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作家李宝智‖二上贾村塬
●原创 吴万哲·西府奇人 西府新传奇
二上贾村塬
●文/李宝智
【编者按】拙作《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出版后,受到各界朋友广泛关注,贾村塬一度也成了网红打卡地。9月7日晚,千阳朋友电话说,有一群文化人的作家要组团去贾村塬旅游,让我提供些好玩地方。我尊嘱随手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提出贾村塬“历史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和风土人情游”的“三游”景点路线图,作家们如期旅游,还写出了美文,特在此刊发,以飨读者。
读完吴万哲老师的《乡魂》,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悸动。那文字里流淌的不仅是墨香,更是贾村塬人世代相传的精魂。正逢文友相邀,便有了这第二次塬上之行。
初上贾村塬,还是几年前随宝鸡杂文散文家协会采风捐书之时。那时只觉塬上风物古朴,如今重游,方才懂得这片土地深藏的韵味。
八月的塬上,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站在塬头极目远眺,但见层层梯田染上新黄,谷穗低垂,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风过处,送来新谷特有的清香,夹杂着黄土的气息,沁人心脾。
塔寺头前的休闲广场上,天地人合的理念以最质朴的方式呈现。青石铺就的五行八卦图在秋阳下熠熠生辉,二十四节气浮雕环列四周,每个节气都化作生动的农事场景。最妙的是十二生肖像,依八卦方位错落安置,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几个孩童在石像间追逐嬉戏,笑声如银铃般清脆。一位老者安坐长椅,眯眼看着孩子们玩耍,脸上的皱纹里盛满慈祥。
蟠龙山村口,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树荫下聚着三五老人,见我们来,只是含笑点头,继续他们的闲谈。老槐默立,见证着塬上春秋,守护着这方水土的宁静。
广福村的仿古戏楼巍然矗立,飞檐反宇,气派非凡。楼顶毛主席塑像迎风而立,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戏楼下,几个村童见我们举起相机,嬉笑着躲闪,天真烂漫之态令人莞尔。
暮色渐起时,伫立塬上远眺。夕阳为层层梯田镀上金边,远处村落升起袅袅炊烟。塔寺头广场华灯初上,八卦图中的阴阳鱼在灯光下仿佛活了过来。农人荷锄而归,经过广场时放缓脚步,看着嬉戏的孩童,脸上露出朴实而满足的笑容。
同行的文友感叹道:"这广场建得真好,让传统文化走进了日常生活。"我默然颔首,心中却想:最动人的不是建筑的精妙,而是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那些奔跑的孩童,闲坐的老人,劳作的农人,他们或许说不清五行相生的道理,却在这方天地中自然而然地延续着祖先的智慧。
夕阳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回头望去,广场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老人指着生肖像教孙儿认属相,有年轻夫妇挽手在八卦图上漫步。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将往昔与今朝巧妙相连。
晚风拂过贾村塬,带来收获的气息。而那些融入血脉的文化印记,正如这风一般,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我终于明白,《乡魂》里写的不仅是文字,更是这塬上人家代代相传的生命脉动。
回去的路上,暮色四合,塬上灯火渐次亮起。那光不是城市的霓虹,而是家的温暖,是根的召唤。我想,这就是乡魂的真谛——它不在别处,就在这生生不息的黄土之中,在这代代相传的生活里,在每个贾村塬人的血脉深处。
李宝智,千阳县张家塬镇农民,宝鸡市杂文散文协会会员,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陕西光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区域负责人,农艺师称职,有多项农业生产实用专利,被称为乡贤、能人,被宝鸡市老科协授予“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带着人”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