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的 记 忆
作者:杨山坡
中秋将至,月色渐浓,银辉洒落窗前,竟照得人心事重重。我独坐灯下,忽然想起故园中秋的情景,那些消逝的时光便如潮水般涌来,淹没了眼前的繁华街市:闪烁的霓虹、如水的车流。我的故园在川东大竹县童家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半山坡上,周围竹树环绕,绿荫匝地,稍微远一点的是漫山遍野的庄稼地。每至中秋,玉米地里的玉米早已收完,只剩下枯黄的玉米秆被捆成捆立在月光下,如沉默的士兵守卫中秋的祥和与美好。故园繁盛时期,住着5户人家,30多口人,都是本家,到我这一辈是同一个曾祖父,所以逢年过节,我们大家都在一起祭拜祖先,热热闹闹,气氛十分热烈。
记忆最深的是中秋分享父母合力做的糍粑午餐。在我童年的时候,我的家乡并不富裕,所以中秋节我没有吃过月饼,甚至没有听说过月饼。但是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这成为家乡中秋节的独特味道。那时每一户人家都要种上几分田的糯谷,到了中秋节就派上了用场。中秋节这天中午,母亲把糯米淘洗过滤,泡上一段时间,然后放到甑子里蒸,蒸好后放到碓窝里用木杵舂。打糍粑是非常费力的活,那时我还很小,干不了这活,所以这活只能父亲干。糍粑打好后,放到簸箕里,母亲把糍粑扯成一坨一坨的,好后用手压成扁圆形,跟月饼差不多,并撒上炒玉米面,顿时满屋生香,叫人口水直流。午餐的主食就是糍粑,我们小孩吃了个够,直到吃得小肚子鼓鼓的为止。
中秋夜,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院坝中设案拜月。在一根大板凳上,摆上月饼大小的糍粑,还有炒熟的香脆可口的花生,加上煮熟放油盐爆炒的胡豆。点燃香烛,一家人依次拜月。那时,我不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更不知道月宫里里吴刚伐桂的故事。家里父亲最大,享受最高权威,所以拜月由父亲领头。父亲站在月光里,立在香案前,跟我们姐弟说,太阳是妹妹,月亮是哥哥,太阳胆子小,月亮为了照顾妹妹,所以叫太阳白天出来干活,自己晚上出来干活,还叫我们要像月亮一样有爱心。然后父亲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缓缓下拜,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祈求月神保佑全家平安。我们小孩子却耐不住这般肃穆,拜完便溜到一旁分食供品。父亲见状也不呵斥,只笑着摇头,自己又补上一拜,大概是替我们赔罪吧。
后来,我上学了。由于我的勤奋努力,考上了师范院校,成了一名中学教师,离开了偏僻的小山村。我知道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10个太阳,炎热让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后羿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登上昆仑山顶一口气射下9个太阳。因此西王母送给后羿一粒吃了可以升天成仙的仙药,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将仙药藏起来。有一天,嫦娥误吃了仙药就飞起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从此月宫不再冷清,吴刚不再寂寞。我刚走上教学岗位那几年,每当到了中秋节,都是阴云密布,秋雨绵绵,看不见月亮的影子,听不见嫦娥与吴刚的私语,只能回想小时候吃糍粑的情景。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近40年的教学生涯结束了。退休后,我到了深圳继续从事教学工学。由于我的勤奋努力,教学工作出色,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每当中秋节到来,学生家长都要送来月饼表达感谢之意。去年的中秋节,我是在深圳度过的。晚上,皓月当空,我一边吃家长送的月饼一边赏月。打开月饼盒,月饼的香味扑鼻而来,我咬一口,甘甜而不油腻,口感丰富多变,外酥内软,馅料饱满且层次分明,每一口都是中秋的独特记忆。我品尝月饼,不仅能感受学生家长的热情和真诚,仿佛还可以听到远古的呼唤,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尽管如此,我总是忘不了故乡的中秋节,忘不了童年糍粑的滋味,于是我写了一篇小文《明月千里寄相思》来表达我的乡愁。
时光如无声的流水,悄然带走了故园的烟火气。老一辈如同秋叶般一片片凋零,年轻一代则像离巢的燕子,纷纷飞向外面的世界寻找新的生活。曾经喧闹的故园渐渐沉寂,只剩下几间破旧的吊脚楼在风雨中伫立,如同岁月的守望者。每当夜深人静时,记忆深处的那盏昏黄的煤油灯便会悄然亮起。它摇曳的光晕里,映照着油漆斑驳的木架子床,那床上曾铺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蓝印花被,枕边还放着父亲那本翻毛了边的黄历。中秋之夜,煤油灯会特意拨得明亮一点,为的是照见桌上那碗打好的糍粑。如今故园早已湮没在荒草丛中,青石板路被野草吞没,吊脚楼也坍塌在时光里。中秋的故园永不复返,而故园的中秋,却成为心中永远不落的明月,成为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作者简介】
杨山坡,原名杨定超,四川大竹人, 中学高级教师。平生以语文教材为剧本,以阳光少年为主角,以三尺讲台为舞台,演绎不计其数的育人故事。闲暇时喜欢阅读散文、诗歌和小说,在字里行间徜徉,在句读上坐着小憩。同时喜欢堆砌方块文字,描绘多彩人生,书写家国情怀;在文学这个百花园里,播种希望,挥洒激情,收获喜悦;在人生旅途中,追求诗意生活,逐梦艺术天空。
请点击下面中秋有奖征文大赛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