥匙,能不能从中打捞一二,就看人类有没有这个悟性,肯不肯延展这个悟性。五千真言,法启众生。

元夫,本名熊芙蓉,女,记者、编辑、作家。行走,考察,思考。中国作协会员,四川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东河口绝恋》《青川涅槃》《木牍之光》等纪实著作;散文、诗歌、短篇纪实作品屡见全国各地报刊,获13届孙犁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