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起了宋老三”说起
——说唱艺术与风土人情系列之一
作者:傅维敏
近日,偶得《大连散曲》创刊二周年的纪念文章,心头不禁泛起一阵新奇涟漪,同时也夹杂着几分疑惑。歌曲与歌词,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平日里总爱品头论足一番。当年初入军营,参与军区文艺汇演,尚有作品参赛并获奖发表,也算是小试牛刀。然而,对于散曲这一艺术形式,我却只闻其名,未见其真容,心中不免暗自揣测,它或许就是坊间流传的那句“提起了宋老三,两口子卖大烟”之类的民谣吧。
揣着这份好奇与揣测,我将“提起了宋老三”与散曲进行了一番多方比较,没想到这一比,竟为我打开了另一扇全新的知识之窗。
“提起了宋老三”,这句耳熟能详的唱词,原本是属于清末小曲《探清水河》中的一句唱词,要说起这《探清水河》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清末民国年间的艺术宝库之中。故事讲述的是北京西蓝靛厂火器营的一段凄美爱情:女孩大莲与本村青年小六情投意合,却因父母的棒打鸳鸯而被迫分离,最终大莲含恨跳入清水河,小六则在河边祭奠后追随而去,双双殉情。这句唱词作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及其家庭背景。由于曲调优美、朗朗上口,坊间传唱,潜移默化,慢慢的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小民,有文化的没文化的,都能随声哼上几句,足见其流传之广。
说起散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元代尤为兴盛,与唐诗宋词并列为一代文学典范。它源自宋词的俗化,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属于广义诗歌的范畴。散曲没有繁复的动作与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形式多样,既有套曲之宏大,又有小令之精巧。在语言上,散曲既遵循一定的格律规范,又巧妙的融入了口语的自由与灵活;在艺术表现上,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了“赋”的手法进行铺陈叙述,长短句;在押韵上,散曲更是灵活多变,平仄通押、句中衬字等手法运用自如,使得其艺术魅力更加引人注目。
清末小曲是属于清末民国年间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曲艺形式,是南北方各省均有的自己本地的小调小曲的组合,与散曲比较,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唱词为载体来进行表演的,开始时都是属于说唱文化艺术。而不同点就多了:首先是内容不同。清末小曲是流行于民间的演唱,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而散曲则不同,它是以抒情感悟为主,一般不带情节;其次是场合不同,清末小曲是在有舞台或场地的表演;而散曲的表演则是在歌楼酒馆,或是士宦府弟等私人家庭中表演的;再次是表演形式的不同,清末小曲的表演是有动作有舞台有表演的;而散曲则是以“清唱”为主,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乐器伴奏,动作很少,都是亲友家庭聚会或是文人墨客聊天兴致的举杯高歌。
发展到现代,二者的方向就更是不同了。“提起了宋老三”由于其曲调上口,流传甚广,它的旋律常常会出现在民歌曲目中。而散曲的曲调则基本用途很少,因为现代人也不知散曲的曲调原来是个啥样,不理解也不懂。
那么为什么现代散曲又开始流行了呢?这就在于散曲的文学价值。由于散曲音乐的失传以及现代音乐文化的变迁,散曲在现代一般不再有传统的演唱。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深入研究。严格意义上讲,散曲的音乐价值现在仅存在于音乐理论中,而它的文学价值却越来越重要了!主要就是,人们喜欢它,嘻笑恕骂皆文章!到了这一步,清末小曲是属于说唱文化艺术范畴的;而散曲,则逐渐的脱离了说唱文化艺术,纯属于文学艺术范畴了。
【作者简介】
傅维敏:沈阳军区特征入伍,先后任军师级演出队演员、政治指导员、政治部文化干事、营教导员、政治文化教员等职,荣立三等功一次。转业后先后任大连市中山区文化馆馆长、区文化局副局长、区政府调研员,中山区第12届人民代表,省先进文化馆长,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50年》纪念章,现已退休。多次参加军地书画展,文学作品擅长社会评论,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多次发表作品。一生致力于群众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