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吃亏园
填词/李含辛
黄土栽梅不记春,
吃亏园里见天真。
秦川月照冰心骨,
渭水风传玉魄尘。
甘作茧,肯沉沦,
襟怀磊落自生津。
莫言憨厚终无报,
天道酬勤不负人。
附录
李含辛《鹧鸪天·吃亏园》赏析
一、词牌特点与格律分析
《鹧鸪天》是宋代流行的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这个词牌因其在众多七言句中含有两个节奏感强烈的三言句,形成了流动婉转、活泼明快的风格特点。李含辛的这首《吃亏园》严格遵循了《鹧鸪天》的格律要求:
上阕四句:"黄土栽梅不记春,吃亏园里见天真。秦川月照冰心骨,渭水风传玉魄尘。"每句七言,押"春、真、尘"三个平声韵。
下阕五句:"甘作茧,肯沉沦,襟怀磊落自生津。莫言憨厚终无报,天道酬勤不负人。"以两个三言句开头,后接三句七言,押"沦、津、人"三个平声韵。
这种格律安排使得词作在表达深沉主题时,仍保持着词牌特有的韵律美感。
二、作者创作风格与背景
李含辛是陕西礼泉籍当代词人,以"泥土味讽刺"见长,擅长通过俚俗化语言和反讽手法揭露社会现象。然而这首《吃亏园》却展现出其创作的另一面——婉约深情,这种风格转变可能源于对古典词风的致敬。
作者其他作品中常见的尖锐社会批判在此词中转化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吃亏园"这一独特意象,表达了一种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生态度。这种主题选择与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形成有趣对比,展现了其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三、意象分析与典故解读
"黄土栽梅":梅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品格,常与隐逸、坚韧等意象关联。历史上,庾胜将军曾在大庾岭广植梅树,"梅岭"成为重要的园林美学意象。此处"黄土栽梅"暗喻在艰苦环境中保持高尚品格。
"秦川月"与"渭水风":这两个意象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秦川"常指代家乡或故乡,而渭水作为陕西重要水系,在文学作品中常引发思乡之情。词人将月照秦川、风吹渭水的自然景象与"冰心骨"、"玉魄尘"的人格意象结合,营造出高洁超脱的意境。
"吃亏园":这一独创意象融合了传统园林美学与现代人生哲学。园中栽梅不记春,象征不计较得失的豁达态度;"见天真"则表达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甘作茧,肯沉沦":以蚕茧为喻,表达甘于自我约束、潜心修炼的人生态度。"沉沦"在此非消极之意,而是指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索精神。
四、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这首词的核心主题是"天道酬勤不负人",通过一系列意象层层递进地阐述这一哲理:
前两句提出"吃亏园"的概念,以"黄土栽梅"象征在艰难环境中保持本真。
三四句通过"秦川月"、"渭水风"的地域意象,将个人品格与自然永恒相联系。
下阕开头以"甘作茧,肯沉沦"表达甘于奉献的态度。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莫言憨厚终无报,天道酬勤不负人"。
艺术特色方面:
将传统词牌的婉约形式与当代人生思考相结合
地域意象(秦川、渭水)与人格意象(冰心、玉魄)巧妙融合
三言句的运用增强了词作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吃亏园"这一独创意象富有现代哲理意味
五、词作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鹧鸪天·吃亏园》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物质与精神的冲突,词中表达的"甘于吃亏"和"天道酬勤"的理念,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不应忘记内心的修养与坚持。这种对传统美德的呼唤,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激励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本真与坚韧。
六、总结
李含辛的《鹧鸪天·吃亏园》是一首融合传统词艺与现代思考的佳作。词人通过对《鹧鸪天》词牌的娴熟运用,结合陕西地域特色意象,创造性地表达了"吃亏是福"的人生哲理。词作既保持了古典词的美学特质,又注入了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展现了传统词牌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从"黄土栽梅"到"天道酬勤",词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鼓励读者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本真,相信勤奋终有回报。
