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群曹德全诗歌散文《 记忆中的抗战老兵》
一文/曹德全
在童年的星空下
“父亲是老八路”
似璀璨流星划过
让我在伙伴艳羡里
坐拥独一无二的荣耀
父亲啊
个子不高却身姿如松
脊梁藏着钢枪
挺成一座不朽的山峰
皱纹是岁月的勋章
刻满往昔峥嵘
深邃双眼似古井
藏着战火纷飞的梦
学校的讲台
是他故事的舞台
掌声如潮中
他带我们走进硝烟年代
鬼子的恶行在诉说中浮现
伏击运输队的战斗
似猛虎下山般震撼
同学们握紧拳头
愤怒与仇恨在心底点燃
那年冬天
“向抗战老兵致敬”的风
吹进学校的庭院
我兴奋奔回家园
传递这特别的召唤
父亲啊
你是历史的活化石
用亲身经历
把爱国的种子播散
你的故事
似燃烧的火焰
在时光长河中
永不熄灭地流传
在记忆的深处
你是那棵参天的树
庇护着我们的成长
让我们在和平里
铭记那曾经的苦难与荣光
《尼山圣境:文化与传奇交织的圣地》
文/曹德全
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有一处集历史文化与传奇故事于一体的神秘之地——尼山圣境。这里是孔子的出生地,散发着千年的儒家智慧光芒;有着清幽雅致的尼山书院,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传承;还有那流淌着穆桂英传奇故事的卸甲河,每一处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岁月的长河。
当踏入尼山圣境,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思想激荡、文化繁荣的时代。尼山,因孔子诞生于此而闻名遐迩。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其深邃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儒家思想,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前行道路。站在尼山之上,微风轻拂,似乎能听到孔子当年讲学的声音,那谆谆教诲,穿越千年,依然清晰可闻。
尼山书院,就坐落在这神圣的土地上。它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尼山的怀抱之中。书院的建筑古朴典雅,青瓦白墙,飞檐斗拱,尽显岁月的沧桑与厚重。走进书院,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曾是古代文人墨客讲学、读书、修身的地方,无数的学子在这里聆听先贤的教诲,汲取知识的养分。书院的讲堂里,摆放着整齐的桌椅,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学子们认真听讲、热烈讨论的场景。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名人字画,每一幅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尼山书院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里,举办着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国学讲座、书法展览、传统礼仪表演等。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和学者,他们在这里交流思想,传承文化,让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而尼山脚下的卸甲河,更是流淌着一段传奇的故事。相传,穆桂英在此卸甲休息,河水见证了她的飒爽英姿和英勇无畏。卸甲河的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穿过山谷。两岸的青山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沿着河岸漫步,仿佛能看到当年穆桂英带领着士兵们在河边扎营休息的场景。她那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理想和正义而奋斗。
如今,卸甲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它不仅是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段历史传奇的见证。河水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河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弋,岸边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当地的居民依河而居,过着宁静而祥和的生活。他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和传统,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尼山圣境,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奇故事的神秘色彩完美融合。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它就像一本打开的史书,等待着我们去阅读、去品味、去感悟。让我们走进尼山圣境,探寻孔子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卸甲河的传奇故事,让心灵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得到洗礼
曹德全,出生于63年9月6日,男,汉族,本科学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济宁散文学会会员。曾在《胶东文学》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梦》获奖,小小说《她究竟干什么》获得新人奖,《山东供求报》编辑济宁记者站负责人,《供求快报》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