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一)
浮生几度觅清欢,渐觉星霜鬓上寒。
繁萼辞枝香易冷,秋鸿掠影梦将残。
千寻碧嶂失云径,一霎西风老井栏。
莫问流光深解意,从来圆缺总无端。
(二)
天教万象阅峥嵘,始信枯荣自有声。
金粟垂香凝宿雨,丹枫燃岫染归程。
千重锦瑟风收拨,百转冰肠涧漱冰。
莫道云襟沾露冷,春潮暗涌旧根萌。
(三)
遍拾幽蹊坠玉时,方知绚极即华胥。
拈香菊盏斟犹满,淬火枫笺展未迟。
雁字研朱天作纸,年轮篆碧暮成碑。
何须更泣鲛人泪,万顷霜笺正可诗。
(四)
立尽斜阳十二阑,心光淬玉自温存。
千林霞帔披云岫,一砚松烟溯墨源。
逝水遥斟沧海月,鸣蛩暗换故园秋。
从来大化无遗物,且抱秋襟共岁敦。
2025年9月12日于上海挹露轩
Four Odes to the Autumnal Melodies of a Floating Life
By Feng Jiying
I
How many times in this floating life have I sought pure delight?
Gradually, I feel the frost of years chill my temples.
Luxuriant blossoms leave their branches, their fragrance fading fast;
Wild geese streak across the sky, my dreams on the wane.
A thousand fathoms of green peaks hide the cloud-cloaked paths;
A sudden west wind withers the old well railings.
Do not ask if fleeting time fully understands the heart—
Perfection and imperfection have always come without rhyme or reason.
II
Heaven bids all things reveal their grand vicissitudes;
Only then do I believe that withering and flourishing each have their voice.
Chrysanthemums hang heavy with fragrance, holding the overnight rain;
Red maples blaze on the hills, dyeing the homeward journey.
A thousand layers of zither strings fall silent as the wind dies down;
A heart twisted a hundred times is cleansed like a stream washing ice.
Do not say the cloud-like sleeves are chilled by dew—
Beneath the surface, spring tides quietly surge, and old roots begin to sprout.
III
When I gather jade-like petals along the quiet path,
Only then do I know that the height of splendor leads to a dreamlike state.
Holding a chrysanthemum-cup, I pour the wine till it brims;
Unfolding maple-leaf paper, tempered like steel, it is not too late.
Wild geese form crimson characters, with the sky as paper;
Annual rings carve green patterns, and dusk turns into a monument.
Why shed more tears like the merman?
Ten thousand acres of frost-covered paper are ready for poems.
IV
I stand till sunset fades, by the twelve railings;
My heart, like tempered jade, holds warmth within itself.
A thousand forests wear a robe of rosy clouds, draped over cloud-capped hills;
With an inkstone of pine soot, I trace the source of ink.
I pour a toast to the moon over the vast sea with the passing river;
Crickets chirp softly, stealthily changing the autumn of my hometown.
The great cycle of nature has never left a thing unused—
So I embrace autumn’s mood and share the year’s tranquility.
Written on September 12, 2025, at Yilu Xuan (Pavilion of Catching Dew), Shanghai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秋籁织浮生:解码冯计英《浮生秋籁四章》的时空哲思与诗性秘境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二十一世纪的都市霓虹渐次淹没古典诗词的清辉,快餐式文字消解着汉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冯计英却以《浮生秋籁四章》为笔,上海挹露轩的窗前,为我们织就了一幅穿越时空的秋景长卷——这里没有刻意的复古腔调,没有堆砌的辞藻炫技,只有秋光与心光的碰撞、岁月与诗魂的交融,每一个在现代生活中步履匆匆的人,都能在“繁萼辞枝”“秋鸿掠影”的意象里,寻回那份久违的、与自然对话的从容,触摸到藏在季节褶皱里的人生真谛。这组诗不是简单的“悲秋”或“颂秋”,而是一场以秋为媒介的生命沉思,是诗人用古典格律包裹现代心境的独特创作,传统与当下的缝隙间,开辟出一片独属于他的诗性秘境。
一、意象:秋景为骨,心意为魂的双重叙事
《浮生秋籁四章》的魅力,首先在于其意象体系的精巧构建——诗人笔下的秋景,从来不是孤立的自然景观,而是承载着个人心境与生命感悟的“活物”,每一个意象都是“景”与“情”的双重载体,构成了表层写景、深层抒情的双重叙事结构。
首章开篇“浮生几度觅清欢,渐觉星霜鬓上寒”,以“星霜”为引,将岁月的痕迹具象化为鬓边的寒凉,既写出了秋日的清冷,更道尽了人生在追寻“清欢”过程中的沧桑。“繁萼辞枝香易冷,秋鸿掠影梦将残”两句,堪称意象运用的典范:“繁萼辞枝”是秋的典型景象,花瓣离枝、香气消散,本是自然规律,却被诗人赋予了“美好易逝”的隐喻;“秋鸿掠影”则带着漂泊与疏离感,大雁南飞的短暂身影,与“梦将残”的心境相呼应,将人生理想的渐次褪色写得含蓄而沉痛。而“千寻碧嶂失云径,一霎西风老井栏”,更是将空间的宏大与细节的细微巧妙结合——“千寻碧嶂”是壮阔的远山,“云径”消失在山峦间,暗喻人生前路的迷茫;“老井栏”是贴近生活的细微之物,“一霎西风”便让其显露出苍老之态,暗示时光流逝的猝不及防,一远一近、一宏一微,将秋日的萧瑟与人生的怅惘编织在一起,读者在视觉的转换中,感受到心境的起伏。
第二章中,“金粟垂香凝宿雨,丹枫燃岫染归程”则跳出了首章的沉郁,为秋景注入了温暖与生机。“金粟”即桂花,带着雨后的清润,香气凝而不散;“丹枫”如火焰般燃烧在山峦间,不仅为秋日增添了浓烈的色彩,更以“染归程”赋予其情感温度——归程本是抽象的路途,却因丹枫的点缀而变得具体可感,暗含着诗人对归宿的向往与期待。而“千重锦瑟风收拨,百转冰肠涧漱冰”,则将听觉与触觉、心境与自然巧妙勾连:“锦瑟”停奏,是声音的沉寂,对应着内心的平静;“冰肠”被山涧的冰水冲刷,既是触觉上的清凉,更是心境上的净化,将内心的纠结与纷扰,自然的洗涤中逐渐消解,为后文“春潮暗涌旧根萌”的希望埋下伏笔。
第三章的意象更具创造性,诗人以“雁字研朱天作纸,年轮篆碧暮成碑”打破了自然与人文的界限——天空成了铺开的宣纸,大雁的队列成了用朱砂书写的文字;树木的年轮成了镌刻在暮色中的碑文,将时间的流逝转化为可触摸、可观赏的艺术。这种将自然景象“文学化”“艺术化”的处理,不仅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更暗含着对生命痕迹的珍视:每一只大雁的飞过、每一圈年轮的生长,都是时光留下的印记,都是值得被记录的“诗行”。而“拈香菊盏斟犹满,淬火枫笺展未迟”,则以“菊盏”“枫笺”为载体,将秋日的清雅与创作的热情结合,“斟犹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展未迟”是对创作的执着,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第四章的意象则回归到“自我与自然的融合”,“千林霞帔披云岫,一砚松烟溯墨源”中,“千林”如披着霞帔的美人,优雅而庄重;“松烟”(即墨的原料)则连接着诗人的创作与自然的本源,暗示着诗歌创作与自然的密不可分。“逝水遥斟沧海月,鸣蛩暗换故园秋”,以“逝水”斟月,将时间与空间、现实与想象交织;“鸣蛩”换秋,则以细微的虫鸣暗示季节的更替,将对故园的思念藏在不经意的秋景之中,含蓄而深沉。这些意象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是“心景相融”的生动体现。
二、情感:从怅惘到释然,从迷茫到坚守的心境递进
《浮生秋籁四章》不仅是意象的盛宴,更是情感的旅程。四章诗歌以时间为线索、以秋景为载体,展现了诗人从“怅惘”到“释然”、从“迷茫”到“坚守”的心境递进,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情感曲线,读者能够跟随诗人的笔触,感受内心世界的变化与成长。
首章的情感基调是“怅惘与无奈”。“浮生几度觅清欢”开篇便带着追问,暗含着对“清欢难寻”的感慨;“渐觉星霜鬓上寒”则直面岁月的无情,写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梦将残”“失云径”“老井栏”等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怅惘——梦想的破碎、前路的迷茫、时光的苍老,诗人的心境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忧伤之中。而“莫问流光深解意,从来圆缺总无端”,则是这种怅惘的升华:不再追问时光是否理解自己的心境,因为人生本就充满了“圆缺”,充满了无常,这种“接受无常”的态度,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一种无奈中的释然,为情感的递进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的情感转向“希望与期待”。“天教万象阅峥嵘,始信枯荣自有声”,诗人从自然的“枯荣”中领悟到生命的规律——枯萎与繁盛都是生命的常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这种领悟让他的心境逐渐开阔。“金粟垂香”“丹枫燃岫”的美景,让他感受到秋日的生机与活力;“涧漱冰”的净化,他的内心逐渐平静。而“莫道云襟沾露冷,春潮暗涌旧根萌”,则是情感的转折点:即使衣衫被露水打湿,即使当下仍有寒凉,但在地下,春潮已经在暗暗涌动,旧根已经开始萌芽,暗示着困境之中总有希望,黑暗之后必有光明,整首诗的情感从沉郁走向明朗。
第三章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为“热爱与执着”。“遍拾幽蹊坠玉时,方知绚极即华胥”,诗人在捡拾落花的过程中,领悟到“绚烂之后便是宁静”的人生哲理,这种领悟让他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拈香菊盏斟犹满,淬火枫笺展未迟”,以“斟满菊酒”“展开枫笺”的动作,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创作的执着——即使时光流逝,即使岁月沧桑,依然愿意用诗歌记录生活,用热情拥抱生命。“何须更泣鲛人泪,万顷霜笺正可诗”,则直接表达了对消极情绪的摒弃:不必为逝去的美好哭泣,因为秋日的每一寸霜景,都是可以用来创作的“诗笺”,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情感充满了力量。
第四章的情感最终归于“释然与坚守”。“立尽斜阳十二阑,心光淬玉自温存”,诗人在斜阳下伫立良久,内心如经过淬炼的玉石般温润而坚定,“心光”既是内心的光芒,也是对生活的信念。“从来大化无遗物,且抱秋襟共岁敦”,则是诗人对生命的最终领悟: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不会遗漏任何事物,每一个生命、每一段时光都有其价值,因此,不妨怀着秋日般从容、豁达的心境,与岁月一同成长,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拥抱秋襟”的态度,不是对岁月的妥协,而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坚守,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顶峰。
三、哲思:藏在秋景里的生命智慧与时空观
《浮生秋籁四章》的深度,在于其蕴含的哲思——诗人不仅仅是在描写秋景、抒发情感,更是在通过秋景思考生命、感悟时空,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智慧,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获得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与启迪。
(一)对“无常”的接纳:人生本是“圆缺无端”
首章“莫问流光深解意,从来圆缺总无端”,是诗人对“无常”的深刻领悟。在诗人看来,时光的流逝、人生的起伏,都如“圆缺”一般,没有固定的规律,没有必然的原因——美好会逝去,梦想会破碎,前路会迷茫,这都是人生的常态。这种对“无常”的接纳,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面对:既然无法改变无常的本质,不如坦然接受,在无常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变化中坚守内心的平静。这种智慧,正是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所缺失的——我们总是追求稳定、追求完美,却忽略了“无常”才是生命的本质,而诗人通过秋景的描写,将这种智慧传递给读者,我们学会在变化中从容前行。
(二)对“枯荣”的领悟:生命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二章“天教万象阅峥嵘,始信枯荣自有声”,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循环的理解。秋日的“枯”(如繁萼辞枝、西风老井栏)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为冬日的蛰伏、春日的复苏做准备;正如人生的“低谷”不是终点,而是为“高峰”的到来积蓄力量。“春潮暗涌旧根萌”正是这种循环的最好证明:即使在秋日的寒凉中,地下的根系依然在生长,春潮依然在涌动,暗示着生命的力量永远不会消失,只会在循环中不断重生。这种对“枯荣”的领悟,打破了“悲秋”的传统基调,秋日不再是生命凋零的象征,而是生命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观。
(三)对“时光”的珍视:每一段岁月都是“可诗”的印记
第三章“雁字研朱天作纸,年轮篆碧暮成碑”,将时光的流逝转化为“可记录”的印记,体现了诗人对时光的珍视。在诗人眼中,时光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通过大雁的队列、树木的年轮、暮色的变化来感知的具体存在——每一只大雁的飞过,都是时光写下的“文字”;每一圈年轮的生长,都是时光镌刻的“碑文”;每一次暮色的降临,都是时光留下的“画卷”。这种对时光的“具象化”处理,我们意识到:时光的流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忽略了时光留下的痕迹,忘记了在时光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而“何须更泣鲛人泪,万顷霜笺正可诗”,则进一步强调:与其为逝去的时光哭泣,不如珍惜当下的时光,用诗歌、用行动记录每一段岁月,每一段时光都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诗行”。
(四)对“自我与自然”的融合:大化中寻找生命的归宿
第四章“从来大化无遗物,且抱秋襟共岁敦”,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大化”即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诗人看来,大自然不会遗漏任何事物,每一个生命都在大自然的循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一段时光都在大自然的变迁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自我”不是孤立于自然之外的存在,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与自然的四季更替、昼夜轮回息息相关。“抱秋襟共岁敦”,就是要让自己的心境与自然的节奏相契合,以秋日的从容、豁达、沉静,面对人生的风雨,与岁月一同成长,自然的怀抱中找到生命的归宿。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也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反思——人与自然日益疏离的今天,诗人提醒我们:只有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生命的意义。
四、格律与语言:古典形式下的现代表达
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冯计英在《浮生秋籁四章》中展现了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其格律严谨、语言凝练,既遵循了古典律诗的规范,又融入了现代的情感与表达,实现了“古典形式”与“现代内容”的完美融合。
从格律来看,四章诗歌均为七言律诗,严格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首联“起”,开篇点题,引出秋景与心境;颔联“承”,承接首联,进一步描写秋景,深化情感;颈联“转”,转换角度,从写景转向抒情或哲思;尾联“合”,收束全诗,点明主旨,升华情感。这种严谨的结构,让诗歌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展现出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同时,诗歌的对仗工整,如首章“繁萼辞枝香易冷,秋鸿掠影梦将残”,“繁萼”对“秋鸿”(名词对名词)、“辞枝”对“掠影”(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香易冷”对“梦将残”(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对仗工整而不生硬,自然而流畅;第二章“金粟垂香凝宿雨,丹枫燃岫染归程”,“金粟”对“丹枫”(色彩名词对色彩名词)、“垂香”对“燃岫”(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凝宿雨”对“染归程”(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不仅词性相对,更在意境上相互呼应,展现出诗人高超的对仗技巧。
从语言来看,诗人既运用了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与词汇(如“星霜”“秋鸿”“锦瑟”“鲛人泪”等),又融入了现代的情感与表达,语言既具有古典的雅致,又具有现代的鲜活。如“渐觉星霜鬓上寒”中的“星霜”,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岁月”的代称,带着雅致的韵味;而“莫问流光深解意”中的“流光”,则更具现代感,贴近现代人对“时光”的认知,两者结合,既保留了古典的韵味,又避免了语言的晦涩。同时,诗人的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如“一霎西风老井栏”中的“老”字,仅用一字便写出了井栏在西风中变得苍老的景象,既节省了笔墨,又极具画面感;“丹枫燃岫染归程”中的“燃”字,将丹枫的色彩写得极具动感与生命力,仿佛能看到枫叶在山峦间燃烧的景象,语言充满了张力。
此外,诗歌的押韵也十分讲究,四章诗歌均押平声韵,且韵脚选择恰当,与诗歌的情感基调相契合。首章押“寒”“残”“栏”“端”等韵,韵脚舒缓而低沉,与诗歌的怅惘心境相呼应;第二章押“嵘”“声”“程”“冰”“萌”等韵,韵脚逐渐变得明亮,与诗歌从沉郁到希望的情感变化相契合;第三章押“时”“胥”“迟”“碑”“诗”等韵,韵脚流畅而轻快,与诗歌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相呼应;第四章押“阑”“存”“源”“秋”“敦”等韵,韵脚沉稳而庄重,与诗歌释然与坚守的情感基调相契合。这种“韵随情变”的处理,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完美融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五、结语:秋籁之外,是永恒的诗性坚守
《浮生秋籁四章》不是一首孤立的诗作,而是冯计英作为诗人的生命态度与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这个古典诗词逐渐被边缘化的时代,诗人以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敏锐的生活观察力、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我们创作了这样一组兼具意境、情感与哲思的诗歌,不仅展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在秋景的萧瑟中看到希望,时光的流逝中珍视当下,人生的无常中坚守内心。
这组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艺术技巧,更在于其对“诗性生活”的倡导: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像诗人一样,去观察一片落叶的飘落、一朵桂花的绽放、一只大雁的飞过,去感受季节的更替、时光的流逝、内心的变化,自然与自我的对话中,寻回那份久违的“清欢”,找到属于自己的“诗行”。正如诗人在第四章中所写:“从来大化无遗物,且抱秋襟共岁敦”,大自然从不辜负任何生命,也从不浪费任何时光,我们唯有以秋日般从容、豁达的心境,接纳生命中的“圆缺”,珍视每一段岁月的馈赠,才能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生命印记。
冯计英以《浮生秋籁四章》证明,古典诗词从未过时,只是需要以更贴近现代人心境的方式被重新诠释、重新创作。这组诗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看到了秋景与心境的交织与共鸣,更看到了一位诗人对汉语言文字的敬畏与热爱,对诗性人生的执着与坚守。当我们再次品读这组诗,仿佛能看到上海挹露轩窗前,诗人凝视秋景、笔耕不辍的身影——那身影背后,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是对生命本真的追寻,更是对诗性世界的永恒守望。
或许,这就是《浮生秋籁四章》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不仅让我们在秋籁中读懂了浮生,更让我们在浮生中读懂了——诗,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文学符号,而是藏在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的、与自然对话、与内心对话的温暖力量。而这份力量,终将伴随我们走过岁月的风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醇厚、愈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