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蓝田:千年唐诗基因的现代传承》
文/王博(西安)
蓝田,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心中的隐逸圣地。“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的壮丽景色,吸引了无数诗人驻足吟咏。王维于此建辋川别业,以“空山新雨后”描绘清幽之境;韩愈途经蓝关,借“云横秦岭家何在”抒发胸中块垒。这些传世之作,将唐诗的基因深深镌刻在蓝田的土地上,千年不衰。
如今,这份厚重的唐诗底蕴仍在蓝田延续。9月9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蓝田县主题采访活动拉开帷幕。中省市媒体循着唐诗的足迹,深入探访滋水小学、白石滩、欹湖遗址、王维孟城坳故居等地,推介唐诗主题旅游路线,助力西安市“唐诗之都”建设。
近年来,蓝田县以王维、韩愈、李商隐等诗人的文化遗产为依托,系统整合资源,修缮蓝关古道、辋川诗迹等历史遗迹,并整理古籍方志,编撰《历代蓝田诗选析》(收录113首唐诗,含17首王维作品)及《诗佛王维与辋川》,以唐诗为脉络,展现辋川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在旅游规划中,蓝田县秉持“自然赋能、文化点睛”理念,通过浮雕、壁画、光影技术等载体,将唐诗文化融入景区。辋川溶洞以光影展示300余首唐诗,打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沉浸式体验,成为唐诗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校园里,唐诗教育同样生机勃勃。滋水小学通过舞台剧《王维在蓝田》《锦瑟》等实践课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未来,学校计划组织学生实地探访蓝关古道、辋川遗址,让诗歌教育从课堂走向山水。
媒体团实地探访《辋川集》中的白石滩、孟城坳、欹湖等地,见证了张效东团队的研究成果。自2018年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团队以《辋川集》诗文为核心,结合史志与实地考察,确认“辋川二十景”中十五景的位置,以及王维墓与手植银杏树的所在地。在探寻孟城坳遗址时,团队甚至根据“泉水在东邻”的诗句,找到了被掩埋的泉眼位置。这些成果为纪录片、新修《辋川志》及王维文化纪念馆的落成提供了坚实依据。
未来,蓝田县将以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为契机,深化辋川文化研究,建设王维文化纪念馆,并联合专业机构创作历史音乐剧《诗佛王维》,推动唐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蓝田成为“诗画终南”的最佳注脚,为“唐诗之都”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