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长江潮:红色精神在武汉的传承与绽放》
作者:郭庆春 播音:马向阳
一踏入武汉市硚口区古田四路同心健康产业园9楼,便被一种独特的气场所包围。这里既是武汉市临沂商会的办公场所,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沂蒙精神纪念馆。
2025年9月9日下午,我应媒体著名时事评论家周迪辉先生之邀来到这里,与武汉市临沂商会会长彭琛,著名文化学者,山东大学李长卿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著名画家李项鸿大校,海军工程大学王源升教授,原十五军研究员王永松大校及共青团河南省委驻湖北工委书记孙前进等各界人士共同参观沂蒙精神《武汉展示馆》,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展厅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原十五军研究员王永松大校站在“红嫂”明德英的展板前久久驻足:“这就是沂蒙精神的缩影啊!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用乳汁救治八路军伤员,这种军民鱼水情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作为部队的一位老军人,他的眼中闪烁着对这片红色热土的深深敬意。
彭琛会长向我们娓娓道来商会成立的初衷:“我们不仅要搭建经贸往来的桥梁,更要构筑精神传承的纽带。”这位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企业家,将商会的宗旨凝练为十个大字——“红色、团结、诚信、发展、奉献”,镌刻在会议室的醒目位置。
在商会党支部活动室,我们看到了一面特殊的照片墙:2024年4月,商会正式成立党支部;同年10月,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湖北工作委员会揭牌成立。这些看似平常的组织建设,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正如知名学者,山东大学教授李长卿所言:“将红色基因植入商业血脉,让企业家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这是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生动实践。”
武汉市临沂商会会长彭琛先生拿出一组数据说:150余家会员企业每年为湖北贡献税收近1.1亿元,解决就业2000余人次;商会成立以来向社会捐赠80余万元,西藏地震时第一时间组织募捐3.29万元......数字背后,是沂蒙儿女将“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最令人动容的是商会创建的“沂蒙精神武汉展示馆”。这里不仅陈列着沂蒙革命的历史资料,更展示了新时代临沂发展的辉煌成就——从革命老区到“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的华丽蜕变。海军工程大学王源升教授感叹道:“从支前小车到‘齐鲁号’欧亚班列,从纳军鞋到智能制造,变的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精神。”
参观结束时,彭琛会长深情的说道:“沂蒙精神就像沂河水,汇聚到长江里,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我们商会要做的就是让这两种精神交融共生,在荆楚大地上绽放新的光彩。”
夕阳西下,离开时回望这座普通的写字楼,忽然觉得它不再普通。这里跳动着两颗心脏:一颗是革命老区的红色初心,一颗是新时代企业的创新雄心。它们共同谱写了一曲跨越时空的精神交响,见证着沂蒙精神在长江之畔的传承与绽放。
2025年9月12 日晨4时写于秋实诗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