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两份邀请函:军垦精神的薪火相传
文/刘砚青
七月,戈壁热风吹进石河子总场北泉镇关工委的窗台。八师兵团精神研究会的征文通知,让军垦二代王立春和戴恭义心潮澎湃。这不仅仅是一次征文,更是一次传承兵团精神、书写时代篇章的使命召唤。两位老党员毫不犹豫,决心以笔墨为兵团精神立传。
作为关工委副主任,王立春手捧征稿函,内心滚烫。多年来参与老兵宣讲团的经历历历在目:老兵们用粗糙的双手比划垦荒往事,皱纹中满载对祖国的忠诚。“扎根”“奉献”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父辈用一生写就的誓言。他立刻联系退休支部书记戴恭义,电话那头传来同样坚定的回应:“这是我们的责任,必须接!”
短短三十天创作期,灯光常伴他们至深夜。王立春翻出多年积累的宣讲笔记,老兵的口述、基层的事例,在他笔下重新苏醒。“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被一次次圈注,他像当年军垦战士开垦盐碱地那样,挖掘兵团精神的时代价值。稿纸被红蓝笔迹层层覆盖,纸边早已磨损。月光映照着他斑白的鬓发,也照亮字里行间的赤诚。
戴恭义的案头,堆满了泛黄的文献和旧日记。几十年政工工作中留下的记录,成为他诠释“兵团职责使命”的基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十六字兵团精神,每一笔都重如千钧。他回想年轻时与老书记一同丈量土地,职工昼夜抢收的奋斗身影,这些鲜活记忆流淌成温热的文字,让精神有了形象、有了温度。有时他停笔远望,无边的棉田仿佛仍是父辈躬身拉犁、在戈壁播下希望的图景。
八月底,秋风送爽,两篇倾注心血的稿件终于完成。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们如释重负——这些文字,是军垦后代对父辈的致敬,更是对边疆土地的深情告白。
九月十日,一封带着“邀请函”烫金字样的邮件映入眼帘。视频连线中,两人同时看到“优秀奖”的通知,笑容如戈壁沙枣花般绚烂。王立春的《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承载着与老兵同行的温暖;戴恭义的《兵团精神与兵团职责使命研究》,凝结着基层岁月的厚重。
窗外白杨作响,似掌声阵阵。这两份邀请函,早已超越会议凭证的意义,它是时代对坚守者的回应,是历史对传承者的致敬。军垦二代虽未亲历垦荒的艰辛,却以笔墨接过了精神的火炬。个体的力量或许微小,但万千星火汇聚,就能照亮兵团前行之路,为强国建设、边疆稳固注入磅礴力量。
微风拂过,送来棉田的清香与纸页的墨香。他们轻轻抚平手中的邀请函,如同接过沉甸甸的嘱托——那里有父辈的期望,有岁月的见证,更有军垦后代对兵团精神的永恒传承。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兵团精神必将始终屹立,激励中华儿女投身边疆、报效祖国。这火种,永不熄灭;这薪火,代代相传。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