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成语典故之
宠辱不惊
文/赵永武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代洪应明《菜根谭》里的语句,一股闲散飘逸、豁达淡然的人生气息,弥散在字句间。只能说,这句话很有名。有名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在中国的墙壁上经常可以见到以它为内容的书法条幅;相信我们很多中国人知道“宠辱不惊”这个成语,也是因为这些书法条幅;以至于我们很多人就误以为作为一个成语的“宠辱不惊”,就源自于《菜根谭》。
其实,“宠辱不惊”是源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的。尽管老子在字面上只讲到了“宠辱若惊”(见楼观版《道德经》碑刻第十三章),但根据他老人家的辩证法思想,他要讲到“有”时,你一定要想到“无”;他要讲到“无”时,你就一定要想到“有”。比如他在讲“无为”时,这个“无为”的背后一定站着“有为”;他在讲“柔弱”时,你一定要认识到,其背后确定无疑是藏着“刚强”的。用他老人家的原话来说,这就叫“有无相生”。按照这个逻辑,他在讲“宠辱若惊”时,其背后就一定站着个“宠辱不惊”,等着我们去揭下它的面纱呢。
好了,我们一起来看楼观版《道德经》碑刻第十三章,一开篇老子就明白无误指出了人性的两项弱点:“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很显然,这“宠辱若惊”跟“宠辱不惊”仅一字之别,但在意蕴上、境界上却有天壤之别。“宠辱若惊”怎么解?得宠和受辱都像是受到了惊吓一般,宠亦惊来辱亦惊,一颗玻璃心究竟该怎么安顿呢?关键问题还在应对宠与辱的心态上,缺乏一颗淡定从容的平常心。相反,“宠辱不惊”呢?不管是得宠还是受辱都不惊不怖,不畏不惧,以平常心接纳和应对。问题是这种境界有多少人能够企及?“宠辱若惊”反倒更为普遍一些。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都是“宠辱若惊”的,俨然是根植于人性深层的东西。再看下一句:“贵大患若身。”字面意思,大家都担心大的灾患不期然间降临到自己身上。注意,这个大患若身的“若”字儿,好多人解析为“好像”,其实在这里应该当“到”来讲,上下文的语义逻辑可能会更顺畅一些,也更符合人的心里实际。试问这天底下,哪个人不害怕这大的灾患会不期然间降临到自己身上?这也是根植于人性深层的,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吧?现在我们看,这前后两句之间,从逻辑上讲,事实上已经构成了某种因果关系。“宠辱若惊”是果,贵大患若身是因;正因为大家都害怕大的灾患会不期然间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才会“宠辱若惊”呢。
接下来,老子为我们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何谓宠辱?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呢?随后老子便说了一句看似违背常理的话,得宠是卑下的事儿。按我们惯常的认知,大家可能都认为得宠是荣耀的事儿,但老子却在这儿分明说了“宠为下”。为什么老子认为“宠为下”呢?他接着解释了原因:得到宠荣了,人好像受到了惊吓一般。也就是说,得宠也叫人心惊肉跳呢。这个应该大家都有经验的,忽然受了上级表扬,就是不会出现心惊肉跳的反应,至少心情有好长时间不会平静吧?得宠之时,也就意味着后边有失宠在等待着呢,失宠时也会像受了惊吓一般。横竖让人心情不得平静,还不如当初不得宠呢!既不得宠,也就无所谓失宠了;更要命的还是,这失宠几乎就等同于受辱呢。所以,老子最后总结道:这就叫宠辱若惊。宠亦惊来辱亦惊,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内心太卑弱。可以说,在鸡零狗碎的日常中,我们之所以有惊惧,之所以有烦恼,之所以有忧虑,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太荒诞,而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太过卑弱。而这卑弱的原因,不外乎因为我们都有分别心的,对宠和辱都分出了高低贵贱;还有执着心,太想得到宠荣了,太不想得到侮辱了;又有得失心,患得患失的心太过清楚分明;更有欲望心,总想从这个世界赚取些什么,等等等等。于是,一颗心就变得敏感而易碎,几乎像是玻璃做成的。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拓展一下,我们面对宠辱是如此,那么面对利害和得失呢,面对人生的沉浮和进退呢,面对更日常更广泛的毁誉饥称苦乐酸甜呢,我们又当如何?还是这么一惊一乍吗?这样活着,我们累不累?所以,我们平时说,要塑造自己强大的内心,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内心强大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真正强大的内心,是不被外在事物影响左右的心。怎么样才能做到内心不被外在事物影响和左右呢?剔除分别心、执着心、欲望心、得失心等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才能真正抵达内心强大的境界。
我们再看,老子是如何为我们解析“贵大患若身”的:“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很好理解是吧?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接下来,老子的笔锋一下子就戳到了人生的底线,我们之所以担心大的灾患降临,是因为我们拥有这个肉身,担心这个肉身受到戕害,乃至于害怕这个肉身陨灭。如果我们没有了这个肉身拖累,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应该说,老子这段话很接地气。实质上是道出了我们几乎所有人的困境,我们也想“宠辱不惊”,我们也想内心不再卑弱,我们也想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问题是,我们得供养和珍惜自己的这副肉身呢。一句话:灵魂为肉体所羁绊。我们都知道高质量的生命,灵魂与肉体是相融相和的;而低质量的生命,灵魂与肉体是对立的,是错位的,至少也是分离的。那么,这个困境,究竟应该如何破局?如何让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相融相和?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老子随后就指出了一条明晰的路径:“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我们看,如果纠结于文字表象的话,这段话实在不好理解。实质上,老子在这里揭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担当天下大人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呢?“贵以身为天下者”和“爱以身为天下者”,怎么理解?两句话合起来讲,就是用珍爱自己这副肉身的态度去“为天下”的人。“为天下”,可以理解为治理天下,也可以理解为为天下做贡献。换成我们现在好理解的话来讲,其实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天下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把自己的全身心地投入到担当天下大任的事业中去。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不在意于个人一己的得失荣辱,和进退沉浮了,而是与天下同呼吸,共命运。正如老子在随后的章节中所讲的另一句话:“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这其实也就是老子在告诉我们,只有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担当天下大任的宏大事业中去,才可以实现灵魂与肉体的相融相和,才可以实现个体生命的人生超越,自然,也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宠辱不惊”。
好了,现在我们看,“宠辱不惊”该怎么理解?字面意思,无论是得宠还是受辱,都不会惊惧。而深层意思则是在褒扬一种不因个人荣辱得失而动心的境界。常用来形容人性格豁达淡然。
这里就有一个故事,很好地阐释了什么叫“宠辱不惊”。说是唐太宗时期,有个人叫卢承庆的人,为官清廉,做事认真,讲求实际。他当的是考工员外郎。这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主要负责考察官员。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比如最好的是上上,差一点的是上中,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类。
有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兼督运粮的官员。这个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由于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下,“没给你弄个下下就是照顾你的面子了。你把船都弄翻了,国家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可是,这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一点也没生气着急,反而谈笑自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卢承庆觉得,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他都没生气,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人还行;从这点上来讲,这个人有责任心,改个中中吧。改成中中后,这个运粮官也没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这个人真绝,“宠辱不惊”,无论怎样,他都能坦然面对。他又调查到,那次船翻,不是他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是因为突然遇到刮大风,把粮船给吹翻了。总之,不是人为的原因。卢承庆一想:我给他中中看来也不合适,又改成了中上。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因此而特别高兴。从此卢承庆对他印象很好,以后在吏部考核的时候,就注意提拔了他。
作者简介:赵永武,副研究馆员,早年写作,略有小成,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4部,曾荣获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被周至县委县政府认定为"高级人才"。现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书稿《诗经里的长安》大部分章节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长安夜话》播出;《楼观论道》书稿及短视频正在完稿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